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波异常鉴别诊断老年栓塞性和非栓塞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栓塞性脑卒中和非栓塞性脑卒中病人P波异常的发生率,并评估P波异常对鉴别诊断栓塞性脑卒中和非栓塞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年龄≥60岁的病人233例,其中,心房颤动相关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31例,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59例,非栓塞性脑卒中143例.P波异常分为P波电轴异常(PWAA)、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心房间高度传导阻滞(A-IAB)3种类型,比较3种脑卒中亚型病人PWAA、PTFV1、A-IAB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栓塞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结果:非栓塞性脑卒中病人PWAA、PTFV1、A-IAB发生率均低于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ESUS病人.与使用单种类型P波异常参数相比,至少1种类型P波异常的识别提高了敏感度(72%),而至少2种类型P波异常具有低敏感度(29%)和高特异度(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至少1种类型P波异常为栓塞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1,95%Cl(1.46,6.63)].结论:在非栓塞性脑卒中病人中,每种类型P波异常的发生率都明显降低.PWAA、PTFV1和A-IAB参数的组合可用于鉴别诊断栓塞性脑卒中和非栓塞性脑卒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心源性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病因学分型为CE或LAA。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1.39±13.73)岁,男性70例(66.0%)。CE组74例(69.8%),LAA组32例(30.2%)。66例(62.3%)转归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CE组与LAA组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尝试取栓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转归不良、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78; P=0.004]、基线NIHSS评分较高( OR 1.117,95% CI 1.037~1.203; P=0.003)、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较长( OR 1.008,95% CI 1.001~1.015; P=0.019)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较差( OR 8.042,95% CI 1.532~42.215; P=0.014)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与LAA相比,CE并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二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银杏内酯B对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及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银杏内酯B对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系实验小鼠55只,留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45只小鼠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最终有40只完成建模,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短程给药(GB1w)组、长程给药(GB2w)组、长程给药+拮抗剂(GB2w+PRI-724)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术后无药物干预;GB1w组MCAO术后1周内鼻饲银杏内酯B(10 mg/kg)0.1 ml;GB2w组MCAO术后2周内鼻饲银杏内酯B(10 mg/kg)0.1 ml;GB2w+PRI-724组MCAO术后2周内鼻饲银杏内酯B(10 mg/kg)0.1 ml,且第8~14天银杏内酯B给药前3 h,给予选择性拮抗剂PRI-724 20 mg/d。比较各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Wnt、β-catenin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GB1w组、GB2w组和GB2w+PRI-724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FGF4、TNF-α、IL-6和MDA水平及GSK-3β表达上升,TGF-β1、GSH-Px和SOD水平及Wnt、β-catenin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模型组相比,GB1w组、GB2w组和GB2w+PRI-724组的TGF-β1、GSH-Px和SOD水平及Wnt、β-catenin表达上升,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FGF4、TNF-α、IL-6和MDA水平及GSK-3β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GB1w组相比,GB2w组和GB2w+PRI-724组的TGF-β1、GSH-Px和SOD水平及Wnt、β-catenin表达上升,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FGF4、TNF-α、IL-6和MDA水平及GSK-3β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GB2w组相比,GB2w+PRI-724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FGF4、TNF-α、IL-6和MDA水平及GSK-3β表达上升,TGF-β1、GSH-Px和SOD水平及Wnt、β-catenin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银杏内酯B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且可能与Wnt/β-catenin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急诊室心房颤动注册研究:一年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急诊室就诊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年随访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中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1年随访全因死亡、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大出血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2 015例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脑卒中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7.4%及21.9%。