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鲁藏布大峡谷鸟兽多样性及其海拔和季节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海拔高差大,开发程度较低,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整,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物种和记录发现.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我们在西藏墨脱县、波密县和米林县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内布设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选择了7个不同海拔样区,累计设置116个红外相机位点(海拔范围646-4,360 m),监测24,741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视频12,010段.近一年的调查共记录到物种136种,其中可确定物种的兽类37种,分属4目14科,此外还记录到难以定种的鼠兔、鼠类和蝙蝠;鸟类99种,分属9目28科;记录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1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本次拍摄到10个之前红外相机监测未拍摄到的兽类和雉类物种,包括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chrysogaster)、棕熊(Ursus arcto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otis)、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和灰腹角雉(Tragopan blythii).通过比较不同海拔段和季节物种相对多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anka指数,本研究发现本区域物种多样性丰富,各个海拔段食肉动物、有蹄类动物分布存在差异.与雨季(4-9月)相比,豺(Cuon alpin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野猪(Susscrofa)等物种旱季(10月至翌年3月)相对多度更高.本研究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补充了更全面的基础数据,建议成立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公园以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护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熊胆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熊胆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或棕熊Ursus arctos经胆囊手术引流胆汁而得的干燥品,是我国珍稀动物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等功效.研究发现熊胆还具有抗炎、抗凋亡和抗氧化应激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关药理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与肠道菌群及肠道代谢物有着密切相关,熊胆中胆汁酸类成分与肠道菌群和肠道代谢物之间存在双向调节,这也可能是熊胆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潜在治疗途径.该文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综述了熊胆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熊胆对肠道菌群和肠道代谢物的影响,以期为熊胆后续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DNA条形码技术在动物类药材熊胆粉及其混伪品鉴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名贵中药材熊胆粉及混伪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研究,并建立其标准实验流程,以保障熊胆粉的安全有效利用.对收集到的12份熊胆粉样品进行DNA提取、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并双向测序、运用CodonCode Aligner V 7.0.1进行序列剪切去除引物区得到COI序列,同时与GenBank中得到棕熊及混伪品COI序列,运用MEGA 7.0对研究的5个物种50条序列比对分析,计算变异位点及种内和种间K2P(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NJ)树.黑熊、棕熊的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远小于其混伪品间最小K2P遗传距离;NJ树结果显示黑熊、棕熊各聚为一支,均可以与混伪品明显区分开.DNA条形码技术为一种安全便捷可靠的物种鉴定技术,建立动物类药材COI序列标准话流程,在中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舍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人兽冲突现状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了解国家公园内牧民对肇事野生动物的态度,为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规律、针对肇事动物制定防控措施以及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促进牧民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2014-2016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牧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和牧民对于野生动物的态度认知.调查分析发现:11月一次年3月是祁连县野生动物肇事高峰期,狼和雪豹是捕食家畜的主要动物;狼被牧民认为是肇事最严重的动物,而实际数据表明雪豹的肇事频次却要高于狼,这与两种动物生活习性以及保护等级有关,加之牧民对雪豹肇事的容忍度更高;天峻县相比祁连县,除了狼以外其棕熊肇事频次较高,牧民认为应当大力控制狼和棕熊的种群数量,因为棕熊除了捕食家畜,更会伤害牧民和破坏房屋,威胁到牧民的生活,雪豹则需要进一步保护;牧民一般会选择使用牧羊犬和强化圈舍来防止野生动物捕食家畜;羊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牧民主要经济收入,牧民对狼吃食羊无法容忍,棕熊入户直接掠食伤人现象目前频次不高,但需提前防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荧光PCR技术的熊胆粉真伪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一种可快速准确鉴别熊胆粉产品生物来源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TaqMan实时荧光PCR法,以黑熊和棕熊的CO Ⅰ基因作为检测对象,设计相应的特异性检测引物和探针,并对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结果: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准确应用于市售熊胆粉产品的检测,最低检测限为0.1%(质量分数).结论:所建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可作为现有熊胆粉产品真伪鉴别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粪便DNA及宏条形码技术的食肉动物快速调查及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型食肉动物对于稳定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猎杀、人类活动干扰以及病原体的传播,大型食肉动物生存正面临严重威胁,多种食肉动物地理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大幅度缩减.如何有效保护大型食肉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川西高原地处我国西南山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交界地带,属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世界大型食肉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加剧对当地动植物资源的破坏,进而威胁野生食肉动物的生存.