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穿刺活检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前列腺癌多为成骨性转移,因骨穿刺活检有一定难度,且取样量少,目前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穿刺活检仍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否采用影像引导、活检类型(细针抽吸还是粗针活检)、穿刺针数,后续组织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均是影响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穿刺活检的成功率的因素。虽然骨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是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金标准,但由于骨穿刺是有创性检查,同时由于99mTc-MDP全身骨显像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骨穿刺活检已很少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期诊断。然而,对于部分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病灶的穿刺活检仍有重要价值:(1)当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揭示出孤立的骨病灶,且患者疑似骨转移,但其他影像学检查未显示明显的骨质破坏迹象时;(2)对于尚未接受过前列腺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的病理检查,临床诊断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影像学检查示骨转移且无可穿刺的软组织病灶时,进行化疗或者放疗前需有病理证实;(3)对于mCRPC患者,通过骨转移灶的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和基因检测,以指导下一步精准治疗。前列腺癌在治疗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耐药性,肿瘤细胞不断演化并出现基因特征的改变,如治疗相关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出现。另外,肿瘤原发灶的基因特征与转移灶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因而建议对转移灶进行穿刺活检。通过对mCRPC阶段癌细胞的基因特征分析,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指导精准及个体化治疗,同时也为前列腺癌演进机制的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组织学材料和基因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核素显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全身骨显像是筛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全身骨显像所用放射性示踪药物为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显像原理是99mTc-MDP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的方式与骨组织内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行SPECT检查时,骨代谢活跃的部位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全身骨显像的主要优势是一次显像扫描全身骨骼,价格便宜,灵敏度高,不足之处是骨的良性病变如退行性变、骨折等也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可能被误判为骨转移,特异度相对较低。目前已有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将SPECT骨代谢成像结合CT解剖结构特征,放射性浓聚区的定位更准确,并可以提高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除了SPECT,SPECT/CT,还有核素PET/CT、PET/MR显像可用于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目前常用的放射性示踪药物有18F-NaF、18F-FDG、18F/68Ga-PSMA。18F-NaF能够与骨组织中的羟磷灰石共价结合,对成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而同机融合的CT图像也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优于全身骨显像。但因为18F-NaF PET/CT只能检查骨转移病灶,无法评估前列腺癌原发灶及其他部位转移,且PET/CT价格昂贵,目前18F-NaF PET/CT临床应用极少。18F-FDG是目前PET/CT检查的常用显像剂,在肿瘤中应用广泛,大部分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增加表现为FDG摄取明显增加,但部分前列腺癌表现为FDG摄取正常或轻度增高,对前列腺癌溶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18F-NaF PET/CT在骨转移诊断方面要优于18F-FDG PET/CT,但18F-FDG PET/CT除了能够评价骨病灶外,还可以评估全身脏器及淋巴结受累情况。PSMA PET实现前列腺癌精准影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一种跨细胞膜表面的Ⅱ型糖蛋白,其在大部分前列腺癌细胞膜上显著高表达,并随着前列腺癌的进展、转移和复发而明显增加,是前列腺癌靶向受体显像及放射配体治疗的重要靶点。PSMA PET检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检出率与PSA水平相关,即使是PSA<10 ng/ml的患者仍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PSMA PET可取代全身骨显像,成为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的首选检查方式。PSMA PET原发灶阴性患者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CG荧光导航的腹腔镜肝切除术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过程中联合使用吲哚菁绿荧光(ICG)显像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78例PLC患者病例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8,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和联合组(n=40,ICG+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采用SPSS 26.0的统计学软件,肝肾功能、炎症因子、应激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独立t检验方法;疗效采用秩和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T0)肝功能各项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T1)时,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比T0升高,血清白蛋白(ALB)比T0低(P<0.05);术后1个月(T30),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有所升高,但仍低于T0(P<0.05),而ALT、AST、TBIL基本恢复至T0水平(P<0.05)。