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唐时期妒乳证治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以晋唐时期文献为基础,分析妒乳的疾病特征及其证治.妒乳是一种乳汁淤积导致的以乳房局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妒乳的病因病机为乳汁淤积,风热侵袭,导致气血瘀滞,乳络不通,不通则痛.该时期妒乳的治疗特色鲜明,以多种剂型的内治法和丰富的外治法为主,推崇清热毒、散痈结,简便验廉,并首创手法排乳,重视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浅析温病初起辛温与寒凉配伍应用的发展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辛温药在治疗外感病初起时其配伍应用经历了单纯使用辛温药、辛温苦寒相配、辛温与辛凉相配的3个变化过程.萌芽阶段(战国到晋唐)、成长阶段(宋金元)与形成阶段(明清)是温病学派形成过程中的3个重要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崛起,辛温药由最初的辛温峻烈之品到后来的微辛温之品,其与寒凉药的比例也不断变化.本文对三个时期温病初起时辛温与寒凉的配伍应用进行了梳理,强调根据病机临证处方用药,注重寒温并用、性味合化的组方思路,辨治温病初起时可体现为辛温与寒凉药物配伍,意在使用辛温开郁达邪,与清热凉解祛邪相结合,根据气机郁闭与热邪炽盛的程度决定选药与用量.为临床辨治温病时辛温药与辛凉药的配伍应用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理论及辨证施护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总结, 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到春秋、战国至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6个时期,其历史悠久、理论独持、疗效卓著,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措施,运用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其他人群施以护理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晋唐时期医学理论的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着眼于晋唐时期医学理论的发展,通过总结其成就,探讨其历史意义,以促进晋唐医学的研究,为现今中医药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晋唐时期医学理论在辑注医经、病因病机、脉学、药物学、方书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晋唐方书兴盛的时代背景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晋唐经方类著作在总量上远超过医经类著作,使该期医学呈现出"重术轻理"的特征.试图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医学教育等大背景入手,揭示方书兴盛的时代原因.在战乱年代,直接从方书中找寻治法,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自救方式,方书正因通俗的便民特质而易于流通.又因当时印刷术尚未普及,理论性医著的流通极其局限,医学教育又多是师徒之间的秘授,故大多数人无法接触到医学理论,因此理论性著作较少,方书中亦少有病因病机及组方理法的阐释.故不应忽略科技、教育等时代局限而将晋唐时期在方剂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简单地定位于"经验用方的积累"阶段,若将晋唐经方与《诸病源候论》联系起来解读,或许会对其背后的组方理法收获更深刻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解表剂”名词源流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8/6
“解表剂”作为中医学现代规范名词,其从名称到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春秋至秦汉出现“解表”的概念与初步的运用.晋唐时期,“解表剂”的内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宋金元时期,出现“辛凉”与“辛温”两类“解表剂”,扩展了内涵.明清时期,首次出现“解表剂”一词,其内涵与现代“解表剂”相同,类似名称还有“解表方”“发表方”等.明清时期的医家将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之剂、辛平解表之剂、辛凉解表攻里之剂等,丰富和发展了“解表剂”的名称与内涵.现代中医界将具有解表功效类的方剂名称统一确立为“解表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分级用药”理论的沈氏女科活血止痛药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沈氏女科在其不断的临床实践与传承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用药技巧, “分级用药”便是其中之一.笔者根据中医古籍文献,梳理出沈氏女科活血止痛药分级应用的医学史源流,分别叙述汉代、晋唐、宋元3个时期活血止痛药的分级应用.根据沈氏女科的用药经验,将活血止痛药划分为行气活血、活血化瘀、化瘀剔络3个级别.分析其“识别-定级-调整”应用模式的思维步骤,将瘀血疼痛的诊治划分为药证识别、级别确定以及调整处理3个步骤,并附验案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祛湿法源流探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祛湿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黄帝内经》提出了祛湿法;《伤寒论》阐述了湿病的病因病机和相应方药,创立解表祛湿和健脾利湿等多种祛湿法;《金匮要略》将祛湿法分为微发汗和利小便两类,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晋唐时期发展了淡渗利湿等治法,创制清热祛湿方剂;金元时期拓展了宣上导下和升阳除湿等祛湿法,从上下、内外和三焦辨治湿病;明清时期确立了内科和妇科带下湿病的相应治法,温病学派完善了治疗湿温和寒湿等的多类祛湿法和方证.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中医湿病证治学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心力衰竭角度探讨晋唐脚气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等古籍中脚气病相关论述梳理、归纳、研究后发现,晋唐脚气病在发病原因、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均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晋唐医家在脚气病治疗、康复及判断预后方面丰富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养生文化的渊源及发展脉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系统梳理中药养生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脉络.[方法]利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合数据统计,通过对中药养生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归纳,阐述中药养生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脉络.[结果]中药养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源流与发展萌芽于先秦,初成于秦汉,丰富于晋唐,渐趋完善于宋金元,鼎盛于明清,于近现代进入改革和创新时期.中药养生思想在先秦两汉时期初用于临床,开中药养生文化之先河;魏晋至隋唐时期,佛道及民间各流派的养生理论和经验使其内容进一步充实;宋金元时期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明清时期医家不仅整理、继承前代既有成果,更形成众多独特理论;现其已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的重要部分.[结论]各时期的中药养生文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为中医药养生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