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是全球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MDD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药物治疗有一定副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新型、无痛、无创、操作方便、非常安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而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rTMS与MDD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作为rTMS新模式的θ爆发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在MDD治疗中也展现出其独特且有效的一面.本文就MDD治疗中rTMS的重要作用作出综述,并简要说明在MDD治疗中TBS的疗效和涉及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胶囊内镜新兴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痛的消化道检查方式,检查范围已经覆盖全胃肠道,其相关的各种新兴技术也不断被研发,运用于胶囊内镜操作、成像和诊断的各个过程,未来还有可能辅助实现胶囊内镜下手术操作和给药。然而,目前大多数胶囊内镜新兴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需要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其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侧前额叶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无痛、遗忘和肌肉松弛等。其中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全球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至今仍未阐明 [1]。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皮层网络的存在。Lee等 [2]研究表明,丙泊酚、氯胺酮和七氟烷3种以不同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全身麻醉药,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致意识消失后,均能选择性地抑制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而不影响顶叶到额叶的功能连接,认为破坏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可能是麻醉致意识消失的一个共同通路。可见,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环路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有研究者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PFC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在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伴随其功能的改变,进而对PFC进行更深入分析发现只有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存在显著差异 [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改变mPFC 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minobutyric acid type A,GABA A)受体的活性,能够影响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致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 [4]。因此mPFC可能是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重要靶点。本综述将阐述mPFC的解剖基础以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期望能有利于深入认识mPFC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损伤后精准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诊疗模式越来越侧重于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精准康复基于精准医学理念,将先进的诊断技术、精密的治疗仪器与传统经验相结合,通过个性化的功能诊断、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诊疗模式,显著提高临床实践的精确性,实现医疗效益最大化。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超声和无创性脑机接口都是近年来颇受瞩目的脑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安全、无痛、无创地改善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本文重点探讨上述4种治疗技术的作用机制、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疗效分析,展望精准康复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射频技术在面颈部皮肤松弛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射频技术以其新颖的祛皱紧肤系统及微创或无创、无痛、有效的临床特点用于皮肤美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双极、多极、点阵、微针射频的发展减少了对表皮的热损伤,且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高、误工期短,聚焦射频的发展可加热至以往手术拉皮才能到达的SMAS层,疗效更确切。近期研究发现,射频联合注射、激光及其他治疗效果更佳,未来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联合其他技术实现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无痛胃肠镜检查和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接受了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和评估、手术方式和术中麻醉管理对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及快速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此例患者术前合并严重的冠心病(三支病变)、不全肠梗阻、陈旧性脑梗死、轻度贫血和低钾血症,围手术期遵循肠道患者加速康复策略,术者选择了目前微创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麻醉以优化心肌氧供需平衡为目标,患者预后良好,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脑非侵入性刺激对认知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认知功能下降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措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康复进程。以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为代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具有无创性、无痛性、易操作性等优点,已在临床中用于认知障碍的治疗,尤其在改善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和语言能力等认知功能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大脑-小脑环路参与学习与记忆的相关研究备受关注,小脑已成为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探索的新靶点。但小脑非侵入性脑刺激与认知功能调控的相关性尚无明确定论。文中就小脑参与认知功能调控的解剖和功能基础以及小脑非侵入性刺激对认知功能的调控进行综述,以期为小脑非侵入性脑刺激干预认知损害疾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对关联刺激影响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卒中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TM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发展迅速,通过电/磁刺激调节皮质兴奋性来改善神经功能,但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仍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成对关联刺激(PAS)结合了TMS和周围神经电刺激的双重刺激模式,通过重复低频配对刺激对大脑的皮质兴奋性进行调控。PAS作为一种安全、无痛、无创的NIBS新技术,其诱导的神经可塑性具有治疗潜力,且可能有助于阐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恢复过程中的可塑性特征,为神经康复提供新的临床诊疗策略,从而改善脑卒中的预后,提高脑卒中后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PAS调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以及PAS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进展和治疗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PAS在脑卒中后运动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麻醉可视喉镜下夹持式环杓关节复位技术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可视喉镜下夹持式环杓关节复位技术的复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连续收治的环杓关节脱位行闭合复位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男21例,女19例,年龄17~82(中位年龄48)岁。对环杓关节脱位的诱因、患者症状、术前评估方法、复位操作技术、复位次数以及复位后杓状软骨运动及声音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有明显声音嘶哑,发声明显气息声;频闪喉镜或电子纤维喉镜下可见患侧声带运动障碍及声门闭合不良,其中左侧28例,右侧9例,双侧3例。麻醉插管25例(62.5%),为脱位最常见原因,其他依次为喉部外伤、无痛胃镜检查、剧烈咳嗽、呕吐等。其中我科初诊复位28例,外院复位失败来诊12例。40例患者中脱位后24 h行复位6例;3 d~1个月18例;1~3个月7例;3~6个月复位6例;6个月以上3例。复位1次后发音恢复正常10例(10/40,25%),2次复位后恢复正常14例(14/40,35%),3次后正常10例(10/40,25%),4次后正常2例(2/40,5%),5次后正常1例(2.5%)。采用喉部薄层CT扫描加环杓关节重建进行分类:半脱位37例(92.5%)、3例全脱位;28例左侧脱位,9例右侧,双侧3例;29例(72.5%)后脱位、11例(27.5%)前脱位。所有患者经静脉麻醉可视喉镜下、专用复位钳夹持杓状软骨进行复位。术后禁声1~2周,术后第1周和第4周经频闪喉镜和/或嗓音分析评估疗效,声带运动恢复正常、发音良好37例(92.5%)。结论:静脉麻醉可视喉镜下夹持式环杓关节复位技术便于操作,复位效果稳定,是环杓关节复位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欣普贝生和间苯三酚联合运用在足月孕产妇无痛分娩引产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在分娩镇痛条件下足月妊娠引产中联用欣普贝生、间苯三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廊坊市妇幼保健中心就诊的需足月妊娠引产、单胎、无内外科合并症,无产科禁忌症、无前列腺素应用禁忌症、无麻醉禁忌症、宫颈bishop评分≤6分的初产妇共10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缩宫素静脉滴注法引产,宫口开大3 cm时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分娩镇痛;观察组运用欣普贝生阴道放置及间苯三酚静脉推注的方法,宫口开大3 cm时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促宫颈成熟有效率、引产效率、具体产程、疼痛程度及妊娠结局等。结果:观察组孕产妇(94.00%)促宫颈成熟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产妇疼痛程度比较结果显示:I级疼痛观察组36例(72.00%),明显高于对照组24例(48.00%);III级疼痛观察组2例(4.00%),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16.00%);II级疼痛两组孕产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引产成功46例(92.00%),对照组引产成功38例(76.00%),观察组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潜伏期、活跃期、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产妇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产妇新生儿窒息率、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分娩镇痛条件下使用欣普贝生阴道放置及间苯三酚静脉推注引产成功率明显优于缩宫素静脉点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