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美国胸外科协会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5月美国胸外科协会发布了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建议术前多学科参与,积极对缺血性心肌病进行评估,包括心肌活力、瓣膜功能等;术中采用多支动脉桥、含血心肌保护液行心脏停跳的CABG,同期积极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重视心律失常处理,积极使用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内的心脏机械辅助装置;术后采用多学科团队规范化重症监护病房的各项治疗,继续合理使用心脏辅助装置,重视心脏起搏治疗并在出院后90 d内密切随访等措施降低缺血性心肌病CABG 的手术死亡率,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及中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评估单中心15年对于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收治的126例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为(17.8±12.6)个月,体重为(8.1±3.4)kg。所有患儿均接受ALCAPA纠治术,手术方式包括65例采用"凸窗"技术,51例利用自体组织重建冠状动脉管道(22例肺动脉组织管道,15例心包管道以及14例双活瓣延长管道),10例行"Takeuchi"技术;所有患儿中有72例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同时接受了二尖瓣整形手术。结果:21例患儿因急性左心衰竭于术后72 h内行机械辅助循环,辅助3~7 d,均顺利撤机。术后早期11例患儿死亡,其中4例为机械辅助撤离后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左心衰竭、多器官衰竭和脑出血。3例中远期死亡发生在术后18个月内,死亡原因为心脏休克和心力衰竭。生存患儿出院后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65.0±36.2)个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新建的冠状动脉均血流通畅,灌注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由术前的(46.2±15.0)%提高至(60.2±11.7)%( P<0.05);89.2%(58/65)二尖瓣整形术后患儿的二尖瓣反流维持在中度以内;二尖瓣整形组患儿术后二尖瓣过瓣流速较术前未见明显增快( P>0.05)。5例患儿在随访期间行二次手术,再手术率为4.5%。 结论: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ALCAPA的手术效果满意,中远期随访的患儿心功能明显好转,预后良好;二尖瓣整形术能有效改善瓣膜反流,且不增加ALCAPA患儿手术风险;机械辅助循环是重症ALCAPA患儿术后早期安全有效的过渡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瓣膜外科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瓣膜病依然是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据2019年中国体外循环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心脏瓣膜手术量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年手术7.3万例,约占所有心脏手术量的30% [1]。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及瓣膜成形修复术。机械瓣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由于较好的耐久性,而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同时结合我国心脏瓣膜病的疾病谱特点(中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比较高),机械瓣膜一直是主要的置换瓣膜种类,但受限于终身服用抗凝药,机械瓣膜置换后势必带来血栓栓塞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目前随着我国心脏瓣膜疾病特点的改变(风湿性瓣膜病的比例在下降,而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在增加)、生活理念的变化以及介入瓣膜的兴起,生物瓣的使用频率及占比正在逐年增加,但是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仍存在一定的血栓栓塞风险 [2]。因此心脏瓣膜术后规范的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血栓栓塞风险,降低抗凝相关出血并发症,同时也是改善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中国人群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华法林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不可替代的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基于遗传药理学构建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遗传因素是影响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主要因素, VKORC1、 CYP2C9等基因通过作用于华法林药理或代谢途径影响华法林抗凝效果。此外,年龄、体表面积、合并用药等非遗传因素也对华法林稳定剂量有影响。既往发表的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纳入人群以高加索人为主,模型构建方法多为传统多元线性回归。而国内研究根据中国汉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人群,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并取得了更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膈肌超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呼吸机撤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膈肌超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呼吸机撤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且接受机械通气时间≥48 h并已进入撤机前自主呼吸试验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撤机结果将其分为撤机成功组(83例)和撤机失败组(20例)。通过超声技术测定患者的膈肌增厚率(DTF)和膈肌移动度(DE),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TF和DE用于预测呼吸机撤机结果的价值。结果:83例撤机成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2例,女性患者为31例,年龄为(56.5±5.5)岁;20例撤机失败组患者男性患者为12例,女性患者为8例,平均年龄为(57.3±6.2)岁。撤机成功组患者的左侧DTF、右侧DTF、左侧DE、右侧DE分别为(39.0±17.8)%、(57.7±1.2)%、(11.9±4.3)mm、(18.5±1.4)mm,均高于撤机失败组患者,分别为(18.1±4.5)%、(19.9±2.3)%、(6.2±2.8)mm、(11.9±1.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撤机成功患者左右侧DTF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1%和88%,敏感性分别为90.46%和96.07%,特异性分别为87.83%和89.67%;左右侧DE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1.3 mm和12.7 mm,敏感性分别为81.38%和85.56%,特异性分别为80.24%和87.23%。 