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性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常使用干扰素、核苷(酸)或核苷(酸)类似物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存在无法彻底清除病毒、长期使用副作用大以及产生耐药性等问题。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尤其是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病毒中和能力,在相关动物模型上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展现出了治疗或辅助治疗CHB的潜力。本文就处于临床研发阶段或临床前研发阶段的治疗性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进行综述,旨在为CHB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临床治愈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清除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至2019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HBsAg ≤ 1 500 IU/ml、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 DNA不可测且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8周,主要研究终点是72周时HBsAg清除的比例,同时分析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定量数据,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定性数据。 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13例患者在治疗48周时获得了HBsAg清除,另有6例患者在疗程延长至72周治疗期间获得了HBsAg清除,占全部入组患者的50.00%。比较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间的HBsAg动力学整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及基线、12周、24周时HBsAg水平和治疗早期HBsAg下降幅度是治疗72周时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值= 1.311; P = 0.016;95%置信区间:1.051~1.635)和治疗24周时HBsAg水平( OR值=4.481, P = 0.004;95%置信区间:1.634~12.290)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对核苷(酸)类似物经治、HBsAg ≤ 1 500 IU/ml、HBV DNA不可测的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Peg-IFNα治疗48周可促进HBsAg清除;在48周时未获得HBsAg清除的16例患者,将疗程延至72周后,其中6例患者(37.50%)也获得了HBsAg清除,因此需要根据预测指标定制最佳个体化治疗策略,而并非48周固定疗程;年龄(≤ 38岁)、基线HBsAg水平(≤ 2.86 log 10IU/ml)、24周时HBsAg水平(≤ 0.92 log 10IU/ml)和12周HBsAg自基线下降幅度(≥ 0.67 log 10IU/ml)提示患者很大可能在联合治疗72周时获得HBsAg清除,其中基于24周时HBsAg水平≤0.92 log 10 IU/ml的联合指标将识别出85%~100%可能获得HBsAg清除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人群临床治愈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IHCs)人群基数庞大,往往因疾病进展隐匿、病情较轻而被忽视。随着IHCs临床治愈的研究证据不断丰富和夯实,IHCs通过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治疗策略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治愈率,IHCs人群的治疗意愿也更加强烈。现综述目前国内外指南对IHCs的定义及其治疗建议、IHCs的疾病进展情况及临床治愈研究进展,为IHCs的科学管理和合理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8~96周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治疗随访的NAs治疗1年以上、HBV DNA<20 IU/m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3 000 IU/ml的CHB患者144例,给予序贯联合Peg-IFN-α治疗48~96周;采用意向性分析统计96周HBsAg清除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96周HBsAg累积清除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序贯联合治疗48周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延长Peg-IFN-α疗程96周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影响因素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计量资料组间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41例(28.47%)患者在序贯联合治疗48周时实现HBsAg清除。意向性分析96周HBsAg清除率为40.28%(58/144),Kaplan-Meier法计算96周HBsAg累积清除率为68.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定量( OR = 0.090,95% CI:0.034~0.240, P<0.001)和24周HBsAg下降幅度( OR = 7.788,95% CI:3.408~17.798, P<0.001)是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α治疗48周实现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基线HBsAg定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95% CI:0.852~0.952)]与24周HBsAg下降幅度(AUC=0.881,95% CI:0.814~0.930)均具有较好的48周HBsAg清除预测价值,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 0.638, P = 0.523)。基线HBsAg定量与24周HBsAg下降幅度联合(AUC=0.981,95% CI:0.941~0.997)预测48周HBsAg清除率的价值均高于单一的基线HBsAg定量( Z = 3.017, P = 0.003)或24周HBsAg下降幅度( Z = 3.214, P = 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48周HBsAg定量( HR = 0.364,95% CI:0.176~0.752, P = 0.006)是延长Peg-IFN-α疗程96周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基线HBsAg定量联合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以有效预测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α治疗48周HBsAg清除率;延长Peg-IFN-α疗程能够提高HBsAg清除率;序贯联合治疗48周时HBsAg定量是延长Peg-IFN-α疗程96周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仍然是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疾病,是肝癌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全球大约50%的肝细胞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来自中国。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这一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急剧上升,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关注,肝脂肪变性的存在可能与纤维化进展有关,加速CHB患者罹患肝细胞癌。但脂肪变性也可能提高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清除率,使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机会更高。本综述就CHB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及其预后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发病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频数及功能相关性。方法:入组HBeAg阳性CHB患者,包括免疫耐受期(immune tolerance, IT)患者49例和免疫清除期(immune clearance, IC)患者100例。检测其病毒血清学指标及肝功能等,并采集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DC频数及表面共刺激分子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6CD86定量表达,分析CHB发病与pDC频数及功能相关性。