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督调神法针刺组、石冰醒脑颗粒组、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石冰醒脑颗粒组采用石冰醒脑颗粒溶解液灌胃,通督调神法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治疗,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组采用石冰醒脑颗粒溶解液联合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变化,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肠道中罗姆布茨菌等有益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督调神法针刺组、石冰醒脑颗粒组、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中密螺旋菌等有害菌相对丰度降低(P<0.05).结论 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进一步影响肠道菌群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粪菌移植抑制NF-κB/NLRP3改善大鼠脓毒症相关脑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SAE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SAE、SAE+FMT、SAE+FMT+ NF-κB激动剂,SAE+FMT+NLRP3激动剂组。通过16S rRNA测序、神经行为学评分、水迷宫测试、尼氏染色、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等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改变。采用SPSS软件对组间多样本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SAE大鼠α多样性降低( P<0.01),而FMT治疗后的SAE大鼠的α多样性升高( P<0.05),SAE组有益菌Bacteroidete,Clostridiales相比假手术组减少,FMT后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SAE大鼠mNSS降低( P<0.01),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减少( P<0.01),而FMT治疗后的SAE大鼠的mNSS评分提高( P<0.01),学习记忆能力增加( P<0.05),神经元数量增加( P<0.05)。③与假手术组相比,SAE组大鼠肝肾功能指标、炎症相关因子、血脑屏障蛋白、NLRP3通路蛋白、NF-κB通路蛋白表达增加( P<0.05),FMT降低以上指标( P<0.05),④ NF-κB和NLRP3激动剂干预后抵消了FMT的作用( P<0.05)。 结论:FMT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并抑制脑内NF-κB/NLRP3信号通路。这为SAE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强调了在临床治疗中考虑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承气汤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抑制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反应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平行分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结合患者入院时病情及是否同意使用大承气汤,按照1∶1等量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承气汤组;同时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予以奥曲肽+禁食、胃肠减压、解热镇痛、抗炎、抑制胃酸和胰液分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西医治疗;大承气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大承气汤,每次100 mL,每日2次,连续观察7 d。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恢复肠鸣音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并对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对经质量控制等相关处理后获得的归一化数据进行多样性分析(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及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分析(LEfSe分析),观察MAP患者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炎症指标与肠道属水平微生物的相关性。治疗期间监测MAP患者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肾功能和心电图,以评估安全性。结果:68例AP患者中,排除中重症AP患者16例、未收集到标本或自动放弃治疗患者4例,最终48例MAP患者纳入分析,常规治疗组和大承气汤组各24例。两组治疗7 d炎症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大承气汤组CRP、PCT、IL-6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CRP(mg/L):8.50(3.50,13.00)比16.00(9.25,29.75),PCT(μg/L):0.06(0.03,0.08)比0.09(0.05,0.11),IL-6(ng/L):6.36(3.96,10.79)比13.24(6.69,18.87),均 P<0.05〕;且大承气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也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首次排气时间(d):1.62±0.65比2.80±0.65,恢复肠鸣音时间(d):1.13±0.58比2.31±0.76,首次排便时间(d):3.12±0.75比4.39±0.76,均 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无论是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还是丰富度,健康对照组均最高,常规治疗组均最低;且健康对照者微生物群落与MAP患者的重合度均较小,而不同治疗方法间MAP患者的重合度相对较大。LEfSe分析显示,大承气汤降低了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和丹毒梭状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同时提高了乳杆菌属、罗姆布茨菌属、布劳特菌属3个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在MAP患者肠道中,黏液乳杆菌属和联合乳杆菌属均明显富集。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与WBC、CRP、PCT、IL-6这4个炎症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1、0.41、0.57、0.43,均 P<0.05);其他菌属与炎症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治疗过程中,MAP患者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肾功能和心电图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大承气汤可通过调节MAP患者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和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七氟烷麻醉致认知障碍模型老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及NLRP3炎性小体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七氟烷麻醉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老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及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14月龄雄性SPF级C57BL/6J鼠按照体质量相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七氟烷组,每组9只。