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藿香正气水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藿香正气水具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等症,处方药味包含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及紫苏叶油,化学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是其发挥疗效的关键,而质量控制能够保证该制剂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结合CiteSpace文献分析,总结了藿香正气水处方药味及其成方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梳理了该制剂的标准沿革,从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等方面,归纳了近 15 年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果,为该方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脾胃论》医方"治法-病证"规律及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脾胃论》之方剂散见于各篇,未成系统,不易明晰证治脉络。以"治法-病证"模式统领诸方剂,用药规律及特色可归纳为:升降浮沉疗"繁证"、扶正固脱救羸弱、消导和中愈伤食、调和化痰消胃痞、温中和胃降呕逆、通补清敛瘳泄痢、降中有升通便秘、泻土攻破荡寒积、清热利湿滑溲闭、群"风"汇药祛风湿、扶正解表治虚感、清热解毒泻三焦、分消三焦散湿阻、逐饮分消除酒湿、清心调和止病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营卫理论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药疹的分期辨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药疹是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中医的营卫理论与西医的人体免疫系统在分布及生理功能上有相似性,免疫状态因外部刺激或者内生肿瘤等因素发生改变,也会导致营卫强弱的变化.药疹初期,药毒邪热蕴卫,卫强营弱,可治以解表祛邪、调和营卫;药疹中期,药毒热入营分,气营两燔,可治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药疹后期,药毒余热未清,气阴两伤,可治以益气养阴、扶正解毒.临床应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调和营卫,进而有效控制ICIs药疹的进展,防止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肿瘤的治疗.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方剂树形分析算法对《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方剂树形分析算法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类方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类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方剂树形分析算法对每一层的方剂进行共现计算,以获取桂枝类方的分层树形结构图。结果:纳入方剂79首,药物96味,总用药频次529次,涉及7种功效。高频药物包括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等。主要功效包括解表、温通经脉、温阳利水等。方剂树形结构图共分为7层,包含最大项为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芍药、麻黄、葛根,侧支药物有茯苓、白术、泽泻、干姜等。结论:方剂树形分析算法可串联药物之间的相关性,展示方剂里高频共现药物间的联系,可用于经方的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越婢汤理论与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越婢汤是出自《金匮要略》的经典用方,临床疗效显著,应用广泛。历代医家对其方名解读、方中麻黄与石膏用量,以及针对主证均存不同理解。但该方为解表剂或利湿剂并不矛盾,解表与利湿相互促进,共奏“提壶揭盖”之用。近年来,越婢汤及其加减方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多取其“发汗行水”之功,体现中医“异病同治”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益气解表方治疗小儿乙型流感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益气解表方治疗小儿乙型流行性感冒(乙型流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中医门诊就诊的乙型流感患儿12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每组60例。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口服益气解表方加减治疗(组成:紫苏叶、葛根、柴胡、清半夏、黄芩各6 g,陈皮、荆芥穗、防风、前胡、杏仁、太子参、桔梗、炙甘草各4 g,大便干燥者加石膏、熟大黄,咳重者加白前、蜜枇杷叶,流涕者加白芷、辛夷),每日1剂、分2次服用;西医治疗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每次10 mg/kg、每日3次。治疗7 d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组预后指标的变化。结果:益气解表方治疗组体温正常和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改善或部分改善患儿例数均较西医治疗对照组明显增多(体温正常:49例比44例,咳嗽缓解:33例比25例,咽痛缓解:27例比23例,流涕缓解:47例比42例,均 P<0.05),鼻咽拭子乙型流感病毒抗体(IBV-Ag)转阴例数以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 -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10 mg/L)的例数均明显多于西医治疗对照组(IBV-Ag转阴数:36例比31例,SAA正常数:49例比46例,CRP正常数:50例比46例,均 P<0.05)。