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渣混合基质对大花绣球扦插生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研究钢渣混合基质对大花绣球扦插生根的影响,创制可部分替代常规扦插基质、实现固体废弃物高效利用的新型基质,本试验以常规扦插基质(泥炭+珍珠岩)为对照(CK),研究在其中添加体积分数为10%(T1)、20%(T2)、30%(T3)和40%(T4)钢渣的条件下,混合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大花绣球'红粉佳人'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渣混合基质的pH值、电导率和容重均显著高于CK,T2处理通气孔隙度高于其他处理,但总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无显著差异;扦插苗地上部分生长表现为:各处理鲜重和干重均大于CK,茎粗除T4处理外均大于CK,株高除T4处理外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CK;扦插苗根系生长表现为:根长为T2>CK>T1>T3>T4,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为T2>T1>CK>T4>T3,根尖数为T2>CK>T1>T4>T3,各处理平均根直径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CK,且以T2处理最高;扦插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为T2>T4>T3>CK>T1.根系生长发育指标权重排序为:根系活力>平均根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根长;冗余分析发现,基质pH值、电导率、通气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是影响插穗根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综上,添加体积分数为10%~40%钢渣的混合基质均能够用于大花绣球扦插育苗,其中以20%(T2)的效果最好,可显著改善插穗成活率、生长状况和根系发育.本研究证实了钢渣作为花卉新型育苗基质部分替代泥炭、珍珠岩等常规不可再生基质的可行性,既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能实现工业固废的高值化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算机辅助诊断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检测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为邻面龋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或无保留价值而拔除的人离体恒前磨牙及磨牙160颗(外观完整或邻面龋洞缘位于釉质牙骨质界之上),拍摄根尖X线片,进行组织学检测并分级(0级:无龋坏;1级:龋坏达釉质外1/2;2级:龋坏达釉质内1/2;3级:龋坏达釉质牙本质界;4级:龋坏达牙本质外1/2;5级:龋坏达牙本质内1/2)。根据组织学分级将160颗离体牙根尖X线片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各80颗)。由2名评估者参照组织学图像对训练集根尖X线片进行龋坏标记,建立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由另2名评估者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分别对测试集根尖X线片进行邻面龋诊断。以组织学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综合评估肉眼诊断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总体诊断准确性。通过查准率-查全率(precision-recall,P-R)曲线综合评估两种诊断方法对龋坏样本的查准查全能力。通过灵敏度(即查全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即查准率)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进一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 结果:对测试集离体牙根尖X线片,肉眼诊断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729(95% CI:0.650~0.808)和0.762(95% CI:0.685~0.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与肉眼诊断的特异度、PPV、N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76.7%)显著大于肉眼诊断(59.3%)( P<0.05)。肉眼诊断对恒牙邻面1级龋坏的灵敏度(27%)显著小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77%)( P<0.05)。 结论:与肉眼相比,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对恒牙邻面釉质龋,尤其是局限于釉质内的早期龋坏更灵敏。本项研究建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准确性与评价者肉眼诊断的准确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充填技术对iRoot SP充填根管的根尖封闭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iRoot SP在不同充填技术下充填根管的根尖微渗漏情况。方法:下颌单根前磨牙36颗,ProTaper Universial镍钛锉预备至F3,将处理好的样本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组 n=8)、阴性对照组( n=2)和阳性对照组( n=2)。实验组分别为冷侧压技术组(CLC)(A组);热牙胶技术组(CWC)(B组);单尖法技术组(SC)(C组);纯糊剂技术组(SOB)(D组)。将充填好的样本放入37 ℃恒温水浴箱内7 d,然后实验组样本除根尖1 mm外全部用指甲油封闭,阴性对照组全封闭,阳性对照组不涂指甲油。所有样本根尖均浸入0.1%亚甲蓝溶液7 d,然后在低速切片机上沿牙长轴纵向切开,在显微镜下(×10)观察并拍照记录,使用image J软件测算根尖渗漏的数值。 结果:单尖法技术组根尖渗漏值最大(5.02±2.23)mm,热牙胶技术组最小(3.59±1.76)mm,纯糊剂技术组的根尖渗漏值小于单尖法技术,但四种充填技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所有充填技术都不能完全封闭根尖。iRoot SP纯糊剂技术具有与其他技术相似的根尖封闭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应用一种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平海院区)VIP诊室的41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52.3±13.1)岁,共植入74枚超亲水种植体,其中上颌27枚,下颌47枚。所有患者均无需行骨增量或软组织移植术,采用Thommen系统配套种植工具行常规种植,上颌于种植体植入后4周取模,6周负重,下颌于植入后2周取模,4周负重。种植体植入、取模和负重前均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取模即刻、负重即刻及负重1年后分别拍摄根尖X线片,测量并记录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种植体在负重修复前均未出现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4/74)。2例下颌位点的种植体在术后2周时ISQ值低于65,延期取模修复。其余72枚种植体在植入时的ISQ值(75.22±4.32)与取模时(75.13±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负重即刻ISQ值(76.46±3.73)显著大于取模时ISQ值( P<0.05)。72枚早期负重修复的种植体在负重后1年复查,均未发生松动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2/72)。X线片测量评估显示,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为(0.18±0.06) mm,其中下颌[(0.17±0.06) mm]与上颌[(0.19±0.0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为(0.17±0.05)mm,其中下颌[(0.17±0.06)mm]与上颌[(0.16±0.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有限的范围内,证实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长期负重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舌侧矫治联合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联合应用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可否安全有效地实现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双颌前突病例14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并于治疗中接受上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切开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测量并比较上颌切牙切缘到腭平面距离,牙根不同水平处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减小,软组织颏部前移[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减小13.09°±1.26°, P<0.001,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MIA)增大9.31°±3.11°, P<0.001,零子午线-软组织颏前点(0-Mer-Pog′)增加(3.22±1.43) mm, P<0.001]。锥形束CT影像测量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中切牙治疗后压入(1.42±0.66) mm, P<0.001,侧切牙治疗后压入(1.35±0.70) mm, P<0.001。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增加,中切牙增加(1.02±0.68) mm, P<0.001,侧切牙增加(0.89±0.63) mm, P<0.001。