-
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术治疗Ⅲ期结核性脓胸15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单孔胸腔镜技术对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158例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治疗的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资料。男性127例,女性31例,年龄[ M(IQR)]为32(28)岁(范围:14~78岁)。所有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节段切除特定5 cm长肋骨,借助切口保护套暴露切口,获得操作空间,进而借助特殊器械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在无漏气、引流液清亮<50 ml/d后复查CT,肺较前复张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3~6个月进行最终手术效果评估,后续门诊及电话随访至患者停药。 结果:早期1例患者因纤维板过厚无法有效牵拉进而中转开胸,其他患者均按原计划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75(2.50)h(范围:1.5~7.0 h),术中出血量100(500)ml(范围:50~2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5.00(2.25)d(范围:2~15 d),术后胸腔引流时间21.00(22.50)d(范围:3~77 d)。术后1例患者因胸腔引流量多进行开胸止血,1例发生切口感染,余无重大并发症。随访时间为20(14)个月(范围:12~44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49例达到Ⅰ级恢复,7例Ⅱ级恢复,1例Ⅲ级恢复。结论:借助特殊器械,单孔胸腔镜在Ⅲ期结核脓胸患者上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远期恢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wire-loop技术在严重倾斜下腔静脉滤器回收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wire-loop技术回收严重倾斜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或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采用改良wire-loop技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18例患者的资料,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62.1±13.1)岁(范围:29~78岁)。置入的滤器包括纺锤形滤器(OptEase 7例、Aegisy 2例)和伞形滤器(Celect 6例、Denali 3例)。术前CT血管造影和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滤器严重倾斜、回收钩贴壁并被增生内膜覆盖。采用改良wire-loop技术分别经股静脉和颈静脉入路回收纺锤形和伞形滤器。穿刺成功后,置入回收长鞘,经长鞘置入4 F(1 F≈0.33 mm)单弯导管和圈套器;同时置入5 F猪尾导管,引导0.035英寸的软交换导丝(长260 cm),穿过滤器顶端返回;圈套器抓捕软交换导丝头端,将导丝头端牵出体外。循交换导丝头端置入4 F单弯导管至滤器顶端,形成以单弯导管和猪尾导管为支撑的wire-loop。体外固定导丝头端和尾端,在双导管支撑下,向前推送长鞘切割增生内膜,并将回收钩拽离腔静脉壁,回收滤器。结果:17例滤器成功取出,手术时间(25.5±8.7)min(范围:15~45 min),无并发症发生。1例Celect滤器回收钩穿出腔静脉壁,wire-loop无法将滤器回收钩拽回腔静脉内,后经开腹手术取出滤器。结论:改良wire-loop技术可用于回收严重倾斜的可回收纺锤形和伞形滤器,当滤器与下腔静脉壁粘连严重时,亦可取得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16足)患者资料,男9例(12足),女4例(4足);年龄39~77岁,平均66岁;左足7例,右足9例;5例为糖尿病足,1例为糖尿病足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术中将胫骨骨膜切开并置入牵张装置,其中3例双足溃疡者胫骨骨膜牵张器安置于较为严重的一侧。术后第3天起开始牵张骨膜,速度约0.75 mm/d,调整时限为2周,2周后手术取出牵张装置。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周,平均3.85周;术前13例患者VAS评分为(5.31±1.84)分(范围2~9分),术后2周为(2.46±1.39)分(范围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24, P<0.001)。术前1例患足血氧饱和度未测出,其余12例为87.83%±14.83%(范围50%~98%),术后2周为92.33%±7.91%(范围75%~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24, P=0.285)。术前10例患者足部皮温为(35.68±0.85)℃(范围34.00~36.60 ℃),术后为(36.23±0.46)℃(范围35.50~36.90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97, P=0.008)。术后2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示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A检测,11例患者术后2周取出牵张装置后复查CTA,与术前CTA相比手术侧肢体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显影。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患足疼痛为主,无创面症状)外,其余12例患者中2例因合并心衰或肾衰而致创面未愈合、另外10例于术后1个月创面明显好转。 