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方志著作看贵州麝产地的分布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贵州方志载有不少麝与麞(獐)的资料。方志中关于麞(獐)的资料即是麝的信息。贵州麝产地在明代既不详实也不明晰,清代相对详细确切,民国则尤为具体明确。明清至民国,贵州麝产地数量不断减少,这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贵州山地的开垦、树木的砍伐造成森林的减少是引起麝产地变化的自然因素;商贸的需求、价格的昂贵引起人们对麝的捕杀是导致麝产地变化的社会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草图经》中涉及今浙江省的州军冠名药图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草图经》中有38幅药图名称涉及今浙江省。考释出涉及今浙江省的州军冠名药图30幅,共涉及植物药20科29属30种,矿物药1种。尚有7幅植物图有待进一步考证。其中有25个涉及今浙江省的州军冠名药图品种与今品种来源一致,5个品种为浙江省北宋地方习用或异物同名品种,5个品种因形态描述及绘图过于简略,从而导致知名而不知物。在考证分析过程中,发现《本草图经》“明州黄药”图与“秦州红药”图存在图文颠倒现象。除此之外,通过比对刘甲刻本《大观本草》与张存惠刻本《政和本草》中以地冠名图发现,张存惠刻本《政和本草》中“晋州贝母”为刘甲刻本《大观本草》中的“越州贝母”图名更具合理性。浙江省道地药材“台州乌药”以及“浙八味”中“浙白术”“笕麦冬”“温郁金”“浙贝母”的历史分别可追溯到《本草图经》“台州乌药”“越州白术”“睦州麦冬”“温州蓬莪荗”“越州贝母”图,为浙江省道地药材及特色中药资源研究提供了宋代本草图文史料。《本草图经》中产地涉及今浙江省的药材分布情况及记叙风格,反映出浙江省北宋时期中药资源的利用与发展侧重于沿海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陕西产重楼属南重楼组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楼属植物有极高药用价值,我国重楼属南重楼组有4种8个变种,均为入药种类,南重楼组各类群是中药重楼的来源和各产地药用植物的核心来源。陕西是重楼主产区之一。本文梳理并分析了陕西产重楼属南重楼组的种类调查、药用状况、有效组分测定分析、药理作用、内生菌测序分析、资源分布及综合利用、规范化生产种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陕西产重楼属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历史药物地理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历史药物地理是探究历史时期药材尤其是道地药材产地分布和变迁情况、分布变迁的特点、规律,以及未来分布变迁趋势的学术研究,是用历史地理的理论方法研究中药资源的新学术领域,属于交叉研究。在国家大力发展交叉学科、高度重视中药资源开发的当下,历史药物地理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即是历史药物地理研究的一部力作 [1]。该书作者胡安徽,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全书约23万字,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贵州省城乡食盐市场销售特征及盐碘含量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贵州省城乡食盐市场销售特征和盐碘含量。方法:按照《贵州省2020年碘缺乏病监测现场技术指导工作方案》要求,2020年8月在贵州省9个市(州)的88个县(市、区)中抽取14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抽取城区和1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在城区抽取至少2家超市、乡镇抽取5家超市或零售商店作为调查点,采集调查范围内全部市售食盐的标签信息;剔除相同品牌、品种、规格后采集盐样,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检测盐碘。结果:共采集107份市售食盐的标签信息,涉及21个品牌,其中碧源牌数量最多(53份,49.5%),且销售范围最广,涉及12个县(市、区)。食盐产地来自13个省份,四川省生产的食盐在调查地区分布最广(36份),其次为重庆市(17份)和湖北省(16份)。城区和乡镇市售食盐品牌分别为19个(75份)、7个(32份),主要品牌均为碧源牌,分别占38.7%(29/75)、75.0%(24/32)。零售商店和超市市售食盐品牌分别为8个(27份)、16个(80份),主要品牌均为碧源牌,分别占66.7%(18/27)、43.8%(35/80)。107份食盐中,存在标注碘含量不符合贵州省盐碘标准(21 ~ 39 mg/kg)的情况,且仅39份(36.4%)食盐标签上附有电子防伪追溯码。剔除相同品牌、品种、规格后,51份盐样的盐碘中位数为23.6 mg/kg,范围为19.2 ~ 38.1 mg/kg,盐碘在21 ~ 39 mg/kg的占96.1%(49/51)。结论:贵州省城乡市售食盐品牌较多,电子追溯平台尚需完善。盐碘主要分布在标准范围的低值区域,为碘缺乏病持续有效的防控带来潜在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药常山的本草考证及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中药常山的基原、产地、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标准现状,为其质量控制和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与典籍文献,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常山的名称、基原、产地、炮制方法及质量评价进行梳理.结果:中药常山在东汉时期使用恒山之名,唐代改名为常山,唐代所描述的常山应为芸香科植物臭常山,宋代后逐渐演化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其产地分布较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长江流域及南部均有生长;常山易混淆品种有臭常山、土常山、滇常山、细叶小檗等;常山主要包括生物碱、香豆素类、甾体类等成分;现代药理证实常山具有抗疟、催吐、解热、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结论:本文通过对中药常山的本草考证和研究现状综述,为常山的质量标准完善、进一步合理地开发利用常山资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湖南省靖州县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程度在湖南省靖州县正日益加深.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野外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靖州县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地、区系、危害程度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靖州县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6科27属34种,其物种主要以菊科和苋科为主,分别为8种(23.5%)和6种(17.7%);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以南美洲(45.7%)和北美洲(30.4%)为主.