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诊断与治疗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多发,严重影响患儿学习和生活质量,并因晕厥发作增加躯体意外伤害的风险。临床上VVS与POTS的症状非常相似,诊断有时难以区分。加之二者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予以经验性的药物治疗,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探寻敏感、适宜的检测方法,以便能准确区分晕厥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成为儿童晕厥诊治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通过对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机体生物学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在区分VVS与POTS,以及预测晕厥个体化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由此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晕厥的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立不耐受患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直立不耐受(OI)为最常见类型,因其不能耐受体位变化或长时间站立,故常在此类情况下发生头晕、头痛、黑矇,甚至突然晕倒等临床症状。OI虽无器质性损害,但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对OI患儿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对于OI虽有一定认识,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调节异常等相关,现着重介绍神经体液调节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儿童OI中的变化及意义,并探讨OI患儿相关治疗对RAAS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青少年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临床诊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境遇性晕厥(situational syncope,SS)、颈动脉窦敏感综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CSS)。其中以VVS及POTS为主,约占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的95%。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威胁着患儿的身心健康,也引起家长的焦虑。因此近年来针对此病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增多。该文就儿童青少年VVS、POTS、OH和OHT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立不耐受儿童和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类型与多种维生素水平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儿童和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HUTT)反应类型与多种维生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直立不耐受症状为主诉,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5~14(10.5±2.0)岁],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根据HUTT结果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比较2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 1、B 1、B 2、B 6、B 9、B 12、C、E水平。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HUTT阴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HUTT阳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28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5例。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年龄、男女比例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HUTT阳性组维生素B 1水平显著低于HUTT阴性组[(77.43±16.70) nmol/L比(88.56±18.98) nmol/L, t=-2.513, P<0.05],2组维生素A 1、B 2、B 6、B 9、B 12、C、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HUTT阳性患儿存在维生素B 1水平相对不足,提示维生素B 1缺乏可能参与儿童和青少年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血压晨峰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患儿的血压晨峰(MBPS)及血压昼夜节律。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因不明原因晕厥、先兆晕厥等症状初次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135例患儿资料,其中男74例,女61例;年龄3~16岁[(10.12±2.53)岁];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当日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杓形血压组和非杓形血压组,计算MBPS(睡-谷晨峰值)。结果:1.一般资料:HUTT阳性组5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27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3例,直立性低血压1例)。HUTT阳性组中杓形血压22例(43.14%),非杓形血压29例;HUTT阴性组84例中杓形血压32例(38.10%),非杓形血压52例,2组间杓形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05, P>0.05)。2.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为1~45 mmHg[(15.97±8.03) mmHg](1 mmHg=0.133 kPa);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为-6~43 mmHg[(14.05±7.97) mmHg]。HUTT阴性组与HUTT阳性组在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及舒张压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杓形血压组年龄大于非杓形血压组[(10.72±2.20)岁比(9.72±2.6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88, P<0.05),杓形血压组日间平均收缩压[(110.20±8.33) mmHg比(105.54±7.51) mmHg, t=3.381, P<0.01]、晨峰收缩压[(109.99±10.19) mmHg比(106.63±8.71) mmHg, t=2.045, P<0.05]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95.41±7.50) mmHg比(98.59±6.88) mmHg, t=2.540, P<0.01]、夜间平均舒张压[(48.61±4.52) mmHg比(52.28±4.65) mmHg, t=4.547, P<0.01]、夜间最低收缩压[(89.62±8.18) mmHg比(93.60±7.38) mmHg, t=2.940, P<0.01]、夜间最低舒张压[(44.99±5.32) mmHg比(49.01±5.54) mmHg, t=4.205, P<0.01]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13.42±2.68)%比(6.48±2.49)%, t=15.384, P<0.01]、夜间舒张压下降率[(19.98±4.92)%比(12.46±5.05)%, t=8.561, P<0.01]、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20.37±8.30) mmHg比(13.03±6.36) mmHg, t=5.800, P<0.01]、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16.91±8.06) mmHg比(12.13±7.36) mmHg, t=3.554, P<0.01]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MS患儿夜间血压下降率和睡-谷晨峰血压差值均降低,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成人晕厥患者临床特征分析:一项多中心 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连续纳入2018年6月25日至2021年3月1日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37家三甲医院急诊、老年科、心内科门诊或晕厥单元就诊且初步诊断为晕厥的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 950例,年龄(56.3±16.8)岁,男性2 604例(52.6%)。