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结构性心脏病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后长期随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T)好发于结构性心脏病(SHD)。首发症状多为晕厥先兆、晕厥或猝死。极少数情况下,BBRT也可见于仅存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障碍但无SHD的患者。右束支消融是BBR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左束支消融能够有效根治BBRT并且避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本文报道1例无SHD的BBRT患者,经左束支消融成功终止BBRT后,在长期随访(74个月)期间发生临床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器械发展对心力衰竭治疗方向的影响及发展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迅速深入开展,心力衰竭(心衰)器械治疗必将成为未来心衰治疗的主要方式。心衰患者人群数量巨大,因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及个体差异不同,内科治疗有时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基于器械或设备的心衰治疗为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生存曙光。近年来,各种心衰器械研发与临床应用如雨后春笋,但其有效性、安全性、实用性仍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证据验证。本文简要述评近年来心衰器械治疗主要进展与发展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座谈纪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为房颤中心联盟相关专家就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应用的座谈会纪要。专家们分别从最新循证证据、相关指南、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现状、临床应用经验等方面,对无或轻微结构性心脏病、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房颤消融术后4类房颤患者节律控制药物使用进行详细交流。会议认为,AAD的应用应遵循指南,参考最新循证依据,总结临床经验进行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致病机制、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BBRVT) 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折返环路包括希氏束远端、左右束支及近心尖部室间隔,约占全部持续性单形室速的6%,首发症状多为先兆晕厥、晕厥或猝死。BBRVT患者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多表现为一侧束支和/或室内传导阻滞,室速发作时多表现为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好发于结构性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见于仅存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障碍而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BBRVT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一侧束支消融被公认为一线治疗方案。本综述回顾BBRVT的致病机制,并分析BBRVT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探讨BBRVT患者的最佳治疗及随访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瓣周漏(PVL)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接受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穿刺肱动脉,进行造影和经导管封堵操作,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进行介入手术。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手术前后TTE检查结果,记录术后并发症,出院后门诊随访手术相关不良事件。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置入后30 d内不影响瓣膜运动和冠状动脉血流,且TTE显示瓣周反流程度下降1级及以上。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年龄(57.5±14.6)岁,其中男性6例。主动脉瓣PVL 7例,二尖瓣PVL 3例。除1例患者改为股静脉-房间隔入路外,其余9例患者成功经肱动脉入路置入封堵器,手术时间为(103.3±34.0)min,术后无需卧床制动。住院时间为7.5(3.0,9.8)d,经肱动脉入路的手术成功率为9/10。患者手术前后的PVL反流程度、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1例术后第2天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术后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瘤体内注射凝血酶好转后出院。随访(14.3±7.9)个月,随访期间9例患者心功能维持在Ⅰ/Ⅱ级,无严重手术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的操作,可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术后卧床制动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进行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及消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标测系统(Rhythmia系统)对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测及消融。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有临床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作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测(所有患者在ECMO的支持下,Rhythmia系统心内膜和/或心外膜),确定并消融室速的关键峡部/最早起源部位,术中无室速诱发则进行基质改良。结果:共入选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年龄(62±6)岁,14例患者共标测出持续性室速种类为17种。其中3例患者因术中无诱发或室速标测不完全,在窦性心律下和/或心室起搏下行基质标测。术后ECMO置入部位伤口局部感染1例,给予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8)个月,16例患者无室速发作,1例患者随访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程控时发现低频室速(70次/min)。结论:在ECMO辅助下运用超高密度标测能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器质性室速进行准确地标测及消融,并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无结构性心脏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和结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无结构性心脏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的临床特点和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并随访的无结构性心脏病PSVT新生儿的数据资料。分析这些患儿的胎儿期病史、出生后PSVT首次发生时间、抗心律失常治疗和随访结局等。根据有无胎儿期PSVT病史,将患儿分为2组。分析PSVT首次发生时间、初诊时持续性心动过速比例及住院次数等临床资料。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Pearson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72例患儿纳入本研究。72例患儿出生胎龄(38.8±1.8)周,出生体重(3 260±330)g;26例(36.1%)有胎儿期PSVT病史,46例(63.9%)无胎儿期PSVT病史。72例出生后PSVT首次发生时间为2.1 d(0.3~13.7)d。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普罗帕酮44例(61.1%)、胺碘酮28例(38.9%)和西地兰14例(19.4%)。44例(61.1%)接受单一药物治疗,26例(36.1%)接受双联治疗,2例(2.8%)接受三联治疗。38例(52.8%)患儿接受6个月、20例(27.8%)患儿接受12个月预防性药物治疗。14例(19.4%)在随访期内仍有心动过速发作,未能停药。随访期(12个月)内,所有患儿未发生重大疾病,无死亡。有胎儿期PSVT病史的患儿PSVT首次发生时间早于无该病史的患儿[0.2 d(0.0~0.7 d)与12.0 d(2.2~15.0)d, Z=-4.83, P<0.001],且初诊时持续性心动过速比例更高[76.9%(20/26)与39.1%(18/46), χ2=4.76, P=0.029],住院次数更多[4.0次(3.0~7.0次)与1.0次(1.0~1.0次), Z=-3.52, P<0.001],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间更长[12.0个月(10.5~21.0个月)与6.0个月(3.0~6.0个月), Z=-4.17, P<0.001]。 结论:应重视无结构性心脏病新生儿PSVT的筛查,尤其是有胎儿期PSVT病史者。此类患儿生后首次出现PSVT的时间更早,初诊时以心动过速持续性发作为主且易复发,预防性药物治疗时间也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yolox框架整合左心室分割和关键点检测的人工智能模型评估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yolox框架整合左心室分割和关键点检测的人工智能(AI)模型对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检测性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 000例18~80岁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结构性心脏病、心脏外科手术后及心肌病的成人4 284幅超声心动图图像勾画心内膜,建立基于yolox框架整合左心室分割和关键点检测的AI模型图像,并以5∶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 675例)及测试集(325例);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就诊的正常成人志愿者100例228幅超声心动图图像作为外部测试集验证;连续入组2019年4月至2023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204例792幅超声心动图图像对AI模型测量效能进行评价。运用Spearman相关性统计方法分析AI模型测量与3名高年资超声心动图专业医师手动测量及TomTec软件测量方法一致性。将受检者分别分为图像清晰、图像不清晰组以及LVEF正常、LVEF减低组,比较亚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一致性,从而评估模型性能。结果:AI模型测量的LVEF与高年资医师手动测量及TomTec模型测量均呈显著强相关( rs=0.834、0.826,均 P<0.01)。图像清晰组、图像不清晰组3种测量方法ICC值分别为0.96、0.97;所有受检者、LVEF正常组和LVEF减低组3种测量方法ICC值分别为0.96、0.90、0.96。 结论:基于yolox框架整合左心室分割和关键点检测的AI模型自动测量CRF患者LVEF具有良好评估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主动脉缩窄3D打印及模拟手术应用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主动脉缩窄( coarctation of aorta,CoA)是一种较常见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文献报道CoA在国内的发病率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3%~5%,国外则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5%~8%.CoA常合并心内结构性畸形,部分主动脉缩窄病变涉及主动脉发育不良和变异[1].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主动脉的缩窄程度、有无侧枝血管形成、动脉导管是否未闭以及是否合并复杂心内畸形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