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皮瓣移植受区吻合血管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复杂创面受区吻合血管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科治疗的23例复杂手外伤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的患者资料,受区均行DSA检查,明确前臂及手的血供情况,包括桡动脉、尺动脉走行及其穿支动脉、掌深弓、掌浅弓、指总动脉及各指动脉的存在与否等。根据DSA结果及血流动态影像,综合评价血管损伤情况和邻近软组织条件,并以此结果选择合适的供血动脉吻合。结果:根据DSA结果制定受区手术入路,术中探查受区吻合血管与DSA检查结果一致。23例双叶皮瓣中穿支血管共干15例,不共干8例(均内增压提供皮瓣血供)。受区血管方式:8例与桡动脉主干吻合,6例与尺动脉主干吻合,5例血流桥接吻合(4例桡动脉、1例尺动脉),2例与尺侧下副动脉吻合,1例与肱动脉分支吻合,1例两块皮瓣分别与桡动脉分支及第3指总动脉吻合。术后2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后好转,所有皮瓣均Ⅰ期存活,远端肢(指)体及皮瓣血运无障碍。其中10例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薄整形,术后患者对外形、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DSA可以清晰显示患侧前臂和手的血管网,发现可能存在的血管损伤,能有效指导皮瓣受区的供血动脉选择,避免肢体二次损伤,提高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防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静脉途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随访情况。结果:(1)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90例患者均采用头静脉途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其余3例患者改用肱动脉入路行介入治疗,3例患者行内瘘重建术。技术成功率93.8%(90/96),临床成功率89.6%(86/96)。(2)围手术期并发症:血栓形成4例,血管痉挛3例。无血管破裂、动脉瘤、血管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一期通畅率:术后3、6、12、18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0/90)、74.4%(67/90)、62.2%(56/90)、46.7%(42/90)。结论: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穿刺点无需长时间压迫,可即刻进行透析,并能避免动脉穿刺引起的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可做为AVF狭窄介入治疗的首选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稀释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与动静脉内瘘丧失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稀释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量与AVF丧失功能(失功)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使用AVF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稀释法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及头静脉)检测AVF血流量,依据基线超声稀释法测量的AVF血流量(Qa)将患者分为低Qa组(<500 ml/min)、正常Qa组(500~1 500 ml/min)和高Qa组(>1 500 ml/min)。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入选者入组后第1年每3个月进行1次Qa监测,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AVF失功或患者死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Qa变化趋势,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估算AVF失功的累积发生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基线Qa、肱动脉及头静脉血流量以及Qa变化趋势与AVF失功的相关关系。结果:共1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7.0±13.7)岁,男性110例(67.5%),中位随访时间45(22,53)个月,其中44例(27.0%)患者发生AVF失功,29例(17.8%)患者死亡。基线Qa、肱动脉或头静脉血流量<500 ml/min以及Qa呈下降趋势患者的AVF失功累积发生率高于基线正常和高血流量及Qa呈上升趋势患者(Gray′s检验,均 P<0.05)。经校正年龄、性别、内瘘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及血管狭窄病史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Qa<500 ml/min( HR=3.508,95% CI 1.382~8.905, P=0.008)、基线肱动脉血流量<500 ml/min( HR=2.413,95% CI 1.058~5.503, P=0.036)及Qa呈下降趋势( HR=2.498,95% CI 1.241~5.027, P=0.010)与AVF失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结论:基线AVF低血流量及血流量呈下降趋势的患者发生AVF失功的风险显著增加,肱动脉可作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AVF血流量的优先选择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磷脂综合征相关血管病变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APS是一种以动静脉血栓形成和产科并发症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抗磷脂抗体介导激活内皮细胞、炎症细胞、血小板,在补体系统激活的帮助下,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狭窄及凝血异常、血栓形成的过程,导致一系列血栓及非血栓性损伤。而这一系列损伤背后的分子机制可能是抗体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TOR)经由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APS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临床上可导致脑、心、肾、肺、胎盘等多种器官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评估APS的血管功能,预测其血管表现的风险。目前使用较多的为测量肱动脉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或外周动脉张力测定(PAT),而细胞外微粒的检测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有希望成为预测抗磷脂抗体(aPL)阳性血栓风险的指标。APS相关血管性疾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单纯的抗栓治疗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介入治疗APS血管狭窄的时机和方法目前仍有争议。未来对血管内皮、补体、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治疗靶点的研究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介入治疗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左心室假性室壁瘤是心脏手术或创伤后罕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该文报道 1例心脏刀刺伤修补术后迟发左心室巨大假性室壁瘤,临床首发表现为咯血,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该文结合文献分析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介入治疗入路及封堵装置的选择,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中转开腹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42岁,因“突发背部及腹部疼痛不适9 h”入院。CTA示:B型主动脉夹层(图1)。1周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沿左侧股动脉入路送入猪尾导管,沿途逐段造影明确位于真腔,将猪尾导管送至升主动脉(图2A),交换8F长鞘至主动脉弓部。沿长鞘送入抓捕器捕获左侧肱动脉泥鳅导丝经左股动脉鞘管引出建立导丝轨道,沿长鞘送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沿左侧股动脉入路导入单内嵌分支覆膜支架(34-28-200 mm),紧贴左颈总动脉远心端释放,完全释放后回撤输送系统至支架下端。此时DSA透视下见支架逐渐向远端移动(图2B),支架下端移位至第一腰椎水平后支架固定。左侧肱动脉入路引入导管造影示:支架内血流淤滞,支架远端不显影,考虑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堆积于支架下端,堵塞腹主动脉及内脏动脉(图2C)。