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为神经介导性晕厥[2 345(47.4%)],其次为心原性晕厥[1 085(21.9%)],而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则相对少见[311(6.3%)],此外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有1 155例(23.3%)。与≥65岁的患者比较,<65岁的患者中有诱因者更为多见[2 066(72.4%)比786(27.6%),χ 2=136.5, 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患者比较,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1 972(79.0%)比1 908(73.9%),χ 2=17.523, P<0.001]。女性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男性[1 837(80.0%)比1 863(73.0%),χ 2=33.432, P<0.001]。<65岁的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65岁者[2 482(77.8%)比1 218(73.4%),χ 2=11.756, P=0.001]。与<65岁的患者比较,≥65岁者伴紫绀的比例较高[271(18.2%)比369(12.7%),χ 2=23.235, P<0.001],伴大小便失禁的比例亦较高[252(15.2%)比345(10.8%),χ 2=19.313, 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的患者比较,心原性晕厥患者有家族史者更为多见[264(24.3%)比754(19.5%),χ 2=11.899, P=0.001]。晕厥患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依次为高血压[1 480(30.5%)]、冠心病[1 057(21.4%)]、心房扑动/颤动[359(7.2%)]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36(4.8%)]。心原性晕厥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晕厥患者[417(38.4%)比640(16.6%),χ 2=241.376, P<0.001]。此外,合并症还包括脑血管病[551(11.1%)]和糖尿病[632(12.8%)]。 结论:中国成人晕厥以神经介导性晕厥最为常见,有诱因、先兆的患者较为年轻,女性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心原性晕厥患者中有家族史、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是自主神经反射介导的血管张力和心率变化引起的临床症状,平卧后可缓解,是儿童晕厥常见的原因。NMS分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性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类型。近年来儿童NMS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不断深入,心电学指标(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加速度指数)、超声心动图指标(肱动脉介导的血管扩张、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血液学指标(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红细胞硫化氢、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血浆C型利钠肽、血浆合肽素)、直立倾斜试验指标(心率、心率差、心率血压乘积)、24 h尿钠、唾液皮质醇、压力反射敏感性、体重指数、直立位血压变化等对NMS预后评估效果较好。借助生物学标志物,可以针对NMS不同人群实现个体化治疗,改善长期预后。本文将对评估儿童NMS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电图P波与儿童青少年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电图P波是心房去极波。P波与诸多疾病相关,可作为其诊断标准、预后指标,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mediated syncope,NMS)是以由自主神经介导的反射调节异常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因素所导致的晕厥;同时,NMS也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晕厥类型。研究表明,心电图P波能提供大量与NMS相关的信息,在NMS的患者中,P波时间(P wave duration,Pwd)、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P波电压均存在临床意义。因此,心电图P波可能成为儿童青少年NMS预后的重要心电学指标。该文对心电图P波与儿童青少年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率和血压对儿童及青少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预后的估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儿童及青少年神经介导性晕厥的主要血流动力学类型之一,以直立不耐受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且直立后心率较平卧时过度增快。目前对POTS的治疗主要有非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增加水和盐的摄入)和药物治疗(α受体激动剂、β受体阻滞剂)。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学标志物对POTS的诊断及预后估测具有较好的效果。心率和血压为基本生命体征之一,临床上容易获取,现就心率和血压对儿童及青少年POTS预后的估测价值进行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创手法处理直立倾斜试验并发症经验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探讨运用无创手法处理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中出现的常见合并症,比如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低血压、以及头晕、晕厥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初诊为迷走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268例,阳性者154例,阴性者114例,年龄13~78岁,平均46±8岁.男性,120例,女性148例.将试验中阳性组出现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停搏者154例,运用手法成功恢复正常者为手法组,72例;将有阳性症状,需立即放平位置,不能自然恢复正常者,需要输注5%葡萄糖盐水(未加药)为用药组56例.结果 比较两组恢复临床表现,血压,心率及心电图至正常时间.手法组用时短,血压上升快,心室率恢复正常明显,随之头晕胸闷不适症状消失.结论 直立倾斜试验基本是安全的,但有一定风险.需要仔细观察测试者面色、血压心电图变化,询问患者不适,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处置,不可犹豫.及时识别危险因素,及时手法处理,可以尽快提升血压,恢复心率,希望能加大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