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搏波记录在镇静催眠药临床试验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脉搏波记录在镇静催眠药临床试验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研究型病房于2022年4月11日至6月11日公开招募的男性健康受试者。基于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装置,计算单用药和联合用药后咪达唑仑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记录试验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健康受试者在未用药、单用咪达唑仑、咪达唑仑联用伊曲康唑3种状态下,分别佩戴脉搏波记录手表24 h,记录受试者心率和体动数据,对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和多梦易醒等药效学评价指标和精神状态、昼夜节律和生命活力等安全性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男性健康受试者12名,年龄(34±6)岁。单用咪达唑仑时受试者中位 Tmax为0.5 h, Cmax为(19.10±5.35)μg/L,AUC 0-t为(45.41±13.88)min·μg/L,AUC 0-∞为(46.99±14.74)min·μg/L。联用伊曲康唑后,咪达唑仑的中位 Tmax仍为0.5 h; Cmax为(61.05±19.0)μg/L,AUC 0-t为(394.36±60.26)min·μg/L,AUC 0-∞为(553.10±178.87)min·μg/L。咪达唑仑联用伊曲康唑与单用咪达唑仑AUC 0-t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为735.24%~1 061.57%。12名受试者中有9名共发生26例次不良事件,均为轻度。脉搏波记录结果显示,未用药、单用咪达唑仑和咪达唑仑联合伊曲康唑受试者的睡眠时间[(5.40±1.35)、(6.50±1.85)和(8.05±0.8) h, P=0.001]、睡眠深度评分[(14.13±5.15)、(19.00±4.62)和(24.32±3.66)分, P=0.005]及生命活力评分[40.00(38.00, 41.00)、36.50(35.25, 38.75)和32.50(30.00, 36.00)分,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脉搏波记录针对镇静催眠药临床试验的药效学和安全性可进行实时、客观、定量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米替林中毒引起室性心动过速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39岁,因"自服阿米替林10片后意识不清1 h"于2021年3月2日00:50分被送入华山医院宝山院区急诊科。患者服药后出现烦躁,谵妄,被发现时无抽搐、无口吐白沫,阿米替林每片25 mg,共服用大约250 mg。患者既往有抑郁症,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体温36.5℃,脉搏16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84/106 mmHg (1 mmHg=0.133 kPa),血糖6.4 mmol/L。查体: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瞳孔等大等圆约4 mm,对光反射灵敏。心率173次/min,节律整齐。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入院时的心电图为室性心动过速(图1)因患者烦躁,无法配合检查,心电图基线不稳。诊断:(1)急性阿米替林中毒;(2)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3)抑郁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亚临床库欣综合征合并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刘某,男,35岁,因发现肾上腺肿物3个月,皮质醇增多1个月,于2020年10月收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意外发现左侧肾上腺肿物,无血压增高,无体重增加、食欲亢进,无皮肤紫纹。入院前1个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查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表1)、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未被抑制,查24 h尿皮质醇2 689.50 nmol/24 h(参考值57.70~806.80 nmol/24 h),查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予以口服钙剂(钙元素每日900 mg)及骨化三醇每日0.25 μg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食欲正常,睡眠可,大小便如常,近半年节食运动后体重下降20 kg。既往史:幼时患有隐睾症并行单侧睾丸切除术(左侧);4年前因性腺功能低下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育2子;3年前踢球时右侧足趾骨折;1年前轻微外力后右手小指骨折。入院前辅助检查:2020年09月03日肾上腺CT检查提示左侧肾上腺区结节,大小36 mm×30 mm。2020年09月10日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未见异常,醛固酮肾素未见异常。入院时体格检查:血压112/76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14次/min,脉搏78次/min,身高180 cm,体重95 kg,体重指数29.32 kg/m 2。神清语利,无满月脸、水牛背及向心性肥胖,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球结膜无水肿,粗测视力、视野正常,颈软,无抵抗感,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率78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膨隆,无皮肤紫纹,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脏、脾脏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晨峰现象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晨峰现象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年龄≥60岁未接受治疗的老年ISH患者300例,采用无创便携袖带式动态血压计检测24 h动态血压,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按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95例、非杓型组177例和超杓型组28例,按血压晨峰值分为晨峰组88例和非晨峰组212例,比较各组间基线资料、血压昼夜节律、动脉硬化指标。