结果:IC组与IT组比较,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s水平、HBeAg水平和HBV DNA载量有显著差异;IC组谷丙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显著高于IT组;IC组pDC百分率(%)显著低于IT组;IC组和IT组的CD86 + pDC%和CD86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tintensity, MFI)无显著差异。IC患者基线pDC%与ALT水平负相关,而ALT水平与CD86 + pDC%、CD86MFI和CD86抗体结合量(antibody binding capacity, ABC)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pDC频数与CHB发病相关。CHB患者pDC频数越低越容易发生肝炎。因此,提高pDC频数可能抑制肝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结局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自发清除率较低,在HBsAg清除较长时间后,由于体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存在,部分患者仍可以检测到HBsAg。能够准确反映cccDNA的指标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是新型血清标志物,其低水平与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和HBsAg清除率相关,能更好地反映CHB患者体内cccDNA的转录活性。HBcrAg在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学转换、病毒学与临床复发、疾病进展方面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监测HBcrAg可有效提高对CHB患者疾病进展情况的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既往感染者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并不能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肝细胞癌(HCC)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HBV既往感染者(HBsAg阴性、抗-HBc阳性)H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调查研究,纳入2015年至2017年在南方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为HCC的患者共1 605例。将HBV现症感染(HBsAg阳性、抗-HBc阳性)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作为参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与HBV既往感染者发生HCC之间的关系。结果:在HBsAg和抗-HCV均阴性的HCC患者中,HBV既往感染者占比达86.7%。与HBV现症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相比,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NAFLD患病率更高(19.7%比8.5%, P < 0.001)。校正性别、年龄、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肝硬化后,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更可能患有NAFLD( OR = 2.29,95% CI:1.40~3.74)。且这种现象只在非肝硬化( OR = 5.26,95% CI:2.53~10.96)、年龄≥50岁( OR = 2.36,95% CI:1.33~4.20)的患者中存在。 结论:NAFLD可能是HBV既往感染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在非肝硬化、年龄≥50岁人群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HBV感染者病毒DNA水平与患者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疾病自然进程中病毒学标志物与宿主抗HBV免疫所致肝脏病理损伤的关系及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到2022年6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肝穿刺活检的238例成人慢性HBV感染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HBV DNA、qHBsAg、HBeAg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患者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级等肝脏病理诊断指标。按HBeAg状态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分别按不同肝脏炎症活动度、不同HBV DNA载量对患者行亚组分组,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HBV病毒学标志物水平的组间差异,及其与患者肝脏炎症损伤指标如ALT、AST及肝组织炎症活动度间的相关性。结果:HBeAg阳性患者中有中度及以上肝脏炎症活动度(G≥2)患者的病毒学标志物水平均显著低于轻(无)炎症活动度(G<2)者(HBV DNA: t = 3.102, P = 0.002;qHBsAg: Z = -4.859, P < 0.001;HBeAg: Z = -4.386, P < 0.001);而在HBeAg阴性患者中则呈现相反的趋势,G≥2亚组的HBV DNA水平、qHBsAg显著高于G<2亚组(HBV DNA: t = -5.269, P < 0.001;qHBsAg: Z = -2.951, P = 0.003)。对应地,HBV DNA水平、qHBsAg在HBeAg阳性患者中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肝脏炎症损伤指标AST呈弱到中等强度的负相关(HBV DNA与炎症活动度: r = -0.300, P = 0.001;qHBsAg与炎症活动度: r = -0.432, P < 0.001; qHBsAg与AST: r = -0.233, P = 0.008);而在HBeAg阴性患者中则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ALT、AST呈弱到中等强度的正相关(HBV DNA与炎症活动度: r = 0.439, P < 0.001; HBV DNA与ALT: r = 0.502, P < 0.001;HBV DNA与AST: r = 0.582, P < 0.001),其中qHBsAg仅与患者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呈弱的正相关( r = 0.285, P = 0.003)。进一步对HBeAg阳性患者按HBV DNA是否> 2×10 6 IU/ml进行亚组分析发现,HBV DNA>2×10 6 IU/ml亚组的患者其HBV病毒学标志物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ALT、AST间呈弱到中等强度的负相关(HBV DNA与炎症活动度: r = -0.276, P = 0.009; HBV DNA与AST: r = -0.262, P = 0.014; qHBsAg与炎症活动度: r = -0.448, P < 0.001; qHBsAg与ALT: r = -0.223, P = 0.037; qHBsAg与AST: r = -0.455, P < 0.001; HBeAg与炎症活动度: r = -0.433, P < 0.001;HBeAg与ALT: r = -0.257, P = 0.016; HBeAg与AST: r = -0.369, P < 0.001);但上述"负相关"在HBeAg仍为阳性且HBV DNA≤2×10 6 IU/ml的患者中消失。不仅如此,HBV DNA与ALT、HBeAg与AST更分别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HBV DNA与ALT: r = 0.305, P = 0.049 7; HBeAg与AST: r = 0.321, P = 0.038)。 结论:在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程中,在HBeAg阳性且HBV DNA>2×10 6 IU/ml时,患者的抗HBV免疫应答可通过清除感染肝细胞来有效地抑制HBV的复制,而当HBV DNA载量低于该界值时,患者的抗HBV免疫性应答更多地造成了肝组织炎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对宿主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感染肝细胞的杀伤以及B淋巴细胞分泌的中和抗体在HBV感染的免疫控制和清除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脏免疫微环境通常处于抑制状态,病毒特异性免疫细胞多为功能耗竭表型。研究HBV慢性感染过程中病毒与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加深对HBV感染慢性化及疾病进展机制的理解,同时还可为针对HBV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系统总结主要的HBV病毒蛋白对宿主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HBeAg阴转后,HBsAg低水平的患者更易于获得临床治愈的原因。希望未来能更有效地解除病毒蛋白诱导的宿主免疫抑制,帮助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