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争议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已成为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的一种替代治疗策略.多项研究证实,LAAO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随着国内外专家对LAAO逐渐认可,该技术在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LAAO对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最佳的LAAO策略以及LAAO术后最佳的抗栓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持续心房颤动合并烟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烟雾病是一类少见的以颅底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中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极高,当合并持续心房颤动后,抗栓策略的选择更加难以权衡,关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尚无报道。本文报道1例持续心房颤动合并烟雾病患者抗栓治疗的选择,以期为该类罕见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经验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心房自发显影的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左心房自发显影(LA SEC)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LAA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经皮LAAC的NVAF患者95例,根据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分为无LA SEC组( n=61)和LA SEC组( n=34),通过收集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45 d复查TEE,记录封堵器表面血栓(DRT)情况,随后规范随访观察患者卒中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行LA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无LA SEC组平均左心房内径小于LA SEC组[(44.0±7.4)mm比(47.3±6.6)mm, P=0.033],其余基线资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器械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 d两组分别有55例(90.2%)和31例(91.2%)完成TEE检查,无LA SEC组未发现DRT,LA SEC组出现2例(6.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7)。两组患者分别平均随访(12.3±3.8)个月和(12.9±3.3)个月,均无死亡事件。两组TIA/脑卒中、大出血事件及小出血事件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A SEC的NVAF患者行经皮LAAC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DRT发生率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接受经皮置入LAmbre左心耳封堵器,且左心耳口部直径≥31 mm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并记录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死亡、卒中、器械栓塞、心包填塞及主要出血事件等)。术后45 d、6及12个月进行随访,经食道心脏超声或肺静脉CT记录封堵器边缘分流及器械相关血栓情况,并记录术后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年龄(70.4±8.4)岁,女性12例(37.5%),左心耳口部直径(34.4±2.9)mm。31例(96.9%)成功置入LAmbre封堵器。围术期未出现主要并发症。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1例(3.2%)患者出现心包填塞,经治疗后好转。经食道心脏超声随访的患者中未出现封堵器边缘分流>5 mm,所有患者未出现器械相关血栓以及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结论: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左心耳封堵术中可能是可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包括心房颤动的肺静脉隔离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左心耳封堵术、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等,房间隔穿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直径鞘管的使用越来越多,跨房间隔的操作也越来越复杂。房间隔穿刺可能造成一过性或永久性的房间隔缺损。本文对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危险因素、血流动力学影响、临床意义以及处理原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间断抗凝方案在经皮左心耳封堵围术期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间断抗凝方案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行经皮LAAC的患者共62例,根据术前是否停用原口服抗凝药将患者分为不间断抗凝组(26例)和间断抗凝组(36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抗凝特点,包括基础活化凝血时间(ACT),肝素化后最大ACT值,平均ACT值;围术期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以及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发生率,其中出血事件包括严重出血事件(脑出血、心脏压塞)和其他出血包括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口腔和鼻出血等;栓塞事件包括脑卒中、颅外循环栓塞。结果: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患者基础ACT值为[146.50 (131.00,171.25)s对134.00(121.00,169.50)s, P=0.380];术中最大的ACT值为[300.00(277.00,366.25)s对309.00(286.50,329.75)s, P=0.926];ACT值为[251.63±39.07)s对(241.74±34.37)s, P=0.295];围术期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出血事件总数分别为5例和6例(19.2%对16.7%, P=0.794),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人数分别为8例和7例(30.8%对19.4%, P=0.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无栓塞事件发生。 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在房颤患者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不劣于间断抗凝治疗,可以作为LAAC围术期新的抗凝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主要发展历程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猛,其范围不仅限于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还包括多项新兴的介入治疗技术,如左心耳封堵术、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等。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国内相关行业专家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器械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部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器械和技术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该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的重磅研究和重要事件,以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为例,展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主要发展历程及其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指导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及术后2年随访结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围术期及术后2年随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行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其中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术中TEE的患者,用ICE代替TEE。对比TEE组与ICE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不良事件及随访结局。结果:共入选接受ICE指导下LAAC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09例(ICE组),年龄74(67,80)岁,其中女42例(38.5%,42/109)。应用倾向评分1∶3匹配同时期接受TEE指导下LAAC患者327例(TEE组),年龄72(68,76)岁,其中女131例(40.1%,131/327)。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术中X线曝光量[(136.8±134.4) mGy对(204.7±252.9) mGy, P=0.008]、X线曝光时间[(6.4±4.3) min对(7.5±4.6) min, P=0.027]及造影剂剂量[(28.0±31.0) ml对(75.2±29.8) ml, P<0.001]ICE组明显低于TEE组。此外,ICE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EE组[(3.9±0.9) d对(4.9±0.9) d, P<0.001]。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均无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发生,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45 d随访及2年随访期,两组残余分流、封堵器表面血栓、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E可显著减少X线曝光量、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剂量及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围术期并发症。ICE及TEE指导经皮LAAC术后长期随访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80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发生POD分为谵妄组(17例)与非谵妄组(163例),统计POD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80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POD,发生率为9.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年龄≥75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 OR)1.211,95%CI 1.036~1.415, P<0.05]、糖尿病史( OR 6.209,95%CI 1.659~23.737, P<0.05)、术前贫血( OR 3.646,95%CI 1.011~13.150, P<0.05)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OD有一定的发生率,年龄、糖尿病史、术前贫血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左心耳封堵装置的临床应用评价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心源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口服抗凝治疗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存在抗凝禁忌、抗凝不耐受或抗凝后仍反复发生栓塞事件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预防血栓栓塞的有效替代疗法。本文综述了房颤患者应用几种不同左心耳封堵装置的手术安全性,并比较其术后出现卒中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