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的构建及用于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制备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并进一步探讨胺碘酮缓释微针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制备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载药量,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皮肤穿刺实验等方法检测微针形态学、稳定性、皮肤穿刺性能,用Franz扩散池法测定微针体外渗透性,药效学实验观察微针对大鼠房颤模型治疗情况.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微针队列排布完好、排列完整,背衬无气泡,针形锐利、完整无断裂,形态良好,针尖平均载药量为(4.67±0.51)μg,且微针穿刺性能良好,针尖硬度合格、溶解能力良好;体外透皮渗透结果显示,两组溶液前0~6 h释放较为缓慢,8~24 h明显提高,24~36 h急剧升高,在72 h累计释放量最高,且8~72 h胺碘酮混悬液累积释放曲线明显高于胺碘酮脂质体溶液.药效学结果显示,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可延缓大鼠房颤诱发时间[(7.52±1.26)s比(5.75±1.14)s],缩短房颤持续时间[(4.21±0.89)s比(6.32±1.02)s],改善大鼠心功能[左心房内径为(3.52±0.50)s比(4.11±0.35)s、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为(2.24±0.18)s比(2.58±0.3)、收缩期室间隔厚度为(3.11±0.32)s比(3.59±0.50)];组织药物含量结果,模型大鼠心房中胺碘酮含量明显增加,血浆、肺、肝脏、肾脏、脾脏中胺碘酮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制备的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性能良好,可促进胺碘酮透皮递送,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3具年龄大于40岁的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取出所有标本的右侧股骨和胫骨,分别于股骨头、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内髁、胫骨外髁、胫骨远端距负重区关节软骨面1 cm处,垂直于下肢机械轴切下3 mm厚松质骨样本。使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系统测量骨组织显微硬度。比较不同标本、股骨与胫骨以及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差异,分析3具标本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共制成18个标本,行180次显微硬度测量。3具标本的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的总体显微硬度值为20.3~47.3(36.0±5.7)HV,3具标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40, P=0.094)。股骨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小于胫骨,分别为(32.5±4.9)HV、(39.4±4.3)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02, P<0.001)。股骨头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为(32.9±4.6)HV,股骨内髁(35.1±3.9)HV、股骨外髁(29.7±4.7)HV、胫骨内髁(40.8±4.0)HV、胫骨外髁(36.8±4.2)HV、胫骨远端(40.7±3.6)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3.28, P<0.001),其中股骨外髁显微硬度最低,胫骨内髁显微硬度最高,内髁均高于外髁。3具标本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骨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 结论: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存在较大差异,胫骨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高于股骨,膝关节内侧间室硬度大于外侧间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对大鼠牙萌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建立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 hypoparathyroidism,IHP)动物模型,探究生长发育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牙萌出及牙釉质发育的影响,以及IHP影响牙萌出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出生后第7天(postnatal 7,P7;P14、P25、P38含义以此类推)的SD大鼠共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HP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用纳米碳负显影技术对IHP组大鼠行双侧甲状旁腺切除术(parathyroidectomy,PTX),对假手术组大鼠应用同样技术但不行PTX,术后检测大鼠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浓度,建立IHP模型。P14、P25及P38时分别处死大鼠并收集下颌骨样本,每组每个时点6只,通过显微CT分析下颌第三磨牙根方牙槽骨的骨微结构参数、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高度及牙釉质体积。制备组织学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第三磨牙周围牙槽骨中成骨标志物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分布及表达,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量。分离下颌第三磨牙,显微硬度仪检测牙釉质硬度,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显微结构。另收集P14大鼠下颌骨,每组6只,体外分离培养牙囊细胞进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诱导牙囊细胞成骨向分化后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程度。