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矢状位T2WI瘤内瘤周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ⅠB期和ⅡA期宫颈癌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矢状位T2加权图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的瘤内结合不同瘤周区域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的列线图,评估其术前预测宫颈癌ⅠB期和ⅡA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两家医院术前接受MRI检查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ⅠB和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和MRI图像,分为训练组和外部验证组,对矢状位T2WI图像瘤内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和1~6 mm的瘤周环(ROI-1、ROI-2、ROI-3、ROI-4、ROI-5和ROI-6)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Pearson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进行特征选择.以最佳者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构建0~6 mm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并筛选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基于以上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评分与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由瘤内结合瘤周3 mm区域得到6个有效特征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效能最佳,在训练组和外部验证组,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72和0.857.由肿瘤最大径、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临床模型预测效能次之,在训练组和外部验证组AUC分别为0.940和0.847.基于肿瘤最大径、RBC、瘤内结合瘤周3 mm的6个有效特征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效能更稳定,在训练组和外部验证组AUC分别为0.952和0.939,经校准曲线和DCA分析,列线图的校准度较高,临床净收益较大.结论基于T2WI瘤内和瘤周3 mm组学特征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可以较好地术前预测ⅠB期和ⅡA期宫颈癌,对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初步疗效分析(附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等对症治疗后治愈,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分期:T 2aN 0M 0期6例,T 2bN 0M 0期1例,T 3aN 3M 0期1例,T isN 0M 0期1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总数12~46枚,平均23.7枚。随访9~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短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开腹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开腹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NPSRH)治疗局部晚期(Ⅰb2和Ⅱa2期)子宫颈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开腹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局部晚期患者共389例,其中接受NPSRH 69例(NPSRH组),接受常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CRH)320例(CRH组)。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病理指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82个月(2~12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膀胱功能及预后,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1)手术相关指标:NPSRH组与CRH组比较,手术时间显著延长[分别为(262±51)、(245±52) min; t=2.621, P=0.009],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分别为(366±302)、(457±301) ml; t=2.305, P=0.022];而两组患者的输血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术后膀胱功能:NPSRH组与CRH组比较,术后导尿时间显著缩短[分别为(11±9)、(16±7) d; t=3.906, P<0.01],远期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6.1%、16.0%; χ2 =4.418, P=0.036)。(3)预后及其影响因素:389例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FS)率为89.6%,5年总生存(OS)率为89.9%;是否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DFS率(分别为90.9%和89.4%, P=0.714)和5年OS率(分别为90.0%和89.9%, P=0.910)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DFS率显著相关( P<0.05);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LVSI、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OS率显著相关(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率( HR=1.31,95% CI为1.01~1.68, P=0.040)和5年OS率( HR=1.30,95% CI为1.01~1.67, P=0.046)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开腹NPSRH治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具有可行性,能改善患者近期及远期膀胱功能,且NPSRH并非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阴道切开路径对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的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预后及复发转移部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比较不同阴道切开路径患者的预后及复发转移部位的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根治性手术的965例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0岁,所有患者均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2个月(48~74个月)。