上切牙根中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减小,中切牙减少(1.28±0.85) mm, P<0.001;侧切牙减少(1.20±0.69) mm, P<0.001。根尖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也减小,中切牙减小(1.39±0.92) mm, P<0.001,侧切牙减小(1.35±0.94) mm, P<0.001。而上切牙冠方、根中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冠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辅以牙槽骨唇侧骨皮质切开微创手术,优化前牙内收过程中的垂直向控制,实现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达到面下1/3及唇部美学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在牙髓血运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在牙髓血运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颗牙髓、根尖周病变年轻恒牙,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对照组采用次氯酸钠根管冲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及根尖片检查,评价根尖周病变的变化及牙根发育状况,探讨牙髓血运重建的临床效果。通过分析初诊治疗至矿化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覆盖起始时间,探讨炎症控制时间。结果:实验组16颗患牙与对照组16颗患牙临床症状均消失,根尖周病变消除,牙根继续发育。实验组中13颗患牙牙根形成,成功率81.25%,3颗患牙根尖孔缩小,进步率18.75%;对照组中10颗患牙牙根形成,成功率62.50%,6颗患牙根尖孔缩小,进步率3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控制炎症时间为(28.44±5.98)d,对照组控制炎症时间为(34.13±7.1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应用于牙髓血运重建,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缩短了炎症控制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 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 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 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骨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 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 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 P<0.05)。TAES与对照牙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和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和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牙槽骨水平有一定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根尖片联合锥形束CT对根管治疗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数字化根尖片联合锥形束CT(CBCT)对根管治疗(RCT)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至12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行RCT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39例,年龄(42.7±10.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数字化根尖片辅助行RCT,观察组采用数字化根尖片联合CBCT扫描辅助行RCT。对照组患者共54颗患牙,其中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分别为11颗和12颗,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分别为13颗和18颗;观察组患者共56颗患牙,其中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分别为13颗、10颗,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分别为14颗、19颗。采用 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上颌和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恰填率、根管填充致密度合格率和治愈率。 结果: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的恰填率均低于观察组[65.71%(23/35)对88.10%(37/42)、68.29%(28/41)对87.50%(42/4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60、4.858,均 P<0.05)。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磨牙的恰填率均低于观察组[71.43%(25/35)对85.71%(24/28)、74.00%(37/50)对86.27%(44/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837、2.395,均 P>0.05)。对照组患者根管填充致密度合格率低于观察组[68.52%(37/54)对85.71%(48/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0, P<0.05)。对照组3次复诊后的治愈率低于观察组[76.19%(32/42)对92.86%(39/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59, P<0.05)。 结论:联合使用CBCT与数字化根尖片作为RCT疗效的评估手段,对RCT根管填充长度及严密程度的评价更为准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比较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影像学上严格评价现有的相关文献,比较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检索从影像学上比较正畸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的文献,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分析纳入研究的特征,评价研究的质量,定量分析和比较正畸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程度。结果:6篇研究被纳入,研究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异质性( P=0.1, I2=46%),按照正畸前的牙根状况作亚组分析,发现正畸前的牙根异常是明显的异质性因素,排除1篇低质量且有明显异质性的研究,其余5篇被纳入最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正畸后的牙根吸收量在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之间无显著差别[MD=0.04(-0.06,0.13), Z=0.80, P=0.42]。按照牙齿类型和测量方法的亚组分析显示各亚组间都无显著差异(分别为 P=0.63和 P=0.62)。 结论:当评价和比较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牙根吸收程度时,要考虑正畸前的牙根状况。正畸前的牙根异常,如牙创伤史和牙根吸收史,是影响评价正畸后牙根吸收程度的明显干扰因素。对现有研究的分析显示,在正畸治疗前牙根正常的前提下,正畸后根管治疗牙和活髓牙的牙根吸收程度无明显差别。在临床上根尖片和CBCT都适用于评价牙根外部根尖吸收。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有限,并且仍存在方法学差异,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来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前突强支抗内收后上切牙牙根外吸收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定量对比分析成人及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强支抗内收后上切牙牙根外吸收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及青少年患者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上切牙切缘内收量、内收角度、压低量及牙根吸收量与吸收率。结果:前牙内收后,中切牙根吸收量成人(1.47±0.72) mm,较青少年(1.16±0.4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侧切牙根吸收量成人(1.68±0.78) mm,虽然较青少年(1.49±0.74)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93)。同组患者不同牙位相比,成人侧切牙根吸收量(1.68±0.78) mm较中切牙(1.47±0.72) mm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青少年侧切牙牙根吸收量(1.49±0.74) mm同样高于中切牙(1.16±0.45) mm,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相关分析表明,牙根吸收量与年龄及牙位的相关性分别为0.168( P=0.010)和0.195( P=0.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牙根吸收率与年龄及牙位的相关性分别为0.217( P=0.001)和0.238( P<0.001),差异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根吸收部位进行分析发现中、重度根吸收多发生于根尖1/3的腭侧及远中。 结论:上颌前突拔牙强支抗内收后,成人牙根外吸收发生的风险及量高于青少年,侧切牙高于中切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