益气解表方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81.67%(49/60)比75.00%(45/60), P<0.05〕。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出现便秘、食欲减退、腹泻患儿例数均较西医治疗对照组明显减少(便秘:11例比14例,食欲减退:8例比11例,腹泻:6例比8例,均 P<0.05)。 结论:益气解表方可明显改善乙型流感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提高总有效率,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解表扩络法探讨小青龙汤对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解表扩络法探讨小青龙汤对肺动脉高压(PAH)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AH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均饲养于低压氧箱内,分别于第1天和第14天注射脂多糖(LPS),每次200 μL;第2~30天(第14天除外)每日烟熏2次(每次间隔4 h),期间每日置于低温环境下冷冻1 h,待大鼠恢复正常后放入冷水中游泳(持续2周),同时给予寒凉饮食。制模后,空白对照组和PAH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药物组给予100 mg/kg波生坦片;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小青龙汤15、10、5 g/kg;各组均每日1次,持续30 d。之后采用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右心室收缩压(RVSP),并评估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AH模型组大鼠mPAP、RVSP、RVHI和ET-1水平均明显升高〔mPAP(mmHg,1 mmHg≈0.133 kPa):33.20±1.04比13.20±1.03,RVSP(mmHg):62.40±1.54比24.20±1.02,RVHI:42.90±2.51比25.40±2.01,ET-1(ng/L):100.80±20.34比81.50±13.84,均 P<0.05〕,NO水平明显降低(mmol/L:23.20±1.81比31.70±1.49, P<0.05)。与PAH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及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组大鼠mPAP、RVSP、RVHI和ET-1水平均明显降低〔mPAP(mmHg):25.50±0.84、26.90±0.74、27.10±1.19、29.10±0.75比33.20±1.04,RVSP(mmHg):54.40±5.14、50.10±1.67、53.10±1.05、56.60±1.07比62.40±1.54,RVHI:41.10±1.19、31.20±1.67、31.30±1.89、40.30±1.88比42.90±2.51,ET-1(ng/L):70.70±7.89、69.90±2.92、71.70±4.32、73.90±5.19比100.80±20.34,均 P<0.05〕,NO水平明显升高(mmol/L:32.50±2.06、34.70±1.16、32.70±1.33、30.10±1.19比23.20±1.81,均 P<0.05),且随小青龙汤剂量增加变化更明显,以大剂量组效果更好。 结论:小青龙汤可通过调控ET-1和NO水平减轻大鼠PAH,且呈剂量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轻可去实"论治胸痹心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轻可去实"最早属于药物分类法,后演变为方剂分类法,旨在运用轻解宣散药治疗内伤杂病.至温病学派提出"逆传心包"理论,运用竹叶、连翘、莲子心、菖蒲、郁金、灯芯草等轻灵开窍,透热转气,为轻剂治疗心系疾病奠定了基础.胸痹心痛核心病机为"阳微阴弦",与风、冷、热、毒、湿等病邪相关,络脉为重要病位,轻剂可宣透阴邪、驱散外邪、疏经搜络;轻剂包含风药,能开通上焦,解表发汗、调和营卫、培补宗气,从多个方面达到养心去邪、通脉宣痹之效,以治疗胸痹心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薛伯寿临证运用防风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总结薛伯寿教授临证运用防风的经验,认为防风一则疏风解表、发散透达,可治疗表气郁闭而里热较重之外感热病早期,常用消毒犀角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银翘散、升降散、栀子豉汤加减;二则祛风胜湿、止痒消疮,可治疗风邪袭表之过敏性皮肤病,常用自拟薛氏过敏煎加减;三则散肝舒脾、升阳止泻,可治疗肝郁脾虚之泄泻,常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减;四则能行周身、通利五脏,可治疗气虚血瘀之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斑秃甚或普秃、慢性鼻病等疾病,常用黄芪赤风汤(《医林改错》)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医眼科古籍中内障眼病方剂遣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中医眼科古籍中治疗内障眼病方剂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从7部历代主要中医眼科古籍中筛选出治疗内障眼病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四气五味分布统计、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古籍中治疗内障眼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辨治经验.结果:共收集322首方剂,涉及用药187味,总使用频次2867次,频率≥40次的单味药有22味,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为主,药味多甘味,其次为苦味、辛味,归经主要为肝经,四气统计以寒性药最多,温性药次之,统计出核心药物组合48组,聚类分析得到核心处方7个.结论:本研究充分挖掘了主要中医眼科古籍中治疗内障眼病的遣方用药规律,对今后的临床用药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