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I检查在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筛查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筛查中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1月收治的62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X线、MRI检查,比较比较患儿不同发病时间X线、MRI检查图像表现及不同检查方式骨髓异常、软组织病变检出情况.结果 患儿发病1周内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图像表现,发病8-14d可见软组织肿胀,肌肉骨膜间距、皮下脂肪层厚度改变;而MRI检查在发病3-4d即显示STIR高信号、均匀低等T1信号,发病5-7d可见混杂信号及骨膜水肿表现,发病8-14d可见等低T1WI信号、等高T2WI信号及骨膜下脓肿表现.MRI检查骨髓异常、软组织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00.00%、90.32%,与X线检查的19.35%、48.39%相比均更高(P<0.05).结论 MRI检查能够早期诊断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46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患者46例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对病情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3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骨科收治的89例早期O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 n=46)和对照组( n=43)。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VSD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记录2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患肢切口部位肉芽组织新鲜度及感染情况,综合判断是Ⅰ期缝合还是Ⅱ期伤口植皮;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并预测OCS病情变化。 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Ⅱ期伤口植皮率(53.5%)明显低于对照组(21.7%),肉芽组织无感染率(80.4%)明显高于对照组(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13.14±3.42)d]和住院时间[(16.55±3.52)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消退时间[(22.39±4.48)d]和住院时间[(26.87±5.5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14、21 d VA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14 d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患者术后21 d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BO联合VSD治疗早期OCS可以改善患肢血液循环,降低切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减轻肢体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细胞介素-1β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在新生乳鼠脑缺氧缺血损伤中的动态表达及内在联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乳鼠脑缺氧缺血(hypoxic ischemic,HI)后24 h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变化规律及关系。方法:7日龄SD乳鼠随机分为HI组( n=40)和假手术组(sham组, n=40)。建立HI模型,按术后5个时间点(0、4、8、12、24 h)分为5个亚组取脑组织,每组8例。HE染色观察大脑皮质病理变化,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MMP-9、IL-1β和TIMP-1的表达。此外,制作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缺氧模型,加入MMP-9抑制剂和MMP-9激动剂,进一步证实MMP-9、IL-1β和TIMP-1的关系。 结果:HI后4 h大脑皮质出现轻微的核异常和胞体肿胀,12 h神经元嗜酸性改变最为明显。与8 h、12 h比较,HI后24 h MMP-9和IL-1β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 P<0.01)。HT22细胞缺氧4 h加入MMP-9抑制剂,IL-1β mRNA表达下调。 结论:新生乳鼠HI早期MMP-9、IL-1β和TIMP-1表达呈时间依赖性,抑制MMP-9表达可降低IL-1β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拟行颈椎前路手术的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4组患者均给予术前常规管理,观察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气管推移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超短波组于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4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于术前、术后第3天时准确测量各组患者颈椎侧位片C 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术前、术后C 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差值。 结果:手术前4组患者C 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3天时各组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 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术后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C 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5);并且观察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亦较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明显减少( P<0.05);气管推移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与超短波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能显著缓解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椎前软组织肿胀,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的早期冷敷护理对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的早期冷敷护理对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12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的早期冷敷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2 h、48 h后疼痛、肿胀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12 h、48 h疼痛评分、肿胀程度明显改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基础的早期冷敷护理对于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及肿胀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骨髓炎5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骨髓炎的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骨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56例新生儿骨髓炎患儿,男39例,女17例;起病日龄1~28 d,以14~28 d为主(66.1%)。62.5%(35/56)以局部活动差伴被动活动时哭闹入院;57.1%(32/56)发病部位在股骨,76.8%(43/56)有两个及以上骨部位受累;均有局部症状,表现为局部肿胀(94.6%)、局部压痛(94.6%)和局部皮温增高(83.9%)。40例(71.4%)血白细胞计数呈不同程度升高,28例(50.0%)C反应蛋白呈不同程度升高。血和局部脓液培养结果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最高,分别为25.0%(3/12)和40.9%(9/22)。骨髓液培养结果示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为33.3%(5/15)。11例(19.6%)使用抗生素保守治疗,45例(80.4%)行手术治疗。随访到48例患儿,出现对位不良1例、患侧下肢长1例、膝外翻1例,其余患儿情况良好。结论:新生儿骨髓炎早期症状不典型,应尽早完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及早诊断和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舱室内颅脑爆震伤后大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舱室内轻型颅脑爆震伤(bTBI)后早期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方法:起爆器引爆模拟舱室内的点爆源,建立舱室内爆炸冲击波致伤的大鼠bTBI模型。