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吻合一侧颞浅血管的头皮撕脱后原位移植五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只吻合一侧颞浅动、静脉的头皮撕脱伤后原位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共收治5例头皮合并耳部软组织撕脱伤,其中2例为完全撕脱伤,3例为不完全性撕脱伤,术中彻底清创后,头皮原位缝合,高质量的吻合一侧颞浅动、静脉重建血供,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等对症处理。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本组5例撕脱头皮合并患耳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 6个月,毛发正常生长,头皮感觉功能恢复。结论:临床出现头皮合并耳部软组织撕脱伤时,高质量的吻合血管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只吻合一侧颞浅动、静脉亦可确保撕脱头皮成活,临床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耳后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耳甲腔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皮下蒂岛状皮瓣(旋转门皮瓣)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整形美容科用耳后皮下蒂旋转门皮瓣治疗耳甲腔皮肤缺损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个月至68岁,平均57岁;缺损大小1.0 cm×1.0 cm~2.5 cm×1.5 cm。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耳郭形态和功能较好。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肿物无复发;患者术后满意度100%。结论:耳后皮下蒂岛状旋转门皮瓣修复耳甲腔缺损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易学,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高分辨CT多平面重建分析上半规管裂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高分辨CT(HRCT)多平面重建技术,分析可疑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上半规管裂的认识.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01-2017-04期间230例行颞骨HRCT的成人患者,其中160例(320耳)非上半规管裂,男73例(146耳),女87例(174耳);年龄18~70岁.70例(113耳)影像学可疑上半规管裂,男33例(55耳),女37例(58耳);年龄18~71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颞骨横断位薄层CT扫描,然后用CT后处理工作站行冠状位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观察、测量和记录可疑上半规管裂组与非上半规管裂组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数据,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非上半规管裂组160例(320耳),上半规管高度(6.43±0.51)mm,上半规管外管径(0.83±0.13)mm,鼓室盖厚度(2.19±0.62)mm,乳突前后径(14.55±1.98) mm;可疑上半规管裂组70例(113耳),上半规管高度(6.42±0.60)mm,上半规管管径(0.85±0.16)mm,鼓室盖厚度(1.62±0.55)mm,乳突前后径(13.24±1.97)mm;经统计学分析,上半规管高度(P=0.94)及外管径(P=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鼓室盖厚度(P=0.002)、外耳道后壁乳突前后径(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可疑上半规管裂组70例(113耳)中,单侧缺损者27例(27耳),双侧缺损者43例(86耳);缺损位于顶壁正中者48耳,位于顶壁前部者20耳,位于顶壁后部者32耳,以上2个部位缺损者13耳;乳突气化型7耳,乳突硬化型90耳,乳突混合型16耳.结论:上半规管裂多发于硬化型乳突,双侧常见,缺损多位于顶壁正中,病变的发生与上半规管的高度及管径无明显相关性,而可能与全颞骨骨质变薄有关,若行耳部手术需予以注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T和MRI诊断儿童先天性耳聋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宝石CT和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临床诊断的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宝石CT及MRI资料,将原始数据传至配套工作站,采用MIP、MRP、VR进行重建,分析两种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CT显示耳部骨性结构具有优势,MRI显示耳部神经具有优势.2种检查对于显示乳突炎并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及耳蜗半规管畸形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显示半规管狭窄的一致性尚可(Kappa=0.485).结论 CT、MR检查诊断儿童先天性耳聋各有优势,可优势互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前臂扩张皮瓣预制耳再造术的围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耳部重建的护理措施.方法:1例耳部缺损患者因右侧头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严重,耳周皮肤条件差,无法行常规耳再造手术,在笔者医院行前臂预制游离皮瓣耳重建,手术分前臂皮瓣扩张、前臂耳廓预制和耳廓移植三个阶段.围术期制定并实施了详细的护理计划,包括术前心理状况评估与护理、前臂皮肤扩张管理与护理、预制耳廓的护理、软骨采集供体部位的护理、预制耳廓的显微外科移植护理.结果:再造耳结构清晰、生动,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结论:除外科医生的医学知识和手术技巧外,预制游离前臂皮瓣耳部重建的效果与围术期护理及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耳痛为首发表现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1岁. 因右侧耳痛伴听力下降2年,左侧耳痛1年就诊. 