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卧床患者靠枕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卧床患者多采用后背垫物体、抬高床头位置等方法来获取半卧位姿势.但现有方法存在执行力不足、角度估计错误、意识不强、遗忘、舒适度下降、易引起压疮和吸入性肺炎等缺点.为了解决现有卧床患者进食体位摆放方法的不足之处,桐乡市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团队特设计了一种卧床患者靠枕,用于卧床患者进食时或其他要求半卧位时使用,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22859891.4).使用时将该装置靠枕放在平坦的床上,靠枕背面紧靠床头用于支撑,防止滑动.患者放于靠置槽内,头部置于第 1 靠置槽内,肩背部置于第 2 靠置槽内,腰腹部置于第 3 靠置槽内,双手放置在靠枕两侧的扶手位置.卧床患者靠枕使用方法简单易学、方便、经济实用、省时省力,而且方便监督检查,能减少误吸、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减轻患方经济负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居家血糖管理APP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提供有效的网络管理平台,提高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效能。方法:通过组建开发团队、课题组讨论、专家咨询、预试验等方法,最终形成了GDM患者居家血糖管理APP。2019年10月—2020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GDM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将GDM患者居家血糖管理APP应用于GDM患者,比较患者使用前后血糖控制效果、自我管理效能及APP使用体验。结果:GDM患者居家血糖管理APP分为患者端、护士端及管理端3个模块,可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饮食的记录、分析等。应用GDM居家血糖管理APP后患者空腹血糖波动差值、餐后2 h血糖波动差值均较使用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使用后GDM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得分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患者对APP的功能性、易学性、易用性、适用性、安全性、满意度和使用意愿均较高。 结论:GDM居家管理APP功能齐全,高效、便捷,可推广性较强,可帮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波动,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训练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与接受度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设计并开发适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训练系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调查患者对该系统的接受度。方法:该系统由多学科团队共同设计,针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实现形象化、趣味性的知识指导,系统性、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实时性、反馈式的监督与回顾。2022年3—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39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充分体验该系统的基础上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易学性、感知适用性、感知安全性、感知满意度及使用意向7个维度对该系统进行评价。结果:39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系统的接受度评价得分162(147,170)分;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类型、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累计时间、吞咽训练的学习愿望,对VR设备或技术是否了解、是否认为吞咽训练重要的患者康复训练系统的接受度评价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系统得益于VR的可视化效果以及良好的沉浸感,相较于传统方式,增加了康复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沉浸感、反馈性,患者对该系统的接受度较高,可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用输血器墨菲滴管自制负压吸引器在肾结石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自制负压吸引器辅助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的40例肾结石患者的资料。碎石术中负压吸引器的制作:横向剪断输血器上的墨菲滴管,末端断面连接软镜鞘,在管壁上切一长约0.5 cm的孔可恰好通过导尿管头端,负压吸引管连接导尿管的头端;输尿管软镜可通过墨菲滴管的末端。术后患者无发热、感染、休克等并发症,结石清除率93%(37/40),手术时间(65.0±30.3)min。利用输血器自制负压吸引器辅助输尿管软镜碎石,该方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同时该方法简单易学,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创伤骨科卧床患者尿潴留防治护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尿潴留是创伤骨科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造成膀胱永久性损伤及肾功能衰竭,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与心理压力,严重阻碍患者康复。中医适宜技术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等,在预防及治疗创伤骨科卧床患者尿潴留方面具有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等特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用于创伤骨科卧床患者尿潴防治护理的研究进展,笔者从针刺疗法、艾灸疗法、手法治疗、中药外治法及穴位注射的作用原理、操作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护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耳甲腔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皮下蒂岛状皮瓣(旋转门皮瓣)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整形美容科用耳后皮下蒂旋转门皮瓣治疗耳甲腔皮肤缺损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个月至68岁,平均57岁;缺损大小1.0 cm×1.0 cm~2.5 cm×1.5 cm。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耳郭形态和功能较好。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肿物无复发;患者术后满意度100%。结论:耳后皮下蒂岛状旋转门皮瓣修复耳甲腔缺损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易学,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3+2”模式胃肠手术Trocar布置方法的总结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本研究总结机器人“3+2”模式胃肠手术Trocar布孔原则和方法,以期为初学者提供帮助。方法:2017年4月至2022年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机器人胃肠外科手术团队共完成998例机器人“3+2”模式胃肠手术,其中胃癌600例,直肠癌100例,降结肠、乙状结肠癌98例,横结肠癌20例,右半结肠癌180例。通过对术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结合术者操作体验,多方兼顾,制定出“3+2”模式胃肠手术Trocar布置方法。结果:总结出四大布孔原则,即肚脐周围置镜原则、主操作对称原则、戳孔间距8~10 cm原则以及辅助孔镜头对称原则;制定出3种适用于机器人胃手术和4种适用于机器人结直肠手术的模式化布孔方法及原则。结论:机器人“3+2”模式胃肠手术Trocar布置方法简便易学,可重复性和操作性强,适用于初学者,有望缩短初学者的学习曲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我国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不足1%,一些简单易学的公众自救互救技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心肺复苏(CPR)仍然是心源性猝死人群的主要救治措施,但我国每100名旁观者中,仅有1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能够实施现场救护,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率低,CPR培训率及实施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在伤病员突发的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十分关键。建立并完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培养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刻不容缓。为了提高公众现场救护知识的普及率,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专业委员会专门针对公众制定了《中国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公众指南(2023)》。该指南基于最佳实践证据,梳理现场救护的核心理念,针对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关键而薄弱的现场救护环节,为公众提供了第一目击者行动指引,以期对规范我国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提供指导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创伤超声重点评估在创伤性损伤医学评估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急诊医生仍然面临对闭合性胸腹部创伤患者的准确诊断和评估的挑战。很多严重腹部创伤或者多发伤患者在创伤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腹部体征,极易漏诊而进展至严重休克。影像学检查如CT和超声扫查可提供脏器破裂出血的关键诊断依据,是早期识别的关键。CT扫描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但因设备无法随意移动,不能便捷地在床边实施操作。对于病情不稳定或有潜在不稳定因素的患者,实施CT扫描的难度和风险较高 [1]。而超声检查具有可床边实施、无辐射、快速、简便易学、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急诊及重症医学已得到快速发展,成为该领域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而不见"主动脉根部修复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介绍"视而不见"主动脉根部修复术并评价其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受累的患者行"视而不见"主动脉根部修复术。近端吻合平面均在窦管交界水平,不"追求"彻底切除窦内夹层。通过前瞻性分析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期影像学资料评价该技术的早中期疗效。结果:共入选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8.0±12.1)岁(34~73岁),术前主动脉窦直径(41.3±3.6)mm,主动脉窦管交界直径(43.9±6.6)mm。本组患者均接受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体外循环(179.5±41.5)min(132~255 min),阻断(120.3±23.7)min(95~180 min)。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生死亡、二次开胸、肾衰、脑梗塞及截瘫等不良事件。患者出院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显示窦内残留假腔均消失,主动脉窦直径(30.8±2.6)mm,主动脉窦管交界直径(27.2±2.5)mm。随访(28.5±7.8)个月(3~35个月),未发生主动脉根部外科再干预。随访期主动脉CTA显示主动脉窦内无残留或新发夹层,主动脉窦直径(30.9±2.4)mm,主动脉窦管交界直径(27.5±2.7)mm;随访期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结构及功能正常。比较出院时和随访期的主动脉窦部和窦管交界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视而不见"主动脉根部修复术相对简单易学,采用该技术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根部处理,围手术期疗效理想。早中期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主动脉窦结构恢复正常。远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