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木部香木类植物图像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草纲目》作为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书中所附植物图像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李时珍对药材基原植物的考证结果,真实反映了明代对药物与植物的认识与利用情况。以书中木部香木类植物图像为例,通过考证图像所绘植物基原,以揭示明代对植物知识与药物性质的认识水平。木部香木类所载的25幅图像中,20幅图像准确描述了植物的叶花及果实等,杉图对植物三尖杉形态细节的表述等均证明了明代对植物形态与药物性质认识处于较高水平。但乌药、阿魏等共5图的错误也说明明代对植物形态的认识仍有局限之处。通过图像考证结果与文字所载药性对比可知,明代对药性的了解程度已然鞭辟着里,对部分植物的药性认识甚至高于对其形态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MRI测量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预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直径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的腘绳肌(半腱肌+股薄肌)肌腱横截面积预测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中移植物直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4股腘绳肌肌腱单束ACLR患者的术前膝关节MRI图像,共265例。根据术中移植物直径将患者分为移植物直径≥8 mm组(129例)和移植物直径<8 mm组(136例)。在术前MRI横断面图像股骨内外髁最大层面测量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的横截面积,将两者相加获得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移植物≥8 mm组与移植物<8 mm组间各肌腱横截面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肌腱横截面积与术中移植物直径的相关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肌腱横截面积中对术中移植物直径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其预测术中移植物直径≥8 mm的效能。 结果:术中测量移植物直径为7.5(7.5,8.0)mm。移植物直径≥8 mm组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为(21.4±4.6)mm 2,移植物直径<8 mm组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为(15.6±3.7)mm 2。移植物直径≥8 mm组和移植物直径<8 mm组间半腱肌、股薄肌、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26、-10.29、-11.47, P<0.001)。术中移植物直径与半腱肌、股薄肌、腘绳肌横截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 P<0.001)、0.58( P<0.001)、0.62(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是预测术中移植物直径的影响因素(OR=1.45,95%CI 1.32~1.59, P<0.001)。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预测术中移植物直径≥8 mm的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 0.792~0.885),临界值为20.0 mm 2,灵敏度为0.581,特异度为0.941。 结论:术前MRI测量腘绳肌肌腱横截面积可用于预测自体腘绳肌移植物直径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诊断主动脉移植物术后感染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 18F-脱氧葡糖(FDG)PET/CT双时相显像(DTPI)在探测主动脉移植物感染(AGI)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临床初诊为可疑AGI并行PET/CT DTPI患者42例,男35例,女7例,年龄(54±15)岁(22~79岁)。PET/CT图像质量分5级。对AGI诊断效能的评估采用半定量分析,记录病灶早期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延迟显像SUVmax和DTPI保留指数(RI,早期和延迟显像SUVmax变化的百分比)。以主动脉移植物感染管理协作组织(MAGIC)的AGI确诊依据为参考标准判断DTPI对AGI的诊断效能。结果:27例(64%,27/42)患者确诊为AGI。AGI组RI值高于非AGI组[(26.7 ±18.9)%对(6.4 ±18.8)%, P<0.01]。以SUVmax≥6为最佳阈值,常规早期PET/CT显像对AG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9%、73.3%和83.3%。而DTPI延迟显像提高了对AGI诊断的敏感度(96.3%)和准确性(88.1%)。以DTPI RI ≥15%为最佳阈值提高了对AGI诊断的特异性(93.3%)和准确性(90.5%)。此外,AGI组56%(15/27)的患者均通过DTPI延迟显像提高了图像质量分级,从而可以更精确评价移植物感染灶的范围和程度。 结论:18F-FDG PET/CT DTPI较常规单次早期PET/CT显像改善PET图像质量,提高对AGI的诊断效能,更加精准评估AGI病灶的范围和程度,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用冰冻切片机快速制作木质茎的显微切片技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植物的木质茎因次生维管组织含量多、细胞壁木质化程度高、质地较硬,所以徒手切片和石蜡切片均难以获得满意的切片效果.冰冻切片机可对一定硬度的组织进行切片,是植物木质茎制片的有效工具之一.[方法]利用冰冻切片机对一些质地均匀、含水量较高的幼小木质茎直接切片;对木质坚硬、含水量较少的茎,经过FAA固定液固定、OCT包埋后(-30)~(-25)℃冰冻切片,再用0.1%甲苯胺蓝染色,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染色效果.