结论:膈肌超声可较准确地预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呼吸机撤机的结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Rho A/ROCK信号通路在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主动脉瓣置换术,但围手术期和长期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主动脉瓣暴露于复杂的机械环境中,异常血流动力学在主动脉瓣钙化的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ho A/ROCK作为一机械敏感通路,与CAVD的起始及进展阶段均密切相关。该文对Rho A/ROCK信号通路在主动脉瓣钙化各阶段中发挥的病理生理作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病理类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修复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收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及随访结果,总结报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资料。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根据二尖瓣病变情况联合采用交界切开、瓣叶削薄、钙化剥除、腱索松解及乳头肌劈开方法,全部应用二尖瓣人工瓣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C型环)固定,合并房颤患者均采用迷宫射频消融(Maze-Ⅳ)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收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二尖瓣、心功能及心律等情况。结果:根据病理分型,术中探查可见,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8例。其中Ⅰ、Ⅱ型病例均修复成功,Ⅲ型中出现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复搏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而中转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10.62±27.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63±17.63)min,ICU停留(46.16±11.37)h,机械通气(21.60±10.89)h。全组术后30天无死亡,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3例,无卒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完成瓣膜修复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9.86±6.78)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手术等事件发生,随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P<0.001)。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修复,保留了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良好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熟练掌握心脏瓣膜修复的基础上,熟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解剖特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开展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是可行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心脏瓣膜的演变、进展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一个世纪以来,心血管外科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工心脏瓣膜的发展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机械瓣、生物瓣到经导管瓣膜以及组织工程心脏瓣的不断演变,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了解、认识人工瓣膜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一些失败的教训,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瓣膜外科人工瓣膜选择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远期预后,目前全球每年实施约28万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我国每年约有6万例心脏瓣膜手术 [1],虽然采用的机械瓣或者生物瓣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现在临床使用的人工心脏瓣膜都不是完美和理想的,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能从自身瓣膜疾病的折磨转为置入人工瓣膜的困扰。因此,通过结合患者个体病情综合考量,个性化选择更适合患者的人工瓣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们国内的具体情况,充分讨论,形成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脏瓣膜手术中人工瓣膜个性化合理选择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60例开展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30例/组),观察组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对照组先行心脏瓣膜手术,再间隔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术后恢复情况、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的术后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时间[(5.29±1.04)d]、机械通气持续时间[(3.95±0.98)d]、住院时间[(13.59±2.84)d]均较对照组缩短( t=4.205、4.015、3.997,均 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49.36±6.25)%]、每搏输出量[(76.29±5.31)mL]均较对照组更高( t=4.066、4.093,均 P<0.05),其脑钠肽水平[(378.32±27.82)ng/L]较对照组更低( t=4.152, P<0.05)。(3)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评分分别为(89.47±8.69)分、(84.49±8.21)分、(88.16±9.24)分、(85.46±8.95)分,均较对照组更高( t=4.139、3.753、3.859、4.389,均 P<0.05)。(4)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33%(1/30)、20.00%(6/30),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χ 2=4.043, P<0.05)。 结论: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减少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有利于加快其术后恢复速度,更好地改善其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