获得准确的物种多样性信息及食肉动物食性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及食物网关系,对研究物种共存机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和石渠县野外采集的食肉动物粪便样品中提取DNA,利用DNA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快速获得该地区食肉动物物种构成信息.38份粪便样品经鉴定来自于7种食肉动物,分别为5种大型食肉动物(狼Canis lupus、棕熊Ursus arctos、豹Panthera pardus、雪豹P.unica、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和2种中小型食肉动物(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赤狐Vulpes vulpes).进一步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宏条形码技术对7种食肉动物粪便中的食物DNA进行精准食性分析,得到包含19种哺乳类、8种鸟类和1种鱼类共计28个不同的食物分子可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MOTU).结果 显示,狼、狗、棕熊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为偶蹄目动物,其中取食频率最高的物种为家牦牛(Bos grunniens);而豹猫和赤狐食物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目和兔形目占重要比例,其中高原松田鼠(Neodon irene)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被取食频率最高.豹和雪豹的食物分别为偶蹄目的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和岩羊(Pseudois nayaur).本研究显示了粪便DNA及宏条形码技术在食肉动物多样性快速调查及高通量精确食性分析中的应用前景,并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技术路线的有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江源区人兽冲突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整理了2015-2016年三江源区曲麻莱县、治多县和囊谦县的人兽冲突记录,并对主要肇事物种和人兽冲突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以及受损类型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显示:(1)主要肇事野生动物依次为狼(978起,64.13%)、棕熊(117起,7.67%)、雪豹(5起,0.33%)和野牦牛(3起,0.20%),其余422起冲突(27.67%)未记录肇事野生动物;(2)人兽冲突时间分布不稳定,其高发期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总体来看,每年的1月、2月和12月棕熊和狼引起冲突较少,高峰期通常为6-9月;(3)从地区分布看,人兽冲突热点区域是曲麻莱县和治多县,特别是曲麻莱县秋智乡和麻多乡,治多县治渠乡、多彩乡、立新乡和扎河乡,曲麻莱县和治多县交接区域是人兽冲突高发区,囊谦县人兽冲突整体相对较轻;(4)从受损类型看,对牛的攻击和伤害是最主要的受损类型(749次,79.94%),明显多于对羊(56次,5.98%)和马(24次,2.56%)造成伤害的冲突,以及对房屋和家具等其它财产造成破坏的冲突(108起,11.53%).本研究结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缓解人兽冲突的措施等提供了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人熊冲突现状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型哺乳动物肇事导致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报复性猎杀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人熊冲突问题严重,棕熊肇事不断突破了当地牧民的容忍度,严重影响其保护的积极性,了解人熊冲突现状和牧民态度认知对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防熊措施至关重要.通过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上报的296起棕熊肇事案件,同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法对71户牧民进行访谈,以期了解该地区人熊冲突现状和牧民对棕熊的态度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棕熊主要肇事类型为入侵房屋,同时也捕食少量牲畜,以绵羊和山羊为主;(2)每年6-8月为人熊冲突高发期,8-10月为案件上报高峰期;(3)年纪较小和经历过棕熊肇事的受访者对棕熊的态度更为消极;(4)多数受访者认为过去10年里棕熊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新枪支政策的执行;(5)大部分受访者在防熊措施选择偏好上较为保守,认为修筑水泥墙和找人看守是保护财产最有效的两种途径.建议地方政府完善当前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人熊冲突管理过程;提升电围栏防控技术,选择合适地点建立棕熊补饲站;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允许牧民在一定范围内合法使用防熊喷雾;未来应加强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棕熊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熊冲突缓解措施研究进展——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与熊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熊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熊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熊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熊、亚洲黑熊、美洲黑熊、北极熊、马来熊、懒熊和眼镜熊.肇事类型主要包括伤人、捕食牲畜、入侵房屋、损害庄稼、袭击蜂箱以及翻食垃圾.引发人熊冲突的原因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熊科动物种群数量上升、熊科动物生境质量下降、熊科动物自然食源周期性短缺、人类食物来源易获得性以及公众对肇事熊的容忍度下降有关.国际上已有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包括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以及政策导向性措施,然而,多数措施的制定仅停留在措施本身的技术层面上,缺乏对地方实际情况和冲突驱动因素的分析.西藏棕熊属于棕熊的一种稀有亚种,生活在靠近人类的中亚高海拔地区.在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类与西藏棕熊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协助制订有效的保育目标、解决区内人熊冲突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建议:(1)缓解措施的制定需因地而异,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如地理环境、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2)冲突类型多样,防熊措施需持续更新与完善;(3)加强人类社会发展与熊科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熊科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4)加强棕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从棕熊生境质量、种群动态、自然食源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去深入挖掘人熊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而从根本上制定缓解措施,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熊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