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子宫颈癌患者预后[包括无复发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阴道切开路径分为两种:关闭气腹后经阴道钳夹子宫颈并下拉后切开阴道穹隆(经阴道组,475例),在腹腔镜气腹条件下经腹切开阴道穹隆(经腹腔镜组,490例);进一步对不同阴道切开路径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及复发转移部位进行比较。结果:(1)965例子宫颈癌患者中,随访期内复发137例(14.2%,137/965),死亡98例(10.2%,98/965);患者的5年DFS和OS分别为85.8%和89.9%。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最大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肌层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宫体浸润均是显著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和OS的因素( P均<0.05),阴道切缘状态是显著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OS的因素( 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 HR=1.882,95% CI为1.305~2.716)、淋巴结转移状态( HR=2.178,95% CI为1.483~3.200)、宫体浸润状态( HR=3.650,95% CI为1.906~6.988)均是显著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因素( P均<0.001);临床分期( HR=2.500,95% CI为1.580~3.956)、淋巴结转移状态( HR=2.053,95% CI为1.309~3.218)、宫体浸润状态( HR=3.984,95% CI为1.917~8.280)、阴道切缘状态( HR=3.235,95% CI为1.021~10.244)均是显著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5年OS的独立因素( P均<0.05)。(2)不同阴道切开路径不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DFS和OS,经阴道组和经腹腔镜组患者的5年DFS分别为85.9%和85.6%,5年OS分别为90.8%和89.3%,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794、 P=0.966)。子宫颈癌患者的复发转移部位包括腹腔复发、盆腔复发、残端复发、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经阴道组患者的腹腔复发率显著低于经腹腔镜组[分别为0.6%(3/468)、2.3%(11/485); P=0.037];而两组患者的盆腔复发率、残端复发率、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率、总复发转移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进一步对不同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宫体浸润的子宫颈癌患者进行亚组(即分别分为经阴道组和经腹腔镜组)分析,结果显示,仅在无淋巴结转移(分别为0.5%、2.3%; P=0.030)、无宫体浸润(分别为0.7%、2.3%; P=0.037)患者中,两组患者的腹腔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结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阴道切缘阳性和宫体浸润是显著影响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无淋巴结转移、无宫体浸润的患者,经阴道切开路径虽可以降低术后的腹腔复发率,但不足以改善术后的5年DFS和OS,这可能与腹腔复发患者比例低以及由于阴道未封闭导致肿瘤的阴道和盆腔暴露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机器人直肠肿瘤手术162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NOSES)的机器人直肠肿瘤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术前经肠镜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或虽为良性肿物但无法局部切除或经肛切除者;(3)预期能达到R 0切除;(4)术前评估肿瘤长径≤5 cm,或虽肿瘤长径>5 cm但与肠管长轴平行,预计标本能够从肛门拖出。排除合并肠梗阻、穿孔、出血或远处转移者以及存在腹腔镜手术禁忌证或既往有腹部大手术或粘连病史者。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胃肠外科行NOSES机器人直肠肿瘤手术的162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57±13)岁,体质指数为(23.5±3.2)kg/m 2,肿瘤下缘距离肛缘距离为(8.2±2.9)cm。采用5孔法放置机器人Trocar,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左结肠动脉常规予以保留。经肛门置入腔镜无菌套,套内将切除标本经肛门拖出。观察手术安全性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和肿瘤根治性指标(淋巴结检出数、转移阳性淋巴结数以及阳性切缘情况等)。 结果:162例患者均完成机器人NOSES,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为(188.7±79.8)min,术中出血量为(47.1±33.2)ml。肿瘤长径为(3.4±1.5)cm,最大为12 cm。按照手术方式统计,154例患者行TME术,1例患者为TME并肝转移瘤切除,1例TME并横结肠部分切除,2例TME并卵巢切除,2例TME并子宫切除,1例因左肾血管平滑肌瘤行TME并左肾部分切除,1例因术中左侧输尿管损伤行TME并左侧输尿管修补。所有患者均经直肠取出标本。行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率为6.8%(11/162)。淋巴结检出(14.9±5.1)枚。术后病理检查显示,156例为腺癌,其中Tis期1.3%(2/156)、T 1期9.0%(14/156)、T 2期26.3%(41/156)、T 3期35.9%(56/156)、T 4期27.6%(43/156)。34.6%(54/156)的腺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1例同时性肝转移。所有病例环周切缘(包括上下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患者的进食时间为(4.2±4.1)d,术后住院天数为(11.4±7.7)d。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0/162),吻合口漏发生率4.9%(8/162)。4例(2.5%)因吻合口漏后行回肠造口。术后90 d内,无肛门功能异常及死亡病例。 结论:机器人NOSES治疗直肠肿瘤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培训的手术者学习曲线对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根治术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经微创手术培训的手术者学习曲线对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根治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72例连续手术病例,按主刀医师的学习曲线和先后顺序分为两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比较两阶段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手术并发症。