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方志著作看贵州麝产地的分布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贵州方志载有不少麝与麞(獐)的资料。方志中关于麞(獐)的资料即是麝的信息。贵州麝产地在明代既不详实也不明晰,清代相对详细确切,民国则尤为具体明确。明清至民国,贵州麝产地数量不断减少,这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贵州山地的开垦、树木的砍伐造成森林的减少是引起麝产地变化的自然因素;商贸的需求、价格的昂贵引起人们对麝的捕杀是导致麝产地变化的社会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茱萸历代用药剂量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拟从历代医籍中记载包含山茱萸的方剂的剂量信息人手,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均值及中位剂量的历代折线图.结果 发现,汉晋时期对于山茱萸的应用处于探索时期应用较少,用药剂量也有较大波动;唐宋元时期应用逐渐增多,而且后期因战乱散剂盛行;至明清时期转为较多应用汤剂,用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自民国以来用量趋于平稳,平均剂量31.1g,但医家临床应用仍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推荐剂量.藉此,望为医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历代医家对“调神”的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学历来重视“形神并调”.汉以前“神”的概念已经得到系统的论述,并在早期的用药中有所体现;汉代及三国时期则侧重药物调神,并形成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调神方剂;晋代则重视针刺调神;南北朝时期则从养生的角度提出守神、养神;隋唐时期则提出“胎神”的观点,同时重视“神”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宋代则从男女气血的不同角度来调神;金元时期则提出“脉神”的观点,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则结合望诊将望面色与望神相结合,并提出“舌神”的观点;民国以后则逐渐弱化了“神”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典名方中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脾胃湿热理论源流探骊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脾胃湿热理论的完善,经历了历代医家的探索与实践.脾胃湿热理论萌发于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论述了脾胃与"湿邪""热邪"之间的关系.金元时期渐见雏形,众多医家进一步探讨了脾胃功能与"湿热"的相关性,期间朱丹溪首次提出"脾胃湿热"一词.明清至民国时期,温病学说的发展促进了脾胃湿热理论的衍变,关于湿热证发病机理的论述渐以脾胃为中心.建国后随着中医诊疗标准的不断更新,正式确定了"脾胃湿热证",并详细归纳总结其证候特点,对中医规范诊疗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相关研究表明脾胃湿热证型多见,不仅局限于脾胃病系,还涉及多系统疾病,脾胃湿热致病特点及治疗倍受关注,脾胃湿热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脾胃湿热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凝集了众多医家的传承总结,其理论不断被充实,最终形成独立的以脾胃为中心的湿热理论体系,对推动中医脾胃学说的创新和进步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橘红与化橘红采制、炮制及功效的古今演变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古代橘红基原经历了橘及其栽培变种、柚及其特异性变种化州柚的品种延续与变迁,前者为橘类橘红,后者为柚类橘红,橘红在清朝以前以橘类橘红为主,清及以后,以化州柚为代表的柚类橘红脱颖而出.1949年以后,由于化州柚产地遭到破坏,不得已以普通柚补充,柚与化州柚从此于《中国药典》中共同列为化橘红的基原,前者称光橘红,后者称毛橘红.该文从采制、炮制及功效角度,梳理橘红的历史应用情况.考证发现,①柚类橘红原植物经历了"果实成熟时采收"至"未成熟时采收"的转变.橘红的采收加工方法于宋·苏颂《本草图经》中首次记载,至明清时期,橘类橘红强调去白需极净,而毛橘红则加工成不同规格(七爪、五爪、象眼块等),民国时期,出现化州柚幼果的加工工艺.②橘红的炮制方法最早于《雷公炮炙论》中出现,首次使用鲤鱼皮制,考证推测鲤鱼皮制有助于橘红消骨哽.宋金元时期出现焙制、炒制及盐制橘红,明清时期出现蜜、土、姜汁、白矾作为橘红的炮制辅料.其中橘类橘红以盐制为主,盐制毛橘红则较为少见,原因或为前者需盐以辅助下气,而后者自身下气消痰能力极强,无需盐制.炒制、蜜炙的炮制方法有助于降低毛橘红的峻烈之性.③从橘红的功效应用历史梳理可知,橘红的药用价值于汉唐萌芽,宋金元发展,明清成熟.毛橘红的应用历史从明清伊始,如今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药性考证可知,光橘红性寒,毛橘红性温、峻,两者药性不同,不宜继续将柚、化州柚同列为化橘红基原,目前化州柚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建议下一版《中国药典》将化橘红仅收载来自化州柚者.该考证结果有助于橘红、化橘红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为化橘红及其炮制品的合理运用提供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典名方中石决明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石决明药材进行系统本草考证,涉及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含石决明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石决明为正名,亦有以其功效、性状及近音字而命名的"千里光""九孔螺""珍珠母"等异名.唐代以前石决明药材动物基原因形态描述过于简练,仅能考订为鲍科鲍属动物;宋元明清时期主流基原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与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民国时期开始将鲍属多种动物作为石决明基原使用,品种繁杂并延续至今.古今我国国内主要产区为海南、广东及山东地区,国外产地主要为日本及越南.古籍中对石决明品质评价大致以呼水孔的开孔数量为准,以七孔和九孔的鲍壳为佳;近现代则以性状个大整齐、无破碎、内外洁净并有光彩、壳厚者为佳.基于考证结果,结合石决明散的记载年代,建议开发该经典名方时石决明药材使用杂色鲍H.diversicolor或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的贝壳,且以生品入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东汉至今大黄临床用法用量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东汉至今大黄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用量规律,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东汉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92部,采用Excel 2016软件录入数据,包括含有大黄的方剂、炮制方法、药量,建立历代大黄剂量数据库.将大黄根据不同的炮制方式分为净制、酒制、醋制、炒炭、生炭混用及无明确归类6类,统计历代大黄及不同炮制方式的使用频次,临床用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常用剂量及常用范围.结果 东汉、唐代、宋代大黄常用剂量分别为55.2g、41.40g、41.30 g,常用范围为13.8~82.6 g;金元时期大黄常用剂量为38.10g,常用范围为3.81~38.10g;明代、清代大黄常用剂量分别为7.46g、3.73g;民国和现代大黄常用剂量为9.39 g、6.00g.净制大黄使用总频次高达971次,且用量范围在0.38~206.60 g;酒制大黄在明清时期盛行,频次为73次;现代达到高峰,频次为115次;醋制及炒炭大黄记录少,醋制大黄共2次,炒炭大黄共50次,常用量均在15g之内.结论 大黄在历代临床用量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汉唐宋时期大黄常用剂量大、范围广,而在金元时期常用剂量小、范围较窄,且自明清开始,大黄的常用范围与现代接近;历代净制大黄频率高、用量大,酒制大黄的使用在明清兴盛,现代达到高峰,醋制及炒炭大黄使用少、用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