提取下颌骨组织及牙囊细胞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成骨、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有关的基因及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1,PTH1R)基因的表达。结果:通过双侧PTX成功建立大鼠IHP模型,术后IHP组大鼠血清钙及PTH浓度显著降低、血清磷浓度显著升高( P<0.01)。IHP组下颌第三磨牙牙釉质体积[(4.58±0.24)mm 3]较假手术组[(5.22±0.46)mm 3]显著减小( P<0.05),牙釉质表面釉柱结构排列紊乱,显微硬度[(167.76±21.86)MPa]较假手术组[(223.92±10.94)MPa]显著降低( P<0.01)。IHP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高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0.05),根方牙槽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小( P<0.05),根方牙槽骨中RUNX2、OSX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 P<0.05),冠方牙槽骨破骨细胞数量[(3.86±1.07)个]显著低于假手术组[(6.43±1.27)个]( P<0.01)。IHP组牙囊细胞增殖活性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 P<0.01)。诱导成骨分化后,IHP组牙囊细胞矿化能力较假手术组减弱。与假手术组相比,IHP组下颌骨组织中RUNX2、OSX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核因子κB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比值亦显著降低( P<0.01),PTH1R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 P<0.05)。同时,IHP组牙囊细胞中RUNX2、OSX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核因子κB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比值及PTH1R的基因表达也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 P<0.01)。 结论:IHP可能通过抑制PTH/PTH1R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牙囊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向分化、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从而使牙萌出过程中牙胚周围牙槽骨的骨改建受阻,最终导致牙齿迟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壁下动脉-阴茎背深静脉吻合术治疗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九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讨论显微镜下腹壁下动脉-阴茎背深静脉吻合术治疗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7年9月,分别分离腹壁下动脉和阴茎背深静脉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吻合治疗血管性ED患者9例,并进行随访,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晨勃频率(次/5天)、阴茎硬度、性生活质量等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IIEF-5评分[(24.12±1.56)分]明显高于术前[(3.78±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勃起硬度和性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随访0.5~6.0(3.5±0.3)年,手术后晨勃频率[(3.67±0.62)次/5天]较术前[(0.61±0.28)次/5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例出现包皮水肿,局部应用高渗盐水热敷后水肿消退;2例出现勃起疼痛,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显微镜下行腹壁下动脉-阴茎背深静脉吻合治疗血管性ED,能明显改善患者勃起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硬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ECM)硬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1)分别将1 g海藻酸钠和4 g明胶、3 g海藻酸钠和8 g明胶混匀,混合物分别溶于100 mL超纯水中,配制2种海藻酸钠-明胶复合水凝胶,分别命名为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用于后续实验。观察2种水凝胶室温下、4 ℃冷凝15~30 min(冷凝条件下同)后、冷凝且用25 g/L氯化钙溶液交联(交联条件下同)后、冷凝后且用生物三维打印机(三维打印仪器下同)进行三维打印且交联后形态。取2种水凝胶冷凝并交联后,采用杨氏模量测定仪检测杨氏模量(硬度),样本数为3。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孔隙结构。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无水乙醇置换法检测孔隙率,样本数为3。(2)从20只1周龄雌雄不限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培养BMSC,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将1.0×10 7个/mL的BMSC单细胞悬液与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以1∶9的体积比充分混匀,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进行三维打印,1 mL载细胞水凝胶(打印用量下同)打印1块,交联后加入间充质干细胞(MSC)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取2组打印块各1块,培养7 d,采用细胞活/死试剂盒计数50倍视野下活、死细胞。取2组打印块各9块,另将9孔用2 mL MSC专用培养基培养的每孔1.0×10 6个BMSC设为二维培养组。分别于培养1、3、5 d,1A4G组与3A8G组各取3块打印块、二维培养组取3孔细胞,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3)同实验(2)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各10 mL,分别加入从10只新生1 d雌雄不明C57BL/6小鼠提取的足趾垫匀浆液各0.5 mL混匀进行三维打印及交联,加入MSC专用培养基培养3 d,更换为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角蛋白5(CK5)和CK14、汗腺细胞表面标志物CK18和钠钾ATP酶(NKA)、毛囊细胞表面标志物CK17和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检测ATP1a1转录本)、CK17、ALP mRNA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 结果:(1)与3A8G水凝胶比较,1A4G水凝胶室温下黏度稍低、流动性稍好。