外来入侵植物的热带科属区系成分显著高于温带科属区系成分,表现出强烈的热带区系性质.根据危害等级将外来入侵植物划分为恶意入侵类(1级)4种(喜旱莲子草、一年蓬、小蓬草和北美苍耳)、严重入侵类(2级)5种,局部入侵类(3级)8种、一般入侵类(4级)15种、有待观察类(5级)2种.靖州县外来入侵植物主要分布在各级交通道路两侧、人类居住地和部分水流区域,入侵危害程度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靖州县中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贵州省爬行动物更新名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详实的物种本底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爬行类志》记录的名录为基础,结合该专著出版38年来发表的贵州省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文献,对贵州省爬行动物名录进行了修订更新.截至2023年6月30日,贵州省记录爬行动物120种,隶属于2目21科57属.其中,龟鳖目3科5属5种,有鳞目18科52属115种,有鳞目中蜥蜴亚目6科12属27种、蛇亚目12科40属88种.贵州省爬行动物物种总数在全国各省份中仅次于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与四川相同,位列第五位.本文对《贵州爬行类志》记录的78个物种的分类阶元或名称作了修订,移除了3种的分布记录;增补记录23种(包括5个新种、18个新记录种).贵州省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为主,共有105种,其余15种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其中,有11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列为受威胁物种,27种为中国特有种,有5种模式标本产地位于贵州省,包括荔波壁虎(Gekko liboensis)、独山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dushanensis)、惠水半叶趾虎(H huishuiensis)、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和荔波睑虎(Goniurosaurus liboensis).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爬行动物物种的变化和分布,为贵州省爬行动物资源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建议继续加大对贵州省爬行动物的分类与分布的研究力度.以进一步明晰贵州省爬行动物资源的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宁强天麻生产区划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通过对汉中宁强县天麻生态适宜性、产量和品质区划的研究,为宁强县天麻产业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产地调研、文献信息收集及样品采集和含量测定,解析影响天麻产量和品质的生态环境变量,构建天麻有效成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rcGIS)进行天麻品质区划和生产区划研究,总结小尺度(县域)范围内天麻生产区划的研究方法.结果:对采集到的89个生态因子进行筛选,最终选择13个生态因子做进一步分析,影响天麻的环境因子按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地形(43.2%)>气候(27.9%)>土壤(22.3%)>植被(6.5%);宁强天麻生态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县中东部、南部和县北部的部分地区;产量高适宜区主要在县东部;品质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县西部、北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高海拔区天麻浸出物含量相对较低,而地势平坦区巴利森苷E的含量相对较高,巴利森苷B、C和天麻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较一致.结论:在陕西宁强县地形、气候和土壤是影响天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天麻品质区划与产量区划中适宜区的分布规律不相同,在进行天麻生产区划研究时应注重品质与产量区划研究相结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定性、定量方法的浮小麦与小麦差异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分析浮小麦和小麦的成分差异,为二者的鉴定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批浮小麦和3批小麦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绘制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应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不同产地浮小麦及小麦样品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差异成分,并测定浮小麦和小麦中6个指认成分的含量.结果 浮小麦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28~0.996,小麦与浮小麦的相似度为0.761~0.773;在浮小麦和小麦中共标定19个共有峰,指认出了6个成分,分别为亚麻酸、亚油酸、5-十七烷基间苯二酚、5-十九烷基间苯二酚、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和5-二十三烷基间苯二酚.CA、PCA结果显示,浮小麦和小麦能明显区分;产地为安徽的浮小麦的分布较为集中.OPLS-DA结果显示,亚麻酸、亚油酸及其他6个未知化合物为浮小麦和小麦的差异成分.浮小麦中上述6个指认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00 9、1.094 0、0.005 1、0.030 9、0.098 2、0.024 8 mg/g,且浮小麦中亚麻酸、亚油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小麦(P<0.05).结论 所建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用于浮小麦和小麦的鉴别及质量评价.亚麻酸、亚油酸等差异成分可为浮小麦和小麦的鉴别及药效学差异研究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