采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各参数对baPWV和ABI的影响。结果:杓型组、非杓型组和超杓型组患者baPWV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 402±234)cm/s、(1 467±114)cm/s和(1 538±140)cm/s( P<0.01);ABI超杓型组(0.98±0.10)较杓型组(1.05±0.12)降低( P<0.01),较非杓型组(1.03±0.12)亦降低( P<0.05),而杓型组和非杓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晨峰组较非晨峰组患者baPWV[(1 508±170)cm/s比(1 430±163)cm/s]升高( P<0.01);晨峰组较非晨峰组患者 ABI降低(0.98±0.13比1.06±0.11, P<0.01)。baPWV与日间平均收缩压( r=0.169, P<0.01)、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 r=0.143, P<0.05)、血压晨峰现象( r=0.157, P<0.01)呈正相关;而ABI与日间平均收缩压( r=-0.146, P<0.05)、血压晨峰现象( r=-0.321, P<0.01)呈负相关。年龄( P<0.01)、日间平均收缩压( P<0.05)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 P<0.05)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日间平均收缩压和晨峰血压是ABI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1)。 结论:老年ISH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和晨峰高血压与动脉僵硬度增加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钟基因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物钟基因在哺乳动物组织器官中普遍存在,它不仅可以使机体自身的节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节律保持同步,使生物体的日常行为节律得到优化,而且还参与调控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包括睡眠-觉醒周期、体温、进食行为、免疫功能等。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生物钟基因在风湿性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将就生物钟基因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KCNT2基因变异致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一家系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 KCNT2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 +)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并进行文献复习。 方法:收集201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GEFS +患儿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哥哥、外祖父母的外周血DNA,采用癫痫疾病靶向测序进行遗传学分析及验证。以" KCNT2"基因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8月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 结果:先证者,男,3岁,因"频繁抽搐5个月"入院,表现为双眼凝视伴四肢节律性抖动(肌阵挛-痉挛样),每日有3~8次发作,2岁时有发热性惊厥3次。先后予丙戊酸钠、托吡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口服仍有抽搐;哥哥、母亲儿时有高热惊厥史,家系其他成员无惊厥史。发作期脑电图为广泛性1 Hz高波幅棘慢波发放。先证者、哥哥及母亲、外祖母检测到 KCNT2基因c.574C>T(p.Q192X)(杂合)同一无义突变,既往未见报道,家系余成员 KCNT2基因c.574位点未见该变异。文献检索中文文献0篇,病历资料齐全的外文文献2篇共3例散发患儿,加上本家系4例共7例患者涉及4个突变位点,其中错义突变3个,无义突变1个。3例散发患儿临床表现为婴幼儿早期癫痫性脑病,本研究家系表现为热性惊厥和热性惊厥附加症。 结论:在GEFS +患儿中发现了 KCNT2基因尚未见报道的突变和表型,扩大了基因突变谱,为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了基础; KCNT2基因突变所致GEFS +可能对抗癫痫药物不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血压变化与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帕金森病(PD)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疾病,涉及多个神经区域,典型运动障碍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同时还伴随一些非运动症状,包括血压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等.血压异常变化包括直立性低血压、仰卧位高血压、血压节律异常等,往往导致患者突然晕厥,增加跌伤风险.认知功能障碍可发生在PD任一阶段,并呈进行性加重,患者以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随着病情进展,这些非运动症状可贯穿疾病全程,不仅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加大了陪护人员的负担,是当前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就PD患者血压变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管理与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功救治奥希替尼导致反复发作心脏骤停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65岁,因"晕厥后10 h"经120救护车于2022年1月3日18:51送入急诊抢救室。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心悸、头晕、黑矇,不伴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意识丧失约1 min后自行清醒。患者既往3年前诊断高血压病,每日口服氨氯地平片5 mg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40/80 mmHg左右(1 mmHg=0.133 kPa);4月前有左侧青光眼、白内障手术史,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体温36.6 ℃,心率12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1/78 mmHg,血糖:11.1 mmol/L。