结论: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术后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早癌超级微创非全层切除术中组织夹-牙线可变角度牵引法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牵引方法可加快胃早期肿瘤超级微创非全层切除的速度,缩短术者的学习曲线,探讨采用组织夹-牙线可变角度牵引法作为胃肠早期肿瘤经内镜非全层切除过程中的牵引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开展的早期胃癌行超级微创病灶非全层切除术的18例患者,采用同级别专家进行操作,分为牵引组和非牵引组各9例,分别记录其黏膜下剥离时间(SDT)、黏膜下剥离速度(SDS)、术中固有肌层暴露、固有肌层缺损度分级(MPD)、术中出血量、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手术费用及手术器械使用情况。结果:9例采用可变角度牵引法,9例未采用牵引法。两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牵引组SDT为28.00(21.00,34.00) min,非牵引组为56.00(40.00,85.0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组SDS为(0.58 ± 0.21) cm 2/min,非牵引组为(0.23 ± 0.10) cm 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组固有肌层暴露8例,非牵引组6例;牵引组术中固有肌层损伤MPD-0级8例,MPD-Ft级1例;非牵引组MPD-0级4例,MPD-Pt级1例,MPD-Ft级4例。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手术费用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可变角度牵拉法加快了胃早癌非全层切除的SDT和SDS,固有肌层与黏膜层充分分离,剥离深度更深,固有肌层损伤率低,术中出血量少,未增加医疗费用,该方法可以成为超级微创手术的辅助治疗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睑术后眼睑痉挛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1岁,因"双眼上睑重睑术后间断性睁眼困难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患者2017年10月在整形医院行双眼上睑重睑术,术后1周随眼睑肿胀消退后出现双眼睁眼困难、频繁眨眼伴上睑内侧牵扯感,自行按压眉弓内侧后能缓解或自行缓解,缓解后睁眼自如,无不适。病情反复发作,发作及缓解无规律。患者于2018年12月曾到外院眼科完善干眼相关检查,未见异常,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人工泪液局部治疗,但效果不佳;在外院神经内科就诊并完善肌电图、头颅核磁共振等检查未见异常及Tension试验阴性。诊断为焦虑症,给予抗焦虑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于2019年9月因间断性睁眼困难伴眼睑牵拉痛及流泪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体健,否认神经系统性疾病史和家族遗传病史,且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眼部检查示:视力:右眼为1.0,左眼1.0;眼压右眼13.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1.5 mmHg。病情缓解时:双眼上睑遮盖上角膜缘下约2 mm,开睑自如,眼睑闭合完整,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瞳孔圆、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眼底正常。病情发作时:双眼上睑遮盖上角膜缘下约4 mm,开睑困难,眼睑闭合完整,频繁眨眼。双眼泪道冲洗通畅。辅助检查示:右眼泪液分泌试验为13 mm,左眼为15 mm;右眼泪膜破裂时间为10 s,左眼12 s;头颅及眼眶MR、肌电图未见异常;Tension试验显示阴性。诊断:双眼重睑术后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BSP)。治疗方案:痉挛发作时使用表面麻醉剂丙美卡因(Alcon,15 ml/支)无缓解;A型肉毒杆菌毒素(兰州生物制品,100单位/支),采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4 ml稀释至25 μ/mL,安多福(0.5%PVP-I消毒液,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消毒双眼(范围上至发际线、外至耳前、下至鼻翼),1 ml皮肤注射器和4.5号针头抽取稀释后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先行右眼轮匝肌注射,对上下眼睑中内1/3、中外1/3距睑缘3 mm处及距外眦5 mm处的颞侧皮下眼轮匝肌共5处进行注射,每点注射0.1 ml;同法进行左眼轮匝肌注射。注射后第2天患者诉牵扯感已明显缓解,睁眼自然,痉挛强度分级为0级,定期观察随访1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孔腹腔镜在巨大卵巢囊肿手术中的应用及技术改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巨大卵巢囊肿手术的方法、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于脐部或下腹部作2~3.5 cm的切口开放式进腹。荷包缝合囊肿壁,在荷包缝线圈内切开囊壁,吸引器吸净囊液后结扎荷包缝线。如拟行附件切除术,将囊肿回纳入腹腔,置入自制单孔腹腔镜通道装置,在镜下完成附件切除术。如拟行卵巢囊肿剔除术,将卵巢囊肿由腹部小切口牵出,行囊肿剔除后将卵巢送回盆腔。置入自制单孔腹腔镜通道装置,在镜下检查术野,必要时电凝或缝合止血。结果:12例卵巢巨大囊肿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囊肿最大直径均>15 cm(20~37cm),其中4例囊肿上界达剑突下。4例行附件切除术,8例行卵巢囊肿剔除术,术中出血量均<50 ml。手术时间30~90(59.17±22.34)min。无中转开腹,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自制单孔腹腔镜通道装置进行单孔腹腔镜下巨大卵巢囊肿的手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心肌穿孔致心脏压塞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无导线起搏器(LTP,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鉴于其微创、无导线、无囊袋等优势,目前国内各大医院正在大力开展该项新技术。