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乳头瘤病毒L1基因分型国家参考品的升级换代研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对人乳头瘤病毒(HPV)L1基因分型国家参考品升级换代,以提高基于L1检测靶区的HPV核酸(分型)试剂的质量.方法 研制包含了34种不同型别HPV L1的质粒样品.经商业化核酸检测试剂复核验证,分装组成国家参考品.采用荧光PCR法进行量值标定,并溯源至WHO第一代HPV16 DNA国际参考品.结合不同实验室的协作标定研究和适用性验证结果,确定参考品的质量标准,并进一步考察参考品的稳定性.结果 国家参考品包括34种不同型别HPV样本和5种HPV阴性病原体,型别上囊括了HPV68a和HPV68b亚型.34种不同型别HPV DNA含量为6.26~7.08 Log10 IU/mL,并要求各试剂准确性应能检出其检测范围内的所有型别且分型正确,其检出限应不高于104 IU/反应.结论 成功建立了新一代HPV L1基因分型国家参考品,用于评价L1检测靶区的HPV核酸检测试剂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背景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教育部鼓励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目前医患沟通共情能力教学多以模拟沟通、小组讨论形式为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较少.目的 探索构建可以用于课程教学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为今后医患沟通共情教学提供新的方向;开展教学应用,提高医学生、医生沟通共情语言表达能力,并收集反馈用于系统的优化改善.方法 2021 年 9 月—2022 年 2 月课题组基于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和共情语义识别算法,应用课题组研制的 10 个医患沟通典型案例、示范共情语言、共情语言语义库、共情语言技能及其整体评分标准等进行系统"医患沟通共情语言虚拟仿真教学与评价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开发;2022 年 3-5 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参与医患沟通学课程或培训的 950 名学生(包括 515 名本科生、102 名医学博士生和 333 名临床医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本系统开展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学》技能课(2 学时)的教学试验.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等,并采用NVivo软件对研究对象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词频分析.结果 应用系统后,本科生、临床医生、医学博士生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76.1%(723/950)的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评价结果为"完全掌握"或"掌握程度较高";93.8%(891/950)的研究对象表明本系统可"显著增强"或"有些增强"共情语言能力,89.5%(850/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便捷"或"比较便捷";95.1%(903/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反馈意见和建议中词频位于前五的关键词依次为:沟通、语音、教学、程序、标准.结论 该系统能够提高医学生和医生在医患沟通中由个案到一般的共情能力,自主型系统的使用解放了师生教学的时空局限,其规范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得到了研究对象的正向合理性反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仍需要不断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制造业工人和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测量核心量表常模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制适用于我国制造业工人和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测量核心量表(COSS)得分常模。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制造业高度聚集区域7个省会市20家制造业企业和全国东、中、西部地区4个省会市19家医院分别抽取制造业工人(10 316名)和医务人员(5 031名)作为常模样本。通过问卷收集职业紧张相关信息,并建立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象的均数常模、百分位常模、T分值常模,同时采用正态分布法,以COSS总分的xˉ +0.5 s、xˉ +s、xˉ +1.5 s作为职业紧张程度划分标准。 结果:制造业工人、医务人员COSS总分分别为(45.48±8.16)、(45.71±8.46)分, P50对应的总分均为46,T分常模范围分别为(15~92)、(16~91)分。当制造业工人COSS总分<50、50~53、54~57、>57分时,医务人员COSS总分<50、50~54、55~58、>58分时,分别判定为无职业紧张和轻度、中度、重度职业紧张水平。 结论:本常模符合我国国情及心理学测量要求,操作简便、易行,为制造业工人和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促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际小儿推拿基础特定穴操作技术规范计划书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小儿推拿操作技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因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深受国内外中医从业者青睐。小儿推拿基础特定穴是小儿推拿疗法的核心,但因国内小儿推拿流派众多,对部分特定穴的定位、操作尚未达成一致认识。