2种水凝胶冷凝后均呈凝胶状,在此基础上,交联后形状均匀规则,经三维打印且交联后为固态的纵横交错的圆柱块。1A4G水凝胶杨氏模量为(52±6)kPa,明显低于3A8G水凝胶的(218±5)kPa( t=40.470, P<0.01)。2种水凝胶孔隙结构相似,横断面均呈多孔网状结构;2种水凝胶的孔隙率相近( t=0.930, P>0.05)。(2)培养7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中活、死细胞分布相近( P>0.05),绝大部分为活细胞。培养1、3、5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培养1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培养3、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明显升高( P<0.01);与组内培养3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 P<0.01)。(3)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均可见CK5、CK14、CK18、NKA、CK17、ALP蛋白表达。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 mRNA表达量相近( t=0.362、0.807、0.223、1.356, P>0.05);3A8G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17、ALP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6±0.21、55.57±11.49,均明显高于1A4G组的1.05±0.42、2.01±0.27( t=3.333、8.074, P<0.05或 P<0.01)。 结论:1A4G水凝胶和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均有向汗腺细胞分化的趋势,但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向毛囊细胞分化的趋势比1A4G水凝胶明显。提示相对高的生物三维打印类ECM硬度,不仅有利于BMSC向汗腺细胞分化,还有利于其向毛囊细胞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类型大块树脂固化深度、硬度及对乳牙微渗漏影响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3种类型大块树脂的固化深度、硬度及应用于乳牙的微渗漏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照组为A组(常用复合树脂Filtek TM Z350 XT)和B组(树脂复合体Beautifil Ⅱ);大块树脂组分别为C组(高黏型Filtek TM Bulk Fill)、D组(黏度可变型SonicFill 2)和E组(低黏型SDR ? flow+)。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固化后微观形貌;制备各组树脂固化试件(每组6个),显微硬度计测量各组试件表层及不同深度的维氏硬度值并计算固化深度;分别用各组树脂充填离体乳磨牙(每组5颗),切片、老化、银离子染色、显影,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标本微渗漏情况,对5组银离子渗漏占比评定分级,采用了Jonckheere-Terpstra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A、C组填料颗粒呈球形且分布均匀;B、D和E组填料颗粒为多角形且分布不均匀。A、B、C、D、E组表面硬度分别为(84.97±6.30)、(65.04±5.95)、(57.80±1.18)、(60.77±2.34)、(33.32±1.83)MPa,A组硬度最高,E组硬度最低,A、E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硬度相似,3组间总体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D和E组的固化深度分别为2.6、3.4、5.8、3.8和7.8 mm。E组微渗漏最严重[0级占2%(1/50)、1级占22%(11/50)、2级占30%(15/50)、3级占24%(12/50)、4级占22%(11/50)],其微渗漏分级分布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各组间微渗漏分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黏型和黏度可变型大块树脂硬度和微渗漏与树脂复合体相似,固化深度更大,可作为乳牙充填的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铒激光荡洗活化对于根管内壁玷污层和根管硬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荡洗方式对根管内壁形态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牙周炎患者(60岁以上)拔除的20颗单根前磨牙,使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4颗),A组:注射针头冲洗组;B组:超声荡洗组;C组:铒(Er)∶钇铝石榴石晶体(YAG)激光(15 Hz、15 mJ、0.20 W)荡洗组;D组:Er∶YAG激光(15 Hz、20 mJ、0.30 W)荡洗组;E组:Er∶YAG激光(15 Hz、20 mJ、0.35 W)荡洗组。观察根管内玷污层及根管硬度的变化。结果:经不同根管荡洗方法处理后,A组、B组、C组、D组、E组去除牙本质玷污层评分分别为(4.67±0.27)分、(3.08±0.57)分、(2.83±0.43)分、(1.17±0.19)分、(2.87±0.50)分,效果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946, P<0.01)。其中,B组、C组、D组、E组的玷污层去除效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D组荡洗对玷污层去除效果优B组、C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经不同根管荡洗方法处理后,A组、B组、C组、D组、E组根管壁牙本质显微硬度分别为(58.98±5.54)分、(55.19±5.71)分、(56.04±3.96)分、(66.65±3.23)分、(45.68±7.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3, P<0.05),其中,激光D组的根管壁牙本质显微硬度高于激光C组、B组(均 P<0.05)。 