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神经节在前列腺炎导致排尿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盆神经节在前列腺炎导致排尿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2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前列腺炎模型组( n=10)、对照组( n=12)。通过前列腺内注射1%无菌角叉菜胶溶液建立大鼠的前列腺炎模型,检测前列腺炎模型组和对照组的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利多卡因阻滞盆神经节后检测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尿动力学参数。采用膀胱壁内注射荧光金(FG)前列腺内注射快蓝(FB)行逆行神经追踪双标技术检测盆神经节内是否存在同时支配膀胱和前列腺的神经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盆神经节切片内科观察到FG-FB双标神经元,证实盆神经节内存在同时支配膀胱和前列腺的神经元。大鼠的尿动力学结果显示,前列腺炎组阻滞前膀胱容量(1.01±0.03) ml大于正常组膀胱容量(1.00±0.02) ml及前列腺炎组阻滞后膀胱容量(1.00±0.02)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318, P>0.05),前列腺炎组阻滞后大鼠排尿频率(12.6±0.13)次/小时低于前列腺炎组阻滞前大鼠排尿频率(24.55±2.14)次/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2.622, P<0.05)。前列腺炎组阻滞后大鼠不稳定收缩次数(1.5±0.5)次/小时少于前列腺炎组阻滞前大鼠不稳定收缩次数(22.3±2.6)次/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0.175, P<0.05)。 结论:前列腺内注射无菌角叉菜胶溶液可成功建立前列腺炎大鼠模型。盆神经节内存在同时支配膀胱和前列腺的神经元,盆神经节在前列腺炎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猴耳环双标多测法及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快速筛选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猴耳环中5个成分的双标多测法及其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双标线性校正法准确定位猴耳环中5个成分色谱峰,以没食子酸为参照物,计算没食子酸与其余4个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对各成分进行定量,将所得结果与外标法进行比较.采用离线DPPH-HPLC法及亲和超滤液相联用法快速筛选猴耳环中具有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结果:双标线性校正法相比于相对保留时间更能准确地预测待测组分在未知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相对校正因子法和外标法结果的RSD<2.00%.采用离线DPPH-HPLC法及亲和超滤液相联用法可以快速筛选出猴耳环中7-没食子酰基特利色黄烷、杨梅苷等不同程度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双标多测同时测定猴耳环中5个成分的方法准确可行,采用离线DPPH-HPLC法及亲和超滤液相联用法能快速、灵敏、高通量筛选猴耳环中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诱导的小鼠室旁核催产素和加压素阳性神经元FOS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索糖尿病(DM)不同状态下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催产素和加压素阳性神经元的FOS表达变化.方法:腹腔注射溶媒或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对照组或糖尿病小鼠模型,根据机械痛测试区分糖尿病痛(DNP组)与非痛组(DWP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PVN内FOS、催产素(OXT)和加压素(V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双标情况,并进行计数和比较.结果:7 d时三组(Control组、DNP组和DWP组)小鼠PVN内均有较多的FOS表达,而28 d时DWP和DNP组FOS的表达几近于无,与7 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0.001).与对照组相比,DNP组和DWP组动物的VP和OXT荧光染色同样存在随着造模时间延长染色强度减弱的趋势(P<0.05).VP、OXT与FOS的双标染色计数结果显示,在DWP 7 d组,VP/FOS双标细胞数为74.33±22.10,占VP阳性细胞数的(56.64±7.52)%,而OXT/FOS的双标率则仅为(10.44±3.14)%.在DNP7d组,OXT/FOS双标细胞数为51.00±31.80,占OXT阳性细胞数的(18.50±9.51)%,而VP/FOS的双标率仅为(9.34±3.27)%.与此相对,28 d组FOS的表达锐减,几乎无双标细胞.结论:下丘脑PVN内的VP和OXT阳性神经元在糖尿病痛与非痛,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明显不同的可塑性变化特点,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揭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八珍汤指纹图谱建立及双标多测法对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建立八珍汤程序波长变换HPLC指纹图谱,采用双标多测法同时检测八珍汤中9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C18(100 mm×4.6mm,2.7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变波长检测.结果:建立的八珍汤指纹图谱中共确定31个共有峰,各批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00,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均可将30批八珍汤分为2类;含量测定结果表明9个成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1.89%~99.91%.定量结果经t检验分析确定与外标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程序波长变换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双标多测法同时测定八珍汤9个成分含量的方法稳定、可靠,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2/Akt信号通路对6-羟基多巴胺处理的SH-SY5Y细胞模型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调控哺乳动物雷帕霉素蛋白复合物2(mTORC2)/Akt信号通路对6-羟基多巴胺(6-OHDA)损伤的SH-SY5Y细胞系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经维甲酸(RA)处理的SH-SY5Y细胞分别给予6-OHDA、mTORC2信号通路抑制剂PP242和激动剂A-443654,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细胞数目的变化;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明确mTORC2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相互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同时制备SH-SY5Y与Bv-2细胞系共培养的帕金森病(PD)模型,运用MTT及ELISA方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及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β(IL-1β)的含量.结果 6-0HDA损伤的PD细胞模型组酪氨酸羟化酶(TH)/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Hochest-、TH/5-溴脱氧尿嘧啶核昔(BrdU)-单标或双标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减少,凋亡率升高;Rictor、p-Akt、发育及DNA损伤反应调节蛋白1(REDD1)的表达均上升,且Rictor与p-Akt或REDD1存在相互作用;共培养模型中细胞活力明显降低且上清液中TNF-α和IL-β含量上升.A-443654组随着上述蛋白表达的进一步上调,细胞存活和凋亡以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有明显改善,而PP242组则呈现相反的变化.