T30时,联合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联合组ORR、DCR分别90.0%、92.5%,均高于对照组的65.8%、76.3%(P<0.05)。T1时,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均比T0升高(P<0.05),但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T1比,T30时,两组患者IL-6、CRP、TNF-α、Cor及E均降低(P<0.05),且基本恢复至T0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联合组胆瘘、渗血、包裹性积液所致发热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ICG荧光显像技术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PLC安全、有效,在炎症因子、应激指标方面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脂质分析及影响术后再狭窄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的脂质成分,并探讨其影响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中、长期疗效的机制。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冠状动脉外科术前合并高脂血症病史的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共50例,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前降支内膜剥脱(CE)术,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术中取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及血浆样本,并经术后复查核磁共振冠状动脉斑块显像(atherosclerosis T1-weighted characterization,CATCH)检查并联合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power doma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集成框架技术分析中远期冠状动脉再狭窄率后作为高风险组(>25%,研究组)及匹配低风险组(对照组),两组进行脂质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检测斑块标本组织及细胞色素P450 3A4酶(CYP3A4)含量。结果:两组各入选8例患者,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脂质学分析后发现4α-羟基胆固醇(4α-hydroxycholesterol,4α-OHC)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0.050 μmol/g对0.016 μmol/g, P<0.05);同时研究组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T1加权特征核磁显像结果显示对照组通畅率优于研究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率(9.0±1.9)%对(22.3±2.3)%, P<0.05]。CYP3A4含量对比:研究组血浆CYP3A4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即刻(0.88±0.05)ng/ml对(0.45±0.03)ng/ml,术后12个月(2.08 ± 0.40)ng/ml对(1.58 ±0.16)ng/ml, P<0.05]。 结论:高表达4α-OHC可能加速CE术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造成CE术后中远期再狭窄;同时证实4α-OHC是CYP3A4的生物活性标志物,为进一步阐明CE术后AS进展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前期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透视S 1椎体后缘入口位对经皮骶髂螺钉置入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证明S 1椎体后缘入口位的透视对经皮骶髂螺钉置入存在指导意义。 方法:①收集134例正常成人骨盆CT资料,导入Mimics Medical 21.0系统,测量分析骶椎的解剖学参数,寻找S 1椎体前、后缘解剖学参数差异。②利用测量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5个成年人尸体骨盆标本徒手置钉,采用传统透视技术(位),模拟临床实践。置钉完成后透视S 1椎体前、后缘入口位,观察二者成像差异,直视下检查螺钉是否穿出骶管。③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传统透视技术徒手置钉,术中分别透视S 1前、后缘入口位以指导螺钉安全置入;行CT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螺钉错位。 结果:①正常人CT测量:S 1前缘入口位角(20.71°±11.89°)显著小于S 1后缘入口位角(41.99°±11.67°),S 1上终板宽度[(32.22±3.41)mm]显著大于S 1下终板宽度[(20.10±3.28)mm],S 1椎体前、后缘存在解剖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尸体实验:5个标本中的2个出现了S 1椎体前、后缘入口位显像差异,且螺钉穿出骶管。③临床组:所有患者闭合复位满意。共置入17枚螺钉,S 1置入12枚螺钉,S 2置入5枚螺钉;手术时间84~141 min,平均114.4 min;透视次数69~101次,平均89.6次;术中出血量110~463 mL,平均296.6 mL;术后CT未观察到螺钉错位。 结论:S 1椎体前、后缘入口位角存在差异,透视后缘入口位能清晰显示椎体后缘,从而提高置钉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同期处理小儿双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双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患儿同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经验,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就诊的6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双侧肾盂成形术的双肾重度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65.8±34.2)个月。所有患儿术前均行泌尿系统超声、磁共振泌尿系统水成像、利尿肾动态显像及排泄性尿路显像明确诊断。术前超声结果显示患儿左侧肾盂前后径为(3.07±0.67)cm,右侧为(3.22±0.51)cm。