然而LTP植入在国内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关于递送系统的操作、LTP的定位、术中牵拉试验、术后并发症的管理等方面,仍需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本文报道了1例术中递送系统误入冠状静脉窦、术后LTP穿孔致心脏压塞的患者,并从中总结了相关的经验教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动态牵拉技术对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牵拉技术对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黄冈市中心医院8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采取自动牵开器技术38例(自动牵开器组),采取动态牵拉技术42例(动态牵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应激指标水平,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计数(WBC);术后6个月行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统计神经功能恢复(KPS评分≥80分)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动态牵拉组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自动牵开器组[4.76%(2/42)比21.05%(8/38)],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自动牵开器组[83.33%(35/42)比39.47%(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动态牵拉组术后血清CRP、IL-6和WBC明显低于自动牵开器组[(24.11±5.86)mg/L比(28.42±5.94)mg/L、(10.52±2.29)pg/L比(12.45±2.46)pg/L和(9.24±2.43)× 10 9/L比(10.84±2.38)× 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 结论:动态牵拉技术应用于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中能够有效减少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减轻手术应激,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35例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全组患者年龄(64.9±8.0)岁,男性22例(62.9%),体质指数(23.2±2.4)kg/m 2,肿瘤位于胃上中部24例(68.6%),位于食管胃结合部11例(31.4%)。改良反穿刺法技术要点:(1)食管切开位置:于右侧壁切开食管置入抵钉座,然后利用右中腹部操作孔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食管;(2)抵钉座置入方式:在钉砧座杆尖端穿丝线固定,抵钉座置入食管腔内后仅留丝线显露在外,直线切割闭合器紧贴丝线横行闭合切断食管,后通过丝线牵出钉砧座杆并拉紧固定;(3)空肠捆绑:先用丝线于空肠残端处绑紧套入吻合器中心杆上的空肠环,后用纱布条带再将空肠环与输出袢空肠捆绑固定。分析患者手术完成、术后恢复及术后病理情况。 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232.7±34.4)min,抵钉座置入时间为(8.5±1.4)min,消化道重建时间为(40.5±4.8)min,术中出血量100(20~250)ml,手术切口长度为(5.3±0.9)cm。所有患者肿瘤上切缘均为阴性,距离为(3.5±1.2)cm,清扫淋巴结数目(33.9±7.1)枚。术后首次下床、首次肛门排气、恢复流质饮食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2±1.1)d、(3.7±1.5)d、(4.6±2.3)d及(9.8±3.2)d。术后5例(14.3%)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狭窄2例,肺部感染、不完全性肠梗阻各1例,均予保守治疗后痊愈 。结论: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采用改良反穿刺法行食管空肠吻合安全可行,可以获得更高的食管上切缘,且手术切口小,近期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11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简称管状脑牵开器组);93例采用传统的超声辅助下脑板牵开技术(简称脑板牵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改变、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总体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管状脑牵开器组和脑板牵开组的肿瘤全切率均达到100.0%,无围术期死亡患者。与脑板牵开组比较,管状脑牵开器组能减小骨瓣面积(中位数分别为39.9 cm 2 、49.0 cm 2)、缩短皮质切开的长度(中位数分别为2.9 cm、3.7 cm)和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1.1 d 、15.7 d)(均 P<0.001);术后弥散加权成像提示管状脑牵开器组发生术野周围的脑缺血改变情况显著减少[分别为19.0%(4/21)、43.0%(40/93), P=0.042],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视野缺损、失语、孤立颞角综合征)有减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2/21)、28.0%(26/93), P=0.076]。114例患者中,有效随访98例(86.0%),9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1~94个月),随访期内脑板牵开组有4例肿瘤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随访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100.0%。 结论: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能够精准定位脑深部病变,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