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耳部的肿胀、疼痛伴听力下降,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右侧耳廓红肿,无分泌物,考虑"中耳炎",予以止痛药口服. 症状反复6个月后突发加重,伴耳鸣、眩晕、恶心、呕吐,行耳轴位CT提示:右侧颞骨弥漫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增生,范围广;右侧颈内动脉管骨质破坏. 再行耳部增强MRI提示:右侧外耳道后上部颞骨乳突区及其周围有不规则弥漫性肿块,涉及外耳道、鼓室顶前部及脑板、面神经膝部和邻近的颞底脑膜. 听力测试:右AC 61 dB,BC 33 dB;左AC 16 dB,BC 11 dB(右侧听力中度下降). 查体:耳廓无畸形、红肿,无皮肤溃破,无耳廓赘生物.右侧外耳道狭窄,鼓膜未窥及,鼓室未窥及;左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无积液. 耳鼻喉科行手术治疗,全身麻醉下行右侧颅底手术+鼓室成形术+听骨链重建术+耳甲腔成形术,术中见乳突内新生物,打开鼓窦见炎性肉芽,听骨链有破坏,骨膜紧张部、中央后方穿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软骨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20世纪40年代耳显微外科创建以来,随着对于耳部解剖及生理的认识不断加深、手术经验的逐步积累以及技术材料的应用创新,中耳手术实现了长足而稳定的发展,目前主要包括去除进展性病变、修复中耳的解剖结构以及听力重建.中耳手术中用于修补或重建的植入材料对于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长期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853年,Tonybee提出以橡胶片修补鼓膜.此后100多年间,耳科医师对于植入材料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尝试了包括棉片、纸张、皮肤、静脉壁、心包膜、角膜、硬脑膜、颞肌筋膜、软骨膜等一系列材料.Hall等[1]首次将软骨应用于听骨链成形术;Heermann等[2-3]首先提出栅状软骨修补鼓膜穿孔;Salen[4]和Jansen[5]使用鼻中隔软骨成功进行鼓膜修补.此后各种软骨技术层出不穷,Tos的专著中报道目前已有100余种软骨技术应用于中耳手术.软骨已不仅仅作为鼓膜修补材料的重要选择,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听骨链成形、上鼓室修复、外耳道后壁重建等多种中耳手术中.本文围绕软骨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RCT观察成人永存岩鳞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HRCT评估成人永存岩鳞窦(PSS)发生率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薄层HRCT检查且双侧颞骨未见异常的708例成年患者资料.基于0.67 mm层厚的标准化重建轴位、冠状位图像,评估有无PSS及其HRCT征象,包括管径、走行位置、有无局部团状扩张、有无周围骨壁缺失、有无盂后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间PSS发生率差异.结果 本组708例(1 416侧)中,PSS发生率为10.59%(150/1 416),平均管径为(1.29±0.58)mm.女性PSS发生率为12.64%(92/728),男性为8.43%(58/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同一性别不同侧别间PS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P=0.583,女性:P=0.372).18~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组间PS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0岁组较其他年龄组发生率降低(P均<0.05).150侧PSS中,24.67%(37/150)走行于岩鳞隔内,75.33%(113/150)走行于岩鳞隔外侧骨沟;47.33%(71/150)可见盂后孔形成,36.67%(55/150)水平向外走行至皮下,10.67%(16/150)垂直向下至颞下颌关节窝;2.67%(4/150)与周围颞骨气房间骨壁缺失;4.67%(7/150)局部呈血管团状扩张.结论 HRCT可显示成人岩鳞窦;颅底或耳部术前需仔细观察,以避免医源性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发性外耳道胆脂瘤17例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复发性外耳道胆脂瘤再次手术的方法、分析复发的原因、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复发性外耳道胆脂瘤患者17例(17耳)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高分辨颞骨CT检查,按Shoji Kaneda的分期,1期3例,2期13例,3期1例;本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耳显微镜下手术治疗.1期、2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清除术+外耳道成形术,其中4例2期患者行外耳道后壁重建,6例2期患者行二期外耳道植皮术;1例3期患者行外耳道胆脂瘤清除术+外耳道成形术+外耳道后壁重建术+乳突切开术+鼓室成形术(Ⅱ型).结果 17耳均于术后5~8周达到干耳,平均干耳时间6周.术后3个月耳部症状明显改善,听力基本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无再次胆脂瘤复发,无外耳道塌陷及狭窄.结论 病灶清除不彻底、外耳道狭窄、术后未定期复查是外耳道胆脂瘤复发的常见原因,手术为治疗复发性外耳道胆脂瘤的唯一有效方法.根据临床分期彻底清除病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定期换药、清理术腔,可有效预防再次复发,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3)——人工材料全耳郭再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是头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包括耳郭形态畸形和结构畸形.结构畸形主要表现为耳郭畸形、外耳道闭锁或狭窄、中耳畸形等,是引起听力缺陷和容貌损害的五官严重畸形,治疗需要耳郭结构再造的同时融合听觉功能重建.目前耳部再造方法主要有自体肋软骨支架技术、人工材料支架技术及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技术等.耳郭支架材料首选自体肋软骨,但是当患者肋软骨量不足、肋软骨骨化明显、耳周皮肤条件差、自体肋软骨耳郭再造失败时,人工材料仍是重要的补充选择[1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人工材料全耳郭再造技术已趋于成熟,本文简述人工材料全耳郭再造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