手术方法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左右侧顺次行肾盂成形术。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患儿,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为(246.17±23.02)min,出血量为(29.17±6.07)ml,无Clavien-Dindo Ⅲ级以上并发症出现。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显示患儿左侧肾盂前后径为(1.37±0.25)cm,右侧为(1.47±0.19)cm,手术前、后两侧肾盂前后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6个月复查利尿性肾动态显像,6例均提示无梗阻。 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同期处理小儿双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安全有效,并具有缩短手术恢复期、节约手术费用、提高美容效果、有效降低患儿心理及经济压力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微血流成像监测横向骨搬移中血管再生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0±16.6)岁(范围30~86岁)。12例中伴糖尿病足者10例,糖尿病史(14.4±8.3)年(范围5~30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12例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超微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包括新生侧支血管数量与部位、血管直径、浸润深度等。结果:12例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3.25±2.73)支(范围1~8支)。12例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例共12支跖动脉(dorsal metatarsal artery,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例共3支足背动脉(dorsal pedis artery,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共3支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各有1支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例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超微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8F-FDG PET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相关事件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爆发以来,迅速肆虐全球并导致数以亿计的感染人数。COVID-19的早期诊断有利于病毒传播的控制以及患者的及时救治。影像技术中,胸部CT是COVID-19诊断和评估的重要依据。虽然一般不推荐 18F-FDG PET作为COVID-19的常规诊断手段,但基于PET全身多系统性扫描和功能性影像诊断的特点, 18F-FDG PET技术在SARS-CoV-2相关事件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通过文献调研及临床报告分析,汇总了 18F-FDG PET在COVID-19诊断、预后评估与长期后遗症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SARS-CoV-2疫苗注射后 18F-FDG PET临床表现,展望了其他核医学新型分子探针在COVID-19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多种无创性影像技术的进步,肺栓塞的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肺通气/灌注显像仍是肺栓塞诊断的最重要检查手段,其显像技术和图像评价标准很重要。该文重点对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不同成像方法的比较以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束支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左束支起搏(LBBP)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7例(36.8%),年龄(63.6±15.5)岁,分别先后程控单极低电压1 V/0.5 ms(U-LBBP,19例)和双极高电压7.5 V/0.5 ms(B-LBBP,19例)两种起搏模式,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形态并测量QRS时限(QRSd)与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评估心脏电同步性;采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测量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评估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10例行右心室起搏(RV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70%),年龄(63.8±9.5)岁。比较U-LBBP、B-LBBP和RVP起搏模式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结果:行LBBP和RVP治疗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心脏电同步性比较:U-LBBP时,体表心电图V 1导联常呈右束支传导延迟(RBBD)形态,B-LBBP时可纠正RBBD形态;U-LBBP组起搏的QRSd均显著短于RVP组[(117.4±8.6) ms对(147.0±15.7) ms, P<0.001]和B-LBBP组[(111.3±12.7) ms对(147.0±15.7) ms, P<0.001],而B-LBBP组QRSd明显短于U-LBBP组( P=0.013);B-LBBP组LVAT明显短于U-LBBP组[(67.6±12.7) ms对(72.1±10.2) ms, P=0.003]。②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比较:U-LBBP组的PHB(48.1°±16.7°对60.9°±12.1°, P=0.042)和PSD[(14.9°±5.0°)对(21.0°±3.5°), P=0.002]均小于RVP组,B-LBBP组的PHB(49.8°±13.4°)和PSD(15.9°±4.4°)亦比RVP组小( P=0.037, P=0.004);但U-LBBP组和B-LBBP组相比,PHB和P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BBP不论单极还是双极起搏较RVP可获得更好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LBBP时,与单极低电压起搏相比,双极高电压起搏可纠正RBBD形态并改善心脏的电同步性,但并不能改善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