七氟烷组小鼠接受3%七氟醚麻醉,2 h/d,持续3 d。造模24 h后,收集2组小鼠的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随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认知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inflammasome,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结肠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区树突棘的数量。q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及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mRNA的表达。用GraphPad Prism 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训练期间,七氟烷组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第5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七氟烷组逃避潜伏期高于对照组[(49.50±9.99)s,(18.67±7.63)s; t=6.005, P<0.001],平台穿越次数[(0.83±0.75)次,(2.33±1.03)次; t=2.87, P=0.017]低于对照组。(2)Western blot和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七氟烷引起海马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及树突棘数目明显减少( P<0.05)。(3)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2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P<0.05)。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组潜在致病菌脱硫杆菌门及脱硫弧菌属多( P<0.05),有益菌疣微菌门及阿克曼菌属少( P<0.05)。(4)qPCR结果显示,七氟烷组小鼠结肠和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七氟烷组结肠和海马组织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七氟烷组海马DG区ASC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七氟烷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老龄小鼠出现神经炎性反应和突触损伤,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及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及其生物标志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肠道菌群在物种组成、丰度上的差异,识别并评估特定菌群作为生物标志物区分两组人群的潜能。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四川、江苏、上海3个市区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8例为病例组,其中男65例,女20例,年龄(44.2±15.7)岁。同期在当地体检人群中招募无结核病史的健康人62名为对照组,其中男33名,女29名,年龄(41.4±11.9)岁。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两组人群的粪便样本,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差异,以及门和属水平上的物种组成和丰度差异,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构建预测模型,探索特定菌群是否可以作为区分结核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生物标志物。结果: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人群的肠道菌群整体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Bray-Curtis距离, P<0.0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肠道菌群中机会致病菌相对富集,而部分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有益菌丰度较少,由毛螺菌属( Lachnospira)、毛螺菌科ND3007组( Lachnospiraceae ND3007 group)、罗斯拜瑞菌属( Roseburia)3个菌属训练的随机森林分类器判别两组人群的准确率为76.67%,曲线下面积(AUC)=75.29%(95% CI:0.661~0.845)。 结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特定菌群有作为生物标志物区分两组人群的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儿童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收住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的脓毒症患儿3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予以常规治疗(常规组,A组, n=17),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益生菌组,B组, n=17),同时选取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C组)。入组24 h内记录所有脓毒症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并于入组后5~7 d,采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同期留取健康患儿粪便样本,运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肠道菌群功能,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α多样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两组脓毒症患儿肠道菌群的丰度均较健康儿童明显下降,同时菌群的个体差异也呈加大趋势,但是服用益生菌后,上述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 P<0.05);在菌门水平上,常规治疗组的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最低,变形菌门的数量明显增加( P<0.05);在菌属水平上,肠球菌成为常规治疗组中的优势菌种,而在益生菌组中双歧杆菌、普氏粪杆菌及丹毒丝菌、扭链胃球菌的比例明显提高( P<0.05);益生菌组与常规组相比,两者在线粒体合成、外泌体、mRNA转录降解及半胱氨酸代谢等通路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脓毒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结构稳定性差,同时拟杆菌减少伴变形杆菌增多,而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后可增加患儿双歧杆菌及普氏粪杆菌等有益菌的比例,减少肠球菌等机会致病菌的数量,其差异性代谢通路可能与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温针灸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以肠道菌群理论为基础,观察温针灸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及神经内科60例P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在认知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温针灸,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智力水平;计算粪便样本中双歧杆菌、乳酸菌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γ-氨基丁酸(GABA)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过程中,2组各脱落1例,最终各有29例患者进入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3%(23/29)、对照组为65.5%(19/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39, P<0.05)。