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bTBI组(18只),bTBI组又分为3,24,72 h亚组,每亚组6只。爆炸过程中测量大鼠头部的冲击波压力变化;于bTBI后3,24,72 h观察爆后大鼠的一般状况;心脏穿刺取血,之后迅速断头取脑,对各组大鼠的脑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留取血清用于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αⅡ-血影蛋白分解产物-145(SBDP-145)和Tau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大鼠头部冲击波压力曲线最大峰值为(818.2±33.3)kPa,持续时间约为1 000 μs。爆后大鼠的活跃程度明显下降,被毛无光泽,食欲下降。大体观察可见脑组织明显肿胀,脑表面血管增粗,部分有少量的斑片状出血,但未见明显的脑挫裂伤。HE染色可见大鼠海马CA1区的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血清IL-6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55.3±10.7)pg/ml、(171.3±25.3)pg/ml和(155.6±18.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116.3±7.3)pg/ml]明显升高( P<0.05);NSE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2.0±1.0)ng/ml、(11.0±1.0)ng/ml和(11.0±1.2)ng/ml,均较正常对照组[(8.1±0.5)ng/ml]明显升高( P<0.05);S100-β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71.9±10.7)pg/ml、(58.0±11.5)pg/ml和(56.5±12.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35.2±2.5)pg/ml]明显升高( P<0.05);SBDP-145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29.4±2.8)ng/ml、(24.5±4.8)ng/ml和(20.7±2.1)ng/ml,仅bTBI 3 h亚组较正常对照组[(20.9±1.2)ng/ml]明显升高( P<0.05);Tau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41.4±11.7)pg/ml、(189.5±28.2)pg/ml和(179.1±32.5)pg/ml,较正常对照组[(97.8±5.9)pg/ml]明显升高( P<0.05)。 结论:轻型bTBI大鼠的血清IL-6、NSE、S100-β、SBDP-145及Tau水平在早期呈不同程度上升,可为血清标志物用于轻型bTBI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和出院功能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术后出血量和出院功能转归的影响,评价早期系统化康复在初次单侧TKA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TKA患者103例根据康复意愿,分为试验组54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接受骨科术后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接受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天和出院当天比较2组患者术后失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同时分别采用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量表(VAS)、肢体围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2组患者的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术后,试验组的出血总量、引流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高隐性出血例数和低隐性出血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2、3天及出院当天试验组术侧膝关节的AROM、TUGT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当天,试验组的VAS评分为(3.06±0.94)分,与对照组(3.73±1.3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93±1.23)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7.43±1.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早期系统康复干预不会增加TKA术后的出血量,但可明显促进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性腰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52岁女性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以"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脱位""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滑脱"和"traumatic complete lumbosacral dislocation""traumatic lumbosacral spondylopt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9年1月前有关L 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相关文献,共纳入10篇10例L 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英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原因及治疗方法。 结果:本文1例成年女性因交通事故致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伴神经损伤,行单纯后路减压、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完全复位,随访6个月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合文献报道的10例,共11例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男9例、女2例,年龄18~57岁,多由高能量暴力伤导致腰骶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及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影像学提示L 5椎体相对于骶骨椎体前移超过100%,多合并脊柱后方附属结构破坏;治疗多提倡早期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以重建腰骶段稳定性及改善神经功能状态。 结论:急性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临床较为罕见,生物力学极不稳定,且多合并神经损伤。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早期采取手术减压、复位及融合有助于改善预后。尽管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手术方式,但单纯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处理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腕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腕关节周围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骨科共收治腕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5例,男71例,女54例,年龄16~87岁,缺损面积为3.5 cm×2.5 cm~12.0 cm×6.0 cm。根据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的穿支血管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血管网吻合的解剖学依据,结合缺损创面部位、大小、形状等特点,在患肢前臂中下段设计桡动脉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62例、尺动脉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48例、骨间背动脉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15例。本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3.0 cm~14.0 cm×6.0 cm,供区游离前臂全厚皮片覆盖。术后综合评价患者创面修复的术后疗效、评估皮瓣肿胀程度、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116例患者皮瓣术后全部成活,9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供、受区创面完全愈合。术后随访3~60个月,腕关节未见畸形,形态较佳,皮瓣色泽、弹性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皮瓣两点辨距觉6~9 mm;创面愈合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9例、一般36例、无不满意病例。皮瓣肿胀程度评价:早期肿胀Ⅰ度80例、Ⅱ度30例、Ⅲ度15例;后期肿胀Ⅰ度85例、Ⅱ度35例、Ⅲ度5例。腕关节功能评定:优29例、良63例、中33例、差0例,优良率为73.6%(92/125),腕关节活动和稳定性基本正常,未发现腕部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结论: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腕关节周围缺损创面,疗效可靠,尤其适合中老年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