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核电工业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核电工业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3月,选取2018年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在岗期间放射职业健康检查且工龄≥1年的核电工业的放射作业人员为放射组(共530名)。同时选取核电工业岗前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为对照组(共545名)。依据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和GBZ 98-2017《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的方法和要求进行采样,收集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分析两组外周血细胞的变化规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放射组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NEUT)数量、淋巴细胞(LYMP)数量、血红蛋白(Hb)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核细胞(MONO)数量、血小板(PLT)总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放射组WBC异常率和Hb异常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RBC异常率和P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核电工业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细胞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累积损害效应,不同细胞亚型的变化规律不同,WBC和PLT的改变出现较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电作业人员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核电作业人员甲状腺结节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并为核电作业人员的甲状腺疾病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12月,选择某核电生产企业核电作业人员295名以及该企业行政后勤工作人员238名,并选择距离该企业70公里外的与核电生产企业工作模式类似的某火力发电企业25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对调查对象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及问卷调查,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女性和吸烟史是研究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1、2.530,95%CI=1.774~3.698、1.706~3.754,P<0.01);三班倒工作是核电作业人员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核接触史、核电作业工龄等其他因素与甲状腺结节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常规核电作业对核电作业人员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1-2017年核电系统工作人员首次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核电系统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健康资料.方法 选择2011-2017年在我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部分核电系统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7年间员工的健康状况.结果 2011-2017年期间首次职业健康检查的核电系统工作人员中未检出疑似职业病人员,检出职业禁忌证人员共527人,全部结论均未见异常人员170人,每年95%以上的工作人员均检出其他疾病或异常结果,且7年内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职业禁忌证检出人数中构成比最高的为放射线作业人员,但检出率最高的为高气压作业人员.异常率比较高的体检项目主要有眼科、血常规、心电图、肝胆胰脾B超、纯音测听、肝功能、血脂及耳鼻喉常规检查.结论 核电系统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该引起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该系统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某核电企业员工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广西某核电生产企业973名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显示,该企业员工脂肪肝检出率36.18%,其中核电作业员工检出率高于行管后勤部门员工,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脂肪肝检出率与受检者年龄正相关.核电企业属特殊行业,员工脂肪肝检出率较高,应予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气压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在岗期间高气压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男性高气压作业人员94人为研究对象,选择该时间段内体检的90名不接触任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男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员工的健康检查结果.结果 94名高气压作业人员中,目前未见异常1例;未检出疑似职业病;检出职业禁忌证66例,检出率为70.21%;检出其他疾病或异常19例,检出率为20.21%;需要复查(或进一步检查)的8例,检出率为8.51%.职业禁忌证主要为:屈光不正(单/双眼裸视力低于4.8)者58例(占87.88%),体重不符合要求(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不低于标准体重10%)者13例(占19.70%),纯音测听异常和肝胆脾肾相关疾病者各5例(各占7.58%),心电图异常和瘢痕疙瘩者各1例(各占1.52%).高气压从业人员肺功能、眼科(屈光不正)、纯音测听、肝功能等项目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气压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不佳,职业禁忌证检出率高.用人单位须重视职业健康监护,规范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西某核电生产企业员工甲状腺患病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核电生产企业员工甲状腺患病率情况,为核电生产企业员工职业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5-11月广西某核电生产企业909名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甲状腺超声及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根据甲状腺超声诊断结果分为甲状腺正常组、甲状腺结节组和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组进行分析.结果 该核电企业909名员工检出甲状腺疾病250人,总检出率为27.50%,其中男性236人,检出率27.03%,女性14人,检出率38.89%,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甲状腺异常209人,异常检出率为22.99%,其中甲状腺结节171人,检出率18.81%,甲状腺弥漫性病变38人,检出率4.18%,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明显高于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指标异常66人,异常检出率为7.26%.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组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指标促甲状腺素水平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异常率均明显高于甲状腺正常组和甲状腺结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该核能发电企业生产环境辐射本底剂量在安全范围以内,对作业人员甲状腺患病率影响较小.应重点关注超声甲状腺异常及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尤其是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合并促甲状腺素水平升高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核电厂放射性设备检修的辐射危害因素分析和防护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辐射危害因素分析是确保放射性检修作业辐射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制定辐射防护最优化措施的基础.通过对核电厂放射性设备检修作业的辐射危害因素的分析,识别了检修作业的设备信息、设备系统运行工艺、检修环境、检修步骤和检修工器具等因素的辐射防护关注点,建立了检修作业的辐射危害因素分析流程和辐射风险分析典型步骤.以辐射危害因素分析的结果作为输入条件,制定了针对核电厂检修作业外照射、表面污染、空气污染的防护策略.以一回路辅助系统阀门解体检修的辐射危害因素分析作为示例,为相关单位进行放射性设备检修的辐射风险分析和防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家核电企业氨化装置加注设施改进前后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2家核电厂(X与Y)氨化装置设施改进前后氨接触岗位劳动者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风险等级的变化开展评估.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了解氨化装置加注设施改进前(2015年)后(2017年)的更新变化,识别氨接触岗位及工作内容、收集防护措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等信息.对涉及场所开展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并计算10种氨接触岗位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TWA;测定场所的事故通风量(m3/h)及通风换气次数(次/h);根据GBZ/T 298-2017中的半定量综合指数风险评估模型和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模型对装置改进前后液氨接触岗位的风险等级进行评定.结果 改进设施后发现如下改变:(1)由原来的钢罐堆积存放方式改为金属加压密封罐常态化备存,减少人员接触频次;(2)加注自动一体化,装置顶部增设事故通风口,附近安置联动氨报警装置并设定预报值;(3)开启加药间侧门维持自然通风.由此,设施改进前X厂化学分析工程师、化学采样工程师、3#机中核维修工;Y厂1#机常规岛现操工、2#及运行现操工所在场所的CSTE已超限值水平的结果在改进后均得到改善,10种岗位所在场所CSTE和岗位CTWA均符合限值要求.改进后各岗位接触场所中氨的CSTE显著低于改进前水平(Z=10.856,P<0.001);改进后10种岗位所在现场作业场所内的通风换气次数在13~30.9次/h,符合标准要求且相比于改进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1.670,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改进前CSTE与场所通风换气次数间具有一般程度的负相关性(r=-0.39,P<0.05),改进后二者无显著相关性(r=-0.051,P>0.05);10种氨接触岗位在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时,化学分析工程师等大多数岗位在改进设施后呈现出风险等级下调(Z=1.345,P<0.05),3#机中核维修工、4#机运行现操工等岗位在设施改进后出现风险等级上调或维持不变,这可能与改进后个别岗位劳动者累计接触时间延长有关.相比之下,定量非致癌风险评估模型的风险等级在改进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7,P>0.05).结论 2家核电企业氨化装置设施改进举措切实降低了场所空气中氨浓度水平并使大多数氨接触岗位劳动者的风险等级发生了变化;半定量综合指数风险评估模型相比于定量非癌症风险评估模型更适合应用于对该类改进设施前后开展自身对照风险评估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