与家属沟通后决定中转开腹,采用腹部正中切口,腹腔探查见肠管及肝脏颜色暗淡。将小肠推向右侧,打开后腹膜,显露腹主动脉,离断左肾静脉,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分别套带控制。将肾动脉上方、下方腹主动脉套带控制,阻断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后,于腹主动脉前壁纵行切口约5 cm,可见内膜堆积,近端内膜向远心端折返,将内膜小心剥离,6-0滑线固定远心端内膜,4-0滑线缝合腹主动脉前壁切口,开放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见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搏动良好。检查剥脱内膜长度约20 cm,其上可见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开口(图2D)。沿左肱动脉入路引入导管至支架内造影,可见:支架内及腹主动脉血流通畅,腹腔干未见显影,肠系膜上动脉显影,但支架下端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双侧肾动脉显影良好。于小肠系膜游离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直视下逆行穿刺肠系膜上动脉,置入鞘管,将导丝沿鞘管送至腹主动脉建立通路,沿导丝送入8 mm×80 mm自膨式裸支架,精确定位后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释放。再次造影见: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显影良好。重建左肾静脉。术后给予禁饮食、抗感染、抗凝、补液等治疗,患者康复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CTA:主动脉及支架内血流通畅,锁骨下动脉远心端残留少量内膜组织,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显影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11例患者资料,均接受腔内治疗。总结其症状、手术方式、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并分析患侧上肢收缩压及血液峰值血流速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手术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9(30.1±23.4)个月;2例术中使用脑保护伞,其中1例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因对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植入术;1例术中发现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度狭窄,一期行无名动脉支架植入术,半年后行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6例为股动脉入路,2例为肱动脉入路,1例经腋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入路,2例为右颈部切开逆穿颈总动脉与股动脉联合入路。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6、7、12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患者行无名动脉支架内球囊扩张术,2例患者行再次支架植入术,术后支架内血流均恢复通畅;1例术后14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因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未干预,本组病例临床再干预率为3/11,一期通畅率为7/11,二期通畅率为10/11。10例患者术后症状较前缓解,1例患者右上肢无力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前、术后右上肢收缩压、脉压差、无名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确切,应根据病变情况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优化的人工血管部分切除术治疗人工血管内瘘感染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优化的人工血管部分切除术(improved partial graft excision,iPGE)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s,AVG)感染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因AVG感染行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病例分为人工血管全切除术(total graft excision,TGE)组和iPGE组,分析两组病例术后再感染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出血、神经损伤、肢体缺血。分析iPGE组病例术后3个月、6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结果:(1)一般资料:研究最终纳入47例,iPGE组14例,TGE组33例。平均年龄59岁(21~81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29例,透析龄36(14,72)个月,AVG龄18(4,36)个月,最短AVG龄0.5个月,最长AVG龄72个月。(2)两组病例对比分析:iPGE组术后再感染率为21.4%(3/14),TGE组再感染率为0(0/33),iPGE组再感染率高于T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P=0.022)。iPGE组除3例再感染病例外,另外11例患者最短随访5个月,最长随访18个月。iPGE组3个月初级通畅率为72.7%(8/11),6个月初级通畅率为72.7%(8/11);3个月次级通畅率为100%(11/11),6个月次级通畅率为90.9%(10/11)。iPGE组无肱动脉破裂、神经损伤、肢体缺血病例;TGE组1例患者术后因肱动脉重建-自体静脉补片吻合部位渗血行二次修补术,其他病例无神经损伤、肢体缺血。 结论:AVG感染时,iPGE血流重建后可保留原内瘘,无需插管过渡;同时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对较低。尽管该术式再感染较TGE略高,但仍处于文献报道的较低水平。术前评估把握合理的手术适应证、术中再评估和手术操作细节的把控是预防iPGE术后再感染的关键。对于特定的AVG感染患者,通路医师可尝试该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肱骨头粉碎性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行经三角肌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66岁,因“摔伤致右肩关节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6 h”于2018年7月2日急诊入院。右肱骨正位X线片及CT平扫+三维重建示右肱骨头粉碎性骨折、右肱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右肩关节半脱位(图1A、1B)。查体:右肩部肿胀,明显按压痛及叩击痛,可及骨擦感,有骨擦音,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右腕部尺桡动脉搏动良好,患肢皮肤感觉及末梢血运良好。患者既往糖尿病史二十余年,自行胰岛素注射治疗,血糖控制平稳。入院后患肢予以石膏托外固定,消肿镇痛及补液支持治疗,于2018年7月10日一期行右肱骨头置换术+右肱骨干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瓣周漏(PVL)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接受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穿刺肱动脉,进行造影和经导管封堵操作,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进行介入手术。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手术前后TTE检查结果,记录术后并发症,出院后门诊随访手术相关不良事件。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置入后30 d内不影响瓣膜运动和冠状动脉血流,且TTE显示瓣周反流程度下降1级及以上。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年龄(57.5±14.6)岁,其中男性6例。主动脉瓣PVL 7例,二尖瓣PVL 3例。除1例患者改为股静脉-房间隔入路外,其余9例患者成功经肱动脉入路置入封堵器,手术时间为(103.3±34.0)min,术后无需卧床制动。住院时间为7.5(3.0,9.8)d,经肱动脉入路的手术成功率为9/10。患者手术前后的PVL反流程度、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1例术后第2天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术后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瘤体内注射凝血酶好转后出院。随访(14.3±7.9)个月,随访期间9例患者心功能维持在Ⅰ/Ⅱ级,无严重手术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的操作,可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术后卧床制动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