结论 A-443654通过使Akt磷酸化而激活mTORC2信号通路,引起Rictor和REDD1蛋白的表达增加,继而提高细胞存活率并降低凋亡率,促进SH-SY5Y细胞的增殖分化,改善了 6-0HDA引起的细胞损伤以及抑制了炎症因子的释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三百棒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极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探讨三百棒醇提物(TAAE)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极化趋向以及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0)的水平;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分泌情况;荧光染色双标法观察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κB定位及表达;Transwell检测TAAE对RAW264.7细胞迁移和趋化性的影响;RT-qPCR检测TNF-α、IL-1β、IL-6、IL-10、Arg-1、NF-κB和TLR4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NOS、COX-2、TLR4、NF-κB、p-NF-κB、IκBα和p-IκBα蛋白水平.使用TLR4通路抑制剂TAK-242进一步验证TAAE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TAAE降低LPS诱导的炎症模型RAW264.7细胞中M1型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及NO水平,促使M2型抑炎因子(IL-10和Arg-1)分泌增加和CD163+/CD68+比值升高,降低iNOS、COX-2、p-NF-κB、TLR4和p-IκBα蛋白水平,抑制NF-κB的核易位,同时降低TNF-α、IL-1β、IL-6、NF-κB和TLR4的mRNA水平,升高IL-10和Arg-1的mRNA水平;重要的是,TAAE促进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并抑制其迁移和趋化.结论:TAAE能促进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并对减轻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平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拉帕替尼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拉帕替尼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用(5、10、15) μmol/L的拉帕替尼处理HL60细胞24h,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V/碘化丙啶(annexin V-FTT℃/PI)双标记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right改良染色(LIU染色)和Hoechst33342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胱天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裂解型caspase-3 (c-caspase-3)、裂解型caspase-9 (c-caspase-9)、裂解型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PARP)、蛋白磷酸酶2A细胞增殖调节抑制因子(CIP2A)、c-MYC、AKT和磷酸化AKT (p-AKT)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拉帕替尼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产生核碎裂、染色质凝聚.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Bax、c-caspase-3、c-caspase-9和c-PARP蛋白水平,下调CIP2A、p-AKT和c-MYC蛋白水平.结论 拉帕替尼能够抑制HL加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与下调CIP2A/AKT/c-MYC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含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酰环两亲性肽自组装凝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两亲性肽三维凝胶的相容性.方法 取3周龄SD健康大鼠3只,分离股骨、胫骨获取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表面抗原;将10 mg/mL含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酰(RGD)环两亲性肽溶液加入等体积DMEM/F12培养基数秒后自组装成三维凝胶,透射电镜显微镜(TEM)下观察三维凝胶结构;1×106 cells/mL BM-SCs悬液与RGD环两性亲肽混合形成三维培养体系,1×106 cells/mL BMSCs悬液与多聚赖氨酸混合形成二维培养体系,无血清培养;CCK-8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钙黄绿素乙酰氧基甲酯/碘化丙啶(PI)双标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RGD环两性亲肽对BMSCs增殖的影响.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高表达CD29、CD90,不表达或低表达CD34、CD45;TEM显示凝胶由多空纳米纤维构成,纳米纤维直径2~5 nm,长度100~1 000 nm;质谱测得合成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1 256.37,与理论值一致;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两性亲肽纯度为95.88%;钙黄绿素乙酰氧基甲酯/PI双标染色显示,三维培养体系中,30 min后少数BMSCs出现死亡,12h后细胞开始增殖,增殖较二维培养活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细胞计数显示,三维培养体系细胞增殖活力高于二维培养体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GD两性亲肽与BMS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能成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锰中毒模型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研究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进行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类型的功能,而且被证明可以在移植入动物模型脑后成功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目的:观察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锰中毒大鼠行为学以及脑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通过向 SD 大鼠腹腔内注射四水氯化锰构建锰中毒大鼠模型,将锰中毒大鼠随机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分别向锰中毒大鼠右侧纹状体内移植5 μL第3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或等量PBS.移植1个月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通过免疫荧光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用ELISA检测大鼠右侧纹状体内多巴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结果与结论:移植后观察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较对照组行为学评分显著下降.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脑内可见人类特异性细胞核/酪氨酸羟化酶和人类特异性细胞核/胶质细胞源性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而对照组脑内未见此两类双标阳性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多巴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与对照组接近.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锰中毒大鼠的行为学,可以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标线性校正法辅助色谱峰定性用于双黄连制剂的多组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4种常用双黄连制剂中9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双标线性校正法计算保留时间,考察预测准确性和色谱柱符合率,以辅助色谱峰定性分析.方法:选用28根不同品牌和型号的C18色谱柱,测定双黄连制剂中9种成分的实际保留时间,计算平均值得到标准保留时间(SRT),以峰1绿原酸和峰9汉黄芩素2个成分为双标化合物,使用双标线性校正法预测保留时间,并在5根其他品牌和型号的C18色谱柱上进行了方法验证.同时以中间峰黄芩苷为参照物,计算校正因子,使用相对保留时间法预测保留时间.比较双标线性校正法和相对保留时间法,2种替代对照品定性方法的优劣.结果:与相对保留时间法相比,双标线性校正法具有更高的保留时间预测正确率和色谱柱符合率,能够适用于更多的色谱柱.但其在标准化和实用性方面,仍需继续深入研究.能否推广到其他品种,也需实验论证.结论:双标线性校正法能较好地辅助色谱峰定性,是一种新的替代对照品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