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参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又称运动神经元病和“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发病率不到1/10万人·年,我国2010年发病率为1.62/10万人·年。患者常在发病3~5年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无有效治疗。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是人们发现的第1个ALS致病基因,约占家族性ALS的18.9%和散发性ALS的1.2%,是亚洲人群,尤其东亚人群中最常见的ALS致病基因。我国ALS患者SOD1突变分布多位于2号和4号外显子,不同于北美ALS患者多突变于1号和4号外显子。SOD1突变将导致抗氧化酶作用减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除此之外,近年研究者们逐步发现SOD1突变亦会导致神经元内蛋白稳态失衡、SOD1蛋白类似朊蛋白样增殖和传播、转录因子功能失调和RNA代谢失调。临床上,携带SOD1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年轻,平均为48~52岁,绝大多数(95%)以肢体起病,生存时间中位数约为6年;我国SOD1突变患者发病更为年轻,约为44岁;平均生存时间更长,约为8年。但不同位点的突变对应的临床表型和进展速度差异显著。目前已有数项针对SOD1突变的2期临床试验,作用机制涉及反义寡核苷酸(tofersen)、RNA干扰(AAV-miRNA)以及促进错误折叠蛋白清除(arimoclomol)。但对结果需谨慎解读,同时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克雅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克雅病是一类由具有传染性的致病朊蛋白所致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难以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目前,研究者们在克雅病的影像学、脑电图、脑脊液特殊蛋白检测等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临床实践,而近年来的致病朊蛋白检测新方法的发展更是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巨大帮助,具有着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笔者现围绕近年来克雅病的流行病学及分型、病因及病理机制,尤其是其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同道进一步提高对克雅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朊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进展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朊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6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头状甲状腺癌以及6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印迹方法及免疫荧光方法对患者样本中的朊蛋白进行检测并进行分析,同时对朊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朊蛋白阳性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 χ2=36.310、 P<0.001)、免疫印迹以及免疫荧光的方法均显示朊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免疫印迹:(1.288±0.153)U/L比(0.667±0.036)U/L, t=6.855, P<0.01;免疫荧光:[绿色荧光,20X:(12.911±1.947)U/L比(36.322±3.797)U/L, t=9.502, P<0.001;红色荧光,20X:(6.259±2.062)U/L比(28.229±2.611)U/L, t=11.437, P<0.001];并且朊蛋白在临床III级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期及II期的患者,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I期比III期: χ2=6.301、 P<0.05;II期比III期: χ2=5.683、 P<0.05);与是否具有淋巴转移无相关性,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朊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增加,并且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该研究为朊蛋白作为乳头状甲状腺癌靶向诊断及治疗的分子标记奠定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精神障碍为首次发病症状的克-雅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简称克-雅病,是由朊蛋白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程短、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达100%。其首次发病症状复杂多样,临床极易误诊误治。本例患者为57岁男性,以精神障碍为首次发病症状就诊,存在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由紧张综合征逐步进展为无反应觉醒状态。其神经系统检查可见颈强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肢体运动性共济失调、踝阵挛、右侧病理征阳性。辅助检查脑脊液中14-3-3蛋白阳性,脑电图呈现“周期性三相波”;头颅磁共振DWI示大脑皮质呈典型“花边征”。结合患者临床特征,根据WHO诊断标准,考虑诊断为很可能的克-雅病。在我院进行抗抑郁、MECT等治疗无好转,转院至神经内科后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脑保护等相关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针对本病无特异有效治疗。本文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旨在帮助提高精神科临床医师对本病的甄别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α-突触核蛋白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细胞内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的沉积导致了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及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的发生,而其病理传播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具有神经毒性的寡聚体α-syn的细胞间传播是大脑区域之间疾病传播的主要模式。本综述回顾了不同模式的寡聚体α-syn细胞分泌和再摄取的现有证据,包括细胞间直接转移、朊蛋白样传播、外泌体分泌和内吞作用、纳米隧道及小胶质细胞介导作用,以便更详细地了解突触核蛋白病理学在整个大脑中传播的模式,为防止疾病进展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检测在突触核蛋白病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朊蛋白样传播特性被认为是突触核蛋白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多种α-syn检测方法在诊断突触核蛋白病方面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以皮肤为样本检测α-syn采用微创、低侵入性的取材方式,应用不同检测方法均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在突触核蛋白病的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综述了以皮肤为取材部位,应用多种方法检测α-syn诊断突触核蛋白病的最新进展,强调α-syn播种活性在疾病早期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克-雅病中国诊断指南2021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克-雅病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克-雅病临床早期症状不典型,症状多样且异质性较大,给该病早期识别和诊断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提高中国临床医师对于克-雅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的能力,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成立朊蛋白病诊断指南制订专家委员会,在国内外克-雅病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标准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国人克-雅病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同时结合国内外现有证据,编制适合国人的克-雅病诊断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不宁腿综合征首发的克雅病1例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不宁腿综合征(RLS)起病的散发型克雅病(sCJD)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方法:对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2019年10月收治的sCJD患者1例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59岁,女性,汉族,慢性起病,以左下肢不宁腿样表现18 d首诊于骨科,治疗后症状无改善;20 d后转入神经内科,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无任何影响,头颅MRI、脑电图、脑脊液(CSF)常规和生化均阴性;5 d后出现左侧轻微共济失调,随后快速进展,先后出现右侧共济失调,左下肢痉挛内收,不自主运动,肌阵挛,认知下降,无动缄默,反复高热,反复复杂部分癫痫发作;2周后复查头颅MRI见扣带回、额叶皮质、右侧岛叶皮质DWI高信号,小脑萎缩,脑电图三相波;4周后CSF14-3-3蛋白阳性,朊蛋白基因(PRNP)无相关遗传突变,从起病至死亡约8个月。结论:sCJD为朊蛋白病的一种常见亚型,以RLS起病后病情可稳定1个月余,早期临床和辅助检查无任何特异性,多巴丝肼、营养神经治疗均无效,随后病情快速进展,复查头颅MRI及脑电图可发现线索,CSF14-3-3蛋白可辅助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实时震荡诱导转化技术在α-突触核蛋白谱系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沉积形成的路易小体是α-syn谱系病的诊断标志物,但因目前脑活检困难致其早期诊断存在滞后,而鉴于病理条件下α-syn可发生朊蛋白样复制并播散至外周,故利用实时震荡诱导转化(RT-QuIC)技术进行颅外组织病理性α-syn的超微量检测,可为α-syn谱系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围绕RT-QuIC技术在检测α-syn谱系病患者不同组织中α-syn播种活性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拟初步总结其在α-syn谱系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朊蛋白基因突变致格斯特曼综合征家系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例以共济失调起病的格斯特曼综合征(GSS)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影像学特征和致病基因突变。方法:采用二代测序外显子捕获方法对2014年以来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37个已排除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3、6、7、8、12、17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致病基因重复扩展突变的拟诊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进行检测,对于阳性病例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共分离验证,分析先证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基因检测发现3个GSS家系先证者携带朊蛋白基因(PRNP)杂合错义突变c.305C>T(p.P102L),均为成年起病。3例先证者临床均表现为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同时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家系2先证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家系2、3先证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脑萎缩,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苍白球对称高信号。结论:GSS作为朊蛋白病的一种罕见亚型,临床可表现为共济失调,易被误诊漏诊。对于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的家系患者,在基因检测时需要关注GSS致病基因突变,及时诊断,有助于对家系成员开展遗传咨询和出生缺陷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