结果:第二阶段组患者的既往腹部手术史比例更高(55.6% vs 31.1%, P=0.041),临床分期为局部晚期的患者比例也较高(29.6% vs 6.7%, P=0.022)。两阶段组患者的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72例腹腔镜根治手术共发生严重手术损伤4例(第一阶段组3例,第二阶段组1例),术后并发症36例(第一阶段组20例,第二阶段组16例),两阶段组严重手术损伤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0.2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1岁是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根治术手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HR=3.404,95% CI:1.132~10.234, P=0.029)。 结论:经培训的手术者行宫颈癌腹腔镜根治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学习曲线对并发症的影响较小,但不能排除其对严重手术损伤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囊癌卵巢子宫转移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6岁,2023年1月29日因“下腹部不适”于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治疗。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可,子宫右侧可扪及一个囊性包块,大小约为13 cm×12 cm×12 cm,无压痛,边界清,活动度差。辅助检查:糖类抗原199为489.36 U/mL,糖类抗原125为158.75 U/mL,其他肿瘤标志物正常。胸部+上腹部+下腹部+盆腔横断面CT增强扫描:(1)胆囊颈部及胆囊管占位,性质待定,考虑肿瘤可能;胆囊结石伴胆囊炎。(2)盆腔巨大囊实性占位。(3)宫颈占位性改变,考虑宫颈肿瘤(图1A)。2023年2月5日宫颈活检结果:宫颈管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尚不能排除卵巢和子宫肿瘤为胆囊肿瘤转移的可能性。遵循患者及患者家属强烈的手术意愿,于2023年2月24日实施胆囊癌根治+盆腔肿物切除+子宫切除+肠部分切除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持续性输尿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出现持续性输尿管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需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术后持续性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最终共有1 06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94例患者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出现持续性的输尿管狭窄,总体发生率为18.2%,其中子宫颈癌的发生率为18.7%(151/807),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16.5%(43/261),两种类型肿瘤术后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术后辅助化疗、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放疗、术后输尿管瘘、术后淋巴囊肿、术前白蛋白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出现持续性输尿管狭窄有关(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辅助放疗、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输尿管瘘、术后淋巴囊肿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均 P<0.05)。术后有、无持续性输尿管狭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持续性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术后输尿管瘘、术后辅助放疗、术后辅助化疗、术后淋巴囊肿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持续性的输尿管狭窄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子宫颈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中膀胱子宫颈韧带切除范围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宫颈癌是全球第4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子宫颈癌是妇女发病率第2、死亡率第3的恶性肿瘤。子宫广泛性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清扫术是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标准手术术式,术后尿动力学障碍是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膀胱子宫颈韧带的处理是子宫颈癌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不少学者对传统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术式进行改良,并对膀胱子宫颈韧带的解剖组成进行探究,以求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及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Querleu和Morrow于2008年提出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分型方法(即Q-M分型)已广泛被妇科肿瘤医师接受,且2017年修订的新Q-M分型对子宫广泛性切除术中宫旁组织的切除范围作了更详细的描述,但是对于膀胱子宫颈韧带切除范围仍存在较多争议。因此。本文就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术式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进展、膀胱子宫颈韧带的解剖及子宫广泛性切除术中膀胱子宫颈韧带的切除范围进行综述,以进一步完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减少子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针对早期患者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会对盆腔自主神经造成损伤,导致术后排尿、排便及性功能障碍。为了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国际Q-M分型推荐将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C1型手术)作为主要术式开展。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邀请多名中国妇科肿瘤领域专家,基于当前相关研究现状,对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解剖基础、手术指征、技术要点、术后评估等诸多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终达成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国专家共识,以指导C1型手术在中国的规范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