为满足国内外小儿推拿从业者临床实践需要,课题组在遵循循证指南制定原则的同时,综合考虑小儿推拿流派的多样性,开展国际小儿推拿基础特定穴操作技术规范的研制,以期为后期的小儿推拿循证诊疗指南的制定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卫生健康领域标准物质发展现状及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促进我国卫生健康领域标准物质的合理发展,在介绍标准物质和有证标准物质的基础上,概括当前我国标准物质管理体系与管理规范,对国内外标准物质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探讨我国环境健康、医疗卫生、病毒检测等领域标准物质发展现状、研制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卫生健康领域标准物质重大需求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工作场所空气中活性药物成分现场采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活性药物成分的现场采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实现对常见9种典型活性药物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于2021年12月,配制9种分析物混合液,后制成气溶胶状态进行模拟采样。选择玻璃纤维滤膜作为采样介质,以2.00 L/min的速率对模拟现场样进行15min采气收集,并将得到的滤膜样品于25%乙腈/75%甲醇洗脱液中洗脱,以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对洗脱液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本方法可有效采集空气中的活性药物成分,平均采样效率≥98.5%,且各项检测参数良好,线性相关系数 r均>0.999 0;各目标分析物最低定量浓度范围为4.00×10 -5~3.33×10 -2 mg/m 3;平均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7.6%~102.5%。 结论:本方法可同时对空气中9种活性药物成分进行采集,并能够在后续实验室检测中进行准确定性和定量,符合国家测定方法研制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潜水作业应急医疗保障要求》的标准研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工具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制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工具。方法:通过查阅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指南与标准、相关文献和政策,拟定评价工具初稿,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评价工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3轮函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确立了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的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工具。结论:本评价工具具有科学性、适宜可行,指标简洁明确,为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门诊和居家患者药物相关问题分类系统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门诊和居家患者药物相关问题(DRP)分类系统,为医务人员提供对DRP进行标准化记录的工具。方法:检索国外数据库,收集现有DRP分类系统并进行遴选。对入选DRP分类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门诊和居家患者药学服务工作特点进行整合,形成初始DRP分类系统。制作DRP分类系统专家咨询表,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形成终版DRP分类系统。结果:经检索获得25个DRP分类系统,遴选出16个DRP分类系统进行整合,形成初始DRP分类系统。初始DRP分类系统的一级结构包含问题状态、问题类型、问题原因、问题干预和干预结果5个部分,每个部分有数量不等的条目,其中问题原因、问题干预和干预结果有数量不等的二级结构条目。第1轮咨询邀请32名专家,回收咨询表30份,回收率94%;第2轮咨询邀请30名专家,回收咨询表30份,回收率100%。经2轮咨询后,专家对一级结构中问题状态、问题类型、问题原因、问题干预和干预结果的认同率分别为100%、90%、83%、83%和97%。对于DRP分类系统中药物治疗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依从性5类问题的评价,除经济性问题专家权威系数为0.79外,其他4类问题的专家权威系数均>0.8。第1、2轮咨询中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86( χ2=995.258, P<0.001)和0.364( χ2=971.232, P<0.001)。结合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包含一级结构条目5类共38个、二级结构条目3类共90个的终版DRP分类系统。 结论: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门诊和居家患者DRP分类系统,可用作DRP的标准化记录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工作场所空气中草甘膦职业接触限值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草甘膦的职业接触限值。方法:于2014年10至11月,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网站查找关于草甘膦毒性的文件,通过文献数据库收集草甘膦的毒性资料及中毒临床症状,确定草甘膦毒作用的靶器官。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共选择5家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共选择968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接触草甘膦的526名工人作为接触组,同企业的非现场(如财务、行政等)作业人员442人作为对照组。对接触组和对照组人群进行健康检查,观察不同接触浓度工人的靶器官损伤情况,确定职业接触限值。结果:草甘膦主要靶器官为肝脏、肾脏以及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接触组工人接触草甘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为<0.03~48.91 mg/m 3,接触组和对照组肝、肾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当空气中草甘膦浓度高于5 mg/m 3时,接触组与对照组肾功能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草甘膦职业接触限值设定为5 mg/m 3,该标准安全性符合毒理学及职业病流行病学的相关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可行性较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