心力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 HR=1.419,95% CI 1.003~2.008, P=0.048)、年龄≥75岁( HR=2.576,95% CI 1.111~4.268, P<0.001)、既往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史( HR=2.039,95% CI 1.415~2.939, P<0.00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 HR=1.700,95% CI 1.015~2.848, P=0.044)及既往大出血病史( HR=2.481,95% CI 1.141~5.397, P=0.02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5岁( HR=3.042,95% CI 2.274~4.071, P<0.001)、心力衰竭病史( HR=1.371,95% CI 1.088~1.728, P=0.008)、既往脑卒中/TIA史( HR=1.560,95% CI 1.244~1.957, P<0.001)、LVSD( HR=1.424,95% CI 1.089~1.862, P=0.010)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 HR=1.393,95% CI 1.080~1.798, P=0.011)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诊室就诊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alvinorin A上调MALAT1表达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脑血管内皮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κ阿片受体(κ opioid receptor, KOR)激动剂salvinorin A(SA)通过上调脑血管内皮细胞的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MALAT1,抑制线粒体分裂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磷酸化,减轻线粒体损伤,产生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动物实验采用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S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只分离一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组(MCAO组),采用线栓阻断大鼠一侧颈内动脉90 min,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salvinorin A组(SA组),线栓放入即刻经尾静脉给予大鼠SA (20 μg/kg);KOR拮抗剂组(NB组),注射SA前30 min给予大鼠KOR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IN 2 mg/kg),其余处理同SA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后24 h用Bederson评分法评估大鼠脑梗死程度。每组取5只处死取材,2, 3, 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 3, 5-Triphenylter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测定缺血区脑梗死面积、伊文蓝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MCAO后1、2、5 d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离体实验采用人脑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HBMEC)缺糖缺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模型,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不进行缺氧及复氧处理;OGD组(A组),缺氧6 h,复氧24 h; SA+OGD组(B组),OGD模型复氧前1 h加入SA(5 μmol/L);MALAT1特异性小干扰RNA(specific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OGD组(C组),加入100 nmol/L lncRNA MALAT1 siRNA 24 h,缺氧6 h,复氧24 h; MALAT1 siRNA+OGD+SA组(D组),复氧前1 h加入SA(5 μmol/L),其余处理同C组。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HBMEC活力、磷酸化Drp-1(phosphorylated Drp-1, pDrp-1 )/Drp-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与S组比较,MCAO组大鼠Bederson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和伊文蓝渗出增加,运动神经功能下降( P<0.05 );与MCAO组比较,SA组大鼠Bederson评分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小,伊文蓝渗出减轻,运动神经功能改善( P<0.05 );与SA组比较,NB组大鼠Bederson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功能减退( P<0.05 )。离体实验显示,与Blank组比较,A组MALAT1水平增加,HBMEC活性下降,pDrp-1/Dpr-1升高( P<0.05),ROS含量增加( P<0.01),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形态破坏;与A组比较,B组MALAT1水平增加,HBMEC活性增加,pDrp-1/Dpr-1下降( P<0.05),ROS含量下降( P<0.01),线粒体形态趋于正常;与B组比较,C组HBMEC活性下降( P<0.05),pDrp-1/Dpr-1和ROS含量增高( P<0.01),线粒体形态破坏;与C组比较,D组HBMEC活性增加,pDrp-1/Dpr-1、ROS含量降低( P<0.05 ),线粒体仍有一定程度的肿胀。 结论:KOR激动剂SA通过上调MALAT1的表达,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减轻HBMEC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脑卒中后血脑屏障的渗透增加,对脑卒中后的脑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可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建立脑卒中动物模型对探究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至关重要。现存的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动物模型中,主要有四血管阻断(4-VO)模型、两血管阻断(2-VO)模型、双侧颈总动脉(CCA)狭窄模型、线栓模型、血栓栓塞模型、光凝栓模型、内皮素-1模型等。本文就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及认知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 activator,rt PA)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民航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溶栓后14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短期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组,3~5分或死亡定义为转归不良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归不良组患者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占比、心房颤动史占比、脑室旁高信号(3分)占比、溶栓后出血转化占比、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占比、双循环梗死占比、皮层区新发梗死占比、内囊区新发梗死占比、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比、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占比均高于转归良好组[68.00(59.00,80.00)岁比64.00(54.50,72.00)岁,9(6,13)分比5(3,7)分,6.85(5.25,9.20)mmol/L比5.64(4.90,6.75)mmol/L,6.40(5.70,7.75)%比6.00(5.60,6.80)%,31.3%(31/99)比17.7%(30/169),28.3%(28/99)比9.5%(16/169),26.3%(26/99)比13.0%(22/169),19.2%(19/99)比5.9%(10/169),53.5%(53/99)比21.9%(37/169),10.1%(10/99)比2.4%(4/169),44.4%(44/99)比22.5%(38/169),41.4%(41/99)比27.8%(47/169),33.3%(33/99)%比17.8%(30/169),25.3%(25/99)比6.5%(11/169)],而转归不良组患者TOAST分型中小动脉闭塞型占比、TOAST分型中其他占比、血小板计数均低于转归良好组[29.3%(29/99)比53.8%(91/169),12.1%(12/99)比21.8%(37/169),199(163,240)×10 9/L比221(179,259)×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 U=2.80、 U=7.94、 U=3.24、 U=2.29、χ 2=6.53、χ 2=16.11、χ 2=7.45、χ 2=11.40、χ 2=28.02、χ 2=7.54、χ 2=14.18、χ 2=5.24、χ 2=34.44、 U=2.16; 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0.022、0.011、<0.001、0.006、0.001、<0.001、0.006、<0.001、0.002、<0.001、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 OR=1.212,95% CI:1.123~1.309, P<0.001)、END( OR=3.397,95% CI:1.763-6.546, P<0.001)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发生独立相关。 