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心烦名词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心烦"作为中医症状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各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其相关内容,推使其理论传承有序,日臻完善.文章通过查阅古籍中"心烦"的相关内容,并加以甄别筛选,依据历史梳理其起源及演进,并归纳其作为医学名词的含义,一是病位而言,注重位置在心脑,包含心理和精神状态;二是症状而言,指心中烦乱、不安的临床表现,既可以为主症也可是伴随症状;三是其病因多样,临床需审证求因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五不女源流及演变浅考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五不女指女性五种生殖器官缺陷或畸形所致之不孕.五不女滥觞于佛教领域,以"五种不女"之词首载于宋末周密《志雅堂杂钞》,元代鲜于枢《困学斋杂录》明确提出"五不女"名词;在道教领域,五不女以"五症"之称谓为阴阳双修派绍承;明代万全《广嗣纪要》将五不女引入医学领域,掀起争鸣热潮.五不女之五字内涵不断演化,至明代形成较为统一认识.通过追溯文献,从《广嗣纪要》"五种不宜"入手,明流昭变,以丰富不孕症概念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循经感传”的源流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古代医籍文献中并没有指代循经感传现象的专有名词,然而对该现象的描绘却十分丰富,主要从针感感应和针感传导两方面进行表述,其中得气、气至病所等是高频词.随着现代针灸研究的开展,循经感传现象不再仅是临床实践的现象,更是阐明经络实质与经络现象本质时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出现了“经络感传”“针响”“经络传导和感应”“经络针刺感应现象”等专有名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逐渐出现了“循经感传”这一突出其循经性特征的表述.1978年全国经络研究协作组建议统一使用该名称来表述相关的经络现象,此后该词才逐渐被教材、著作、文献等沿用至今.同时其定义也日臻完善,包含了“刺激穴位-产生得气感-沿经脉传导-被大脑感知”四要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议虚火之病因病机与证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火"是中医学常见名词,火有虚实,古今医家有关实火之论较为翔实,而虚火之论述较少,虚火是气、血、阴、阳不足,导致的虚性亢奋之象,本文从虚火之源流、病因病机、分类、治法、方药等方面入手,综合各家不同观点,在虚火的临床特征、舌象、脉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雾移睛名词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云雾移睛",一词首见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历代医家对此病称呼和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基本围绕有黑花或旌旗状物飘舞于眼前,状如"云雾"移于目展开讨论.王肯堂挖掘先贤认识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其症状、病因病机及治则,提出"云雾移睛"病名,使之与内障眼病中的"眼见黑花"相区别,得到后世众多医家推崇,并在此基础上使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后,"云雾移睛"作为中医学的规范名称成为共识.本文通过对"云雾移睛"这一名词术语的理论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考证,理清脉络,溯其源流,为中医眼科诊疗体系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引经”术语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引经是中药作用定位、定向理论,临床用药掌握引经理论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在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确立以前,“引经”“引经报使”“响导”“向导”各种不同的名称广泛存在于古代医药学文献之中,且常互相代称.文章通过查阅考证古代医药学相关文献,考释“引经”术语的源流,分析“引经”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特点,以及前人对这一术语认识的发展脉络,并对“引经”及相关名称进行辨析,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舌色”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舌色”为中医舌诊的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故从“舌色”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明晰“舌色”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认为“舌色”一词从字面上看,从元代至今尚无明显变化,但从术语内涵上看经历了舌苔色、舌质色混称和明确区分的过程,至近现代“舌色”这一名词术语被准确定义而专指舌质颜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痫”与疽“(疽)”之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作为医学名词, “痫”“(疽)”二字在古今文献中均有使用,莫衷一是,有失规范,为读者对本病的学习理解及本词的运用增加了困惑.鉴于医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文章试从历史源流、学术争议、使用实况3个方面对“痫”“(疽)”二字进行辨析,以促成共识,助医学名词术语更加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酒剂”名词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殷商时期已有酒剂出现.在历史上,酒剂有多种称谓.至元代时,“酒剂”的现代内涵已有了完整的体现.作为剂型名称的“酒剂”最早见于民国时期.《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以“酒剂”作为正式主题词,《中医药学名词》以“酒剂”作为规范名,符合术语定名的协调一致原则、科学性、简明性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剂型"名词源流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8/6
"剂型"是医学和药学领域常用名词,是指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殷商朝就已有酒剂、汤剂等剂型的出现,从《五十二病方》始,历代众多医学书籍多记载有一些剂型.有关名词"成剂药"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提出,《伤寒明理论·卷下·麻黄汤方》较早记载了"制剂"一词,与"剂型"术语内涵有别,但却包含了一定的剂型之意.《中医药的科学方向》中较早的记载了"剂型"一词.自"剂型"一词在中医药界使用以来,之后的著作、辞典、工具书及教科书类多有沿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