查体:神志清楚,左侧瞳孔不规则,右侧瞳孔2.5 mm,对光反射灵敏,心率125次/min,节律整齐。四肢肌力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诊断:(1)晕厥待诊(2)2级高血压高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血压晨峰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患儿的血压晨峰(MBPS)及血压昼夜节律。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因不明原因晕厥、先兆晕厥等症状初次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135例患儿资料,其中男74例,女61例;年龄3~16岁[(10.12±2.53)岁];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当日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杓形血压组和非杓形血压组,计算MBPS(睡-谷晨峰值)。结果:1.一般资料:HUTT阳性组5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27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3例,直立性低血压1例)。HUTT阳性组中杓形血压22例(43.14%),非杓形血压29例;HUTT阴性组84例中杓形血压32例(38.10%),非杓形血压52例,2组间杓形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05, P>0.05)。2.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为1~45 mmHg[(15.97±8.03) mmHg](1 mmHg=0.133 kPa);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为-6~43 mmHg[(14.05±7.97) mmHg]。HUTT阴性组与HUTT阳性组在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及舒张压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杓形血压组年龄大于非杓形血压组[(10.72±2.20)岁比(9.72±2.6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88, P<0.05),杓形血压组日间平均收缩压[(110.20±8.33) mmHg比(105.54±7.51) mmHg, t=3.381, P<0.01]、晨峰收缩压[(109.99±10.19) mmHg比(106.63±8.71) mmHg, t=2.045, P<0.05]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95.41±7.50) mmHg比(98.59±6.88) mmHg, t=2.540, P<0.01]、夜间平均舒张压[(48.61±4.52) mmHg比(52.28±4.65) mmHg, t=4.547, P<0.01]、夜间最低收缩压[(89.62±8.18) mmHg比(93.60±7.38) mmHg, t=2.940, P<0.01]、夜间最低舒张压[(44.99±5.32) mmHg比(49.01±5.54) mmHg, t=4.205, P<0.01]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13.42±2.68)%比(6.48±2.49)%, t=15.384, P<0.01]、夜间舒张压下降率[(19.98±4.92)%比(12.46±5.05)%, t=8.561, P<0.01]、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20.37±8.30) mmHg比(13.03±6.36) mmHg, t=5.800, P<0.01]、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16.91±8.06) mmHg比(12.13±7.36) mmHg, t=3.554, P<0.01]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MS患儿夜间血压下降率和睡-谷晨峰血压差值均降低,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神持续状态癫痫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失神持续状态癫痫(ASE)的认识。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癫痫科2022年11月20日收住院的1例ASE患者的发作期临床表现、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病发病机制、临床及脑电图特点、鉴别诊断、诊治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例患者女性,38岁,18岁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较长时间的意识水平下降,间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长程视频脑电图示发作间期可见广泛性棘慢波、慢波散发,发作期可见持续性或接近持续性2.5~3.0 Hz广泛性棘慢波放电,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正常,诊断为ASE。共检索到7篇英文文献报道的符合ASE诊断的病例17例,加上本文病例共18例。ASE是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一种特定亚型,男女比例1∶1,16/18于青年-中年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5.3岁,失神持续状态发作是其具有代表性或主要的发作类型,15/18合并不频繁的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无独立肌阵挛发作,其脑电图发作间期多为正常背景下3.0 Hz左右广泛性或不完全广泛性棘慢或多棘慢波,可有非定位性局灶性放电,发作期为≥2.5 Hz(2~4 Hz为主)的持续性或接近持续性、节律性或非节律性广泛性棘或多棘慢放电,主要需与晚发的新发ASE、伴幻影失神的成人特发性全面性癫痫进行鉴别,首选药物为丙戊酸钠、拉莫三嗪,药物选择正确,预后较好。结论:ASE临床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极易被误诊为非痫性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对于起病较晚,有不频繁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且临床符合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患者,出现长时间意识、反应能力和行为变化时,需警惕ASE,及时完善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以避免误诊和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