结论:激光根管荡洗优于传统荡洗方式,0.30 W Er:YAG激光进行根管荡洗可最大化清除玷污层,同时对根管硬度影响最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渗透树脂对漂白后牙釉质表面结构、显微硬度及颜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渗透树脂对漂白后牙釉质表面结构、显微硬度及颜色的影响,为渗透树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通过随机排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部分,每部分再通过随机排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和联合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漂白组和联合组行冷光美白处理;树脂组和联合组行渗透树脂处理。A部分在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2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3);B部分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2周进行显微硬度测量(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8);C部分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1、2周进行色度测量,并计算各组处理后各时间点与处理前的色差(ΔE值)(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10)。结果:扫描电镜显示,处理后即刻树脂组、联合组牙釉质表面平整光滑,除可见树脂覆盖外,其余与对照组基本一致;漂白组表面可见微孔状缺损和矿物质沉积;处理后2周各组牙釉质表面平整光滑无明显差别。处理后即刻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联合组显微硬度分别为(354±33)、(364±21)、(411±30)、(350±17)HV( F=9.39, P<0.05),漂白组显著大于其他组( 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处理前和处理后2周4组显微硬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34、2.75, P>0.05)。处理后即刻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联合组ΔE值分别为0.00±0.00、2.29±1.86、7.20±1.94、8.00±0.88( F=74.21, P<0.05),除漂白组与联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同组处理后各时间点Δ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66、0.30、0.96, P>0.05)。联合组处理后即刻ΔE值显著大于处理后1、2周( t=4.73、4.23, P<0.05),处理后1和2周间Δ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5, P>0.05)。 结论:对健康牙釉质进行美白时,单纯的冷光美白或冷光美白联合渗透树脂均能达到美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变异链球菌反义vicK RNA对口腔链球菌多菌种生物膜致龋性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变异链球菌(Sm)反义vicK RNA(ASvicK)对3种常见口腔链球菌[Sm、血链球菌(Ss)和戈登链球菌(Sg)]构建的多菌种生物膜致龋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重组质粒构建ASvicK过表达株,以Sm标准菌株UA159和ASvicK过表达株分别与Ss及Sg构建的多菌种生物膜(分别为UA159+Ss+Sg组、ASvicK+Ss+Sg组)为研究对象,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结构;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菌生物膜总量的差异;通过乳酸试剂盒及蒽酮法评估生物膜产酸产糖能力;利用TaqMan荧光定量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生物膜中3种菌的比例及Sm致龋相关基因的改变;进一步构建人牙釉质片生物膜脱矿模型,用显微硬度仪检测牙釉质表面硬度变化。结果:ASvicK过表达后,Sm+Ss+Sg多菌种生物膜结构疏松。相较于UA159+Ss+Sg组,ASvicK+Ss+Sg组生物膜总量、乳酸产量分别显著降低78.93%及62.23%(均 P<0.001),而生物膜水不溶性和不溶性胞外多糖产量分别显著降低39.13%及68.00%(均 P<0.001)。与UA159+Ss+Sg组相比,ASvicK+Ss+Sg多菌种生物膜中致龋菌Sm比例显著降低33.00%( P<0.01),Sm致龋相关基因vicK/X、gtfB、gtfC、gtfD和ftf表达显著下调( P<0.05),牙釉质片脱矿后显微硬度值显著上升至183.84%( P<0.001)。 结论:ASvicK过表达可降低口腔链球菌生物膜中致龋菌Sm的比例,并减弱口腔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毒力及致龋性,可能减缓龋病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内界膜的超微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患者内界膜的超微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8—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HM-MH患者14例14眼内界膜,另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16例16眼内界膜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内界膜标本进行Ⅳ型胶原蛋白和层黏连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并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结果:HM-MH组与IMH组内界膜的超微结构均为均质的网状结构,Ⅳ型胶原蛋白均位于内界膜玻璃体面,层黏连蛋白位于内界膜的视网膜面。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HM-MH组的平均内界膜厚度为(1.01±0.17)μm,较IMH组的(1.92±0.21)μm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880. P<0.001);HM-MH组内界膜的僵硬度为(2.86±0.33)MPa,明显大于IMH组的(0.88±0.23)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650, P<0.001)。HM-MH组内界膜的僵硬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r=0.832, P<0.001),但IMH组内界膜僵硬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 r=0.104, P=0.825)。 结论:与IMH患者相比,HM-MH患者内界膜变薄、僵硬程度增加,该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HM-MH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