结论:END、高基线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病因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并分析对于不同病因型卒中患者其临床价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前瞻性多中心Captor试验进行事后分析,纳入于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对其再通后DSA造影序列进行后处理分析,于靶血管选定4个感兴趣区:感兴趣区1(颈内动脉C2段近端)、感兴趣区2(颈内动脉C7段起点)、感兴趣区3(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和感兴趣区4(大脑中动脉 M2段末端)。达峰时间定义为感兴趣区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所对应的时间,相对达峰时间(rTTP)定义为所选感兴趣区与感兴趣区1的达峰时间差值。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数据之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探究不同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病因分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共收集245例患者,161例最终纳入分析[年龄69(60,76)岁,男性92例(57.1%)],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卒中36例,心源性栓塞(CE)型76例,其他病因卒中49例。71例(44.1%)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预后良好患者(71例)比预后不良患者(90例)具有更高的术后mTICI 3级者比例[54/71(76.1%)比41/90(45.6%),χ 2=15.26, P<0.001]和更低的rTTP 31[即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3-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1;0.33(0.23,0.54)s比0.47(0.31,0.65)s, Z=-2.71, P=0.007]。根据mTICI分级和rTTP 31分别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TICI 3级(校正 OR=5.97,95% CI 2.49~14.27, P<0.001)与rTTP 31(校正 OR=0.24,95% CI 0.06~0.99, P=0.048)都和患者良好的功能预后显著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0)。亚组分析显示,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OR=0,95% CI 0~0.25, P=0.014),而mTICI分级与CE型( OR=3.91,95% CI 1.40~10.91, P=0.009)和其他原因卒中患者( OR=7.35,95% CI 1.92~28.14, P=0.004)预后相关。 结论:在机械取栓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术后mTICI分级和rTTP 31对患者术后3个月良好神经功能预后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在不同病因的卒中患者中,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而mTICI分级与CE型和其他原因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栓子成分与手术过程及临床结局关系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栓子成分与血管开通程度、手术过程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吸栓的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92例,获得的栓子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按照栓子的主要成分将患者分成红细胞为主组和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血管闭塞处的CT值、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程度和临床预后等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有138例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取出了血栓并进行了病理检查,患者血管闭塞的部位包括颈内动脉56例、大脑中动脉62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各20例。59例患者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为主[77.2%(61/79)],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45.8%(27/59),χ2=8.115, P=0.004]。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较以纤维蛋白为主患者栓子的CT值更高[42(32,53)比36(31,41), Z=-2.003, P=0.045],取栓次数更少[2(1,2)比3(2,4), Z=-7.613, P<0.001],手术时间更短[45(30,60) min比80(60,90) min, Z=-6.944, P<0.001],临床预后更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62.7%(37/59)比39.2%(31/79),χ2=7.444, P=0.006]。两组间患者血管闭塞的部位无明显差异。 结论:血栓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患者卒中的病因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可能性更大,栓子的CT值也相对较高,栓子更易取出,且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房自发显影的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左心房自发显影(LA SEC)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LAA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经皮LAAC的NVAF患者95例,根据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分为无LA SEC组( n=61)和LA SEC组( n=34),通过收集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45 d复查TEE,记录封堵器表面血栓(DRT)情况,随后规范随访观察患者卒中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行LA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无LA SEC组平均左心房内径小于LA SEC组[(44.0±7.4)mm比(47.3±6.6)mm, P=0.033],其余基线资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器械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 d两组分别有55例(90.2%)和31例(91.2%)完成TEE检查,无LA SEC组未发现DRT,LA SEC组出现2例(6.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7)。两组患者分别平均随访(12.3±3.8)个月和(12.9±3.3)个月,均无死亡事件。两组TIA/脑卒中、大出血事件及小出血事件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A SEC的NVAF患者行经皮LAAC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DRT发生率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