治疗后,治疗组MoCA评分[(24.23±1.36)分比(21.26±1.30)分, t=3.12]、MMSE评分[(25.35±1.24)分比(21.52±1.22)分, t=3.25]高于对照组( P<0.05);双歧杆菌[(9.20±1.25)LgCFU/g比(7.23±1.21)LgCFU/g, t=2.98]、乳酸菌[(8.24±1.12)LgCFU/g比(6.25±1.22)LgCFU/g, t=2.92]数量及GABA[(283.80±83.54)mmol/L比(264.76±61.38)mmol/L, t=10.54]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 结论:温针灸可有效调节PSCI患者的肠道有益菌数量,升高GABA水平,促进脑组织修复,提高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菌群组成的差异,寻找组间差异物种。结果: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饮食回避疗法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门的水平上,治疗后变形菌门减少,其下级水平纲的水平上,α-变形菌纲与γ-变形菌纲均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杆菌属、颗粒链菌属均显著减少。在科的水平上,肉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及梭菌科下的Peptoclostridium菌属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乳杆菌科及下属乳杆菌属、优杆菌科及下属优杆菌属、瘤胃球菌属、Limosum菌种,以及巴氏杆菌目-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流感嗜血杆菌T3T1菌种、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ATCC15697/JCM1222/DSM20088和Pseudocatenulatum-DSM20438/JCM1200/LMG105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经饮食回避治疗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菌群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位病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我国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IBS-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发现肠道群紊乱是发病的重要环节。肠道菌群与IBS-D中医证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中医证型IBS-D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但中医证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集合体,本文从中医病性病位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既往不同中医证型IBS-D的肠道菌群研究,提出不同中医病位的肠道菌群各有特点,在菌种功能上亦有差异,中医病性虚实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有关,寒热可能与有益菌和条件致病菌比例有关,肠道菌群特征是中医病性病位的微观体现。此外,本文还以中医病性病位理论为指导对粪菌移植的中医运用提出了设想。基于中医病性病位理论研究IBS-D的肠道菌群可为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提供帮助,也为揭示IBS-D的发病机制提供中医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幽门螺杆菌四联根除治疗联合嗜酸乳杆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在 H. pylori根除治疗同时或之后添加嗜酸乳杆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为探索合适的益生菌使用时机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进行 H. pylori根除治疗的患者30例,分成单用四联组、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每组10例。主要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检测3组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PD_whole_tree和Shannon,主要分析相对丰度>1%的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和增长或减少的趋势。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平均秩多重比较和Bonferonni校正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单用四联组和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的PD_whole_tree指数均低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22.43(21.39,23.45)和22.86(20.93,24.46)比24.93(24.17,27.00)],单用四联组优势菌属柯林斯菌的相对丰度低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0.00(0.00,0.01)比0.02(0.0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00、-2.667、-3.581, P=0.004、0.023、0.001);单用四联组与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的PD_whole_tree指数,四联同时用嗜乳杆菌组与四联后用嗜乳杆菌组的优势菌属柯林斯菌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用四联组、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的Shannon指数,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优势菌属拟杆菌属、链球菌属、布劳特菌、肠杆菌属、栖粪杆菌属、毛圈瘤胃球菌属、克雷伯菌属、活泼瘤胃球菌属、霍氏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 Fusicatenibacter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优势菌属中,有益菌属栖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均表现正性增加趋势,而潜在致病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链球菌属均呈负性减少趋势。相对丰度差折线图显示,第8周末治疗结束时,四联同时用嗜酸乳杆菌组与单用四联组的致病菌或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差大于四联后用嗜酸乳杆菌组与单用四联组的相对丰度差。 结论:在含铋剂四联 H. pylori根除后添加嗜酸乳杆菌方案更有利于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而根除同时添加嗜酸乳杆菌的方案较后添加方案在调节有益菌增长、减少潜在致病菌方面的效果可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