[结果]来源于乔木或灌木,直径不超过6 cm的木质茎,利用冰冻切片均可快速获得结构完整、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的显微结构图像.[结论]冰冻切片机可用于幼小木质茎的显微切片制作,结合甲苯胺蓝染色,具有简便、高效、易操作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通过虫体花粉识别构建植物-传粉者网络:人工模型与AI模型高度一致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传粉是生态系统中一项关键服务,准确识别和分析传粉者携带的花粉对于理解植物-传粉者交互作用以及传粉服务至关重要.传统的花粉.识别方法依赖于显微镜下的人工直接观察,这种方法耗时且需要专业知识,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效率,在评估传粉效率和稀有植物-传粉者连接方面存在局限性.针对此问题,我们使用公共平台训练了基于河南洛阳市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14种同时开花植物的花粉识别人工智能(AI)模型,通过比较人工显微镜观察和AI模型识别142只传粉者身体携带的花粉构成,首次探讨了两种方法构建的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AI模型在构建时能够达到96%的整体准确率.人工识别与AI模型在识别的连接数量、花粉数量以及图片一致率方面存在差异.AI模型在识别连接和花粉数量上略高于人工方法,并且在第三方的一致性检验中,超过半数的情况倾向于AI模型的结果.尽管存在一些独有连接的差异,人工识别与AI模型构建的定量网络在结构特征上展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本研究揭示了AI图像识别技术对提高花粉分析效率和准确性的作用,以及应用于植物-传粉者互作研究的潜力,这将有助于传粉网络研究的大规模开展,为传粉生态学研究提供新的工具和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我国北方常见天然草地植物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4/7/6
草地植物的分类识别是开展草地资源调查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基础,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植物分类识别提供了技术条件,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草地植物识别的数据集和模型.本研究建立了我国北方831种常见天然草地植物的图像数据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视觉Transformers(vision transformers,ViT)这两个最先进的图像分类架构进行模型训练,以获取草地植物识别模型,并从模型识别精度、识别速度和大小等方面评估了Eva-02、ResNet-RS、MobileNetV3和MobileViTv2 4个模型的性能.从模型识别精度方面来看,Eva-02、MobileViTv2、ResNet_RS和MobileNetV3在测试集的Top1准确率分别为96.78%、94.29%、95.57%和91.53%,Top5准确率分别为99.17%、98.93%、98.79%和97.56%.从模型大小和识别速度来看,MobileNetV3的参数量最小,识别速度最快,其次为MobileViTv2,可用于移动端部署,而Eva-02参数量最大,检测速度最慢.与Pl@ntNet、花伴侣、百度识图植物识别效果的比较表明,本研究训练得到的4个植物识别模型可以识别的天然草地植物物种数量最多,识别准确率最高,均优于这3个识别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北方城市绿地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削减作用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尽管城市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但由于实践中缺乏统一的绿地分类系统,很难从优化绿地植被结构的角度出发调节城市空气质量.因此,为了探究北方城市不同绿地削减大气颗粒物浓度效果的差异,构建了一套融入植被结构因子和物种组成的绿地分类系统,基于该分类系统,在北京、西安、宝鸡选取了 5类共同常见的植被结构绿地类型,通过卫星图像判读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不同本底环境、植被结构、植物多样性、气象因子和时间因子对大气颗粒物浓度(PM2.5与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率对大气颗粒物浓度造成显著影响,绿地率越高的本底环境内颗粒物浓度越低,即多绿本底<灰绿参半本底<灰色本底;(2)植被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水平显著影响绿地的滞尘能力,北方城市中半开敞绿地的滞尘能力最好,其次为半闭合绿地与闭合绿地,开敞绿地滞尘能力最弱,植物多样性的增加将导致绿地内颗粒物浓度增加;(3)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受气象因素的显著影响,随温度和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随湿度的增大而增大;(4)北方城市绿地大气颗粒物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一年内大气颗粒物浓度在夏季最低,冬季最高;一天之内颗粒物浓度在8:00-10:00最低.上述研究结果以期为今后不同本底环境下以削减大气颗粒物浓度为导向的北方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YOLO V5的海榄雌瘤斑螟智能识别与预警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海榄雌瘤斑螟Ptyomaxia syntaractis,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最重要害虫,严重影响白骨壤生长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为高效监测海榄雌瘤斑螟的种群发生动态,实时获得预警信息,本研究通过引入目标检测算法YOLO V5进行深度学习,对监测设备上的海榄雌瘤斑螟进行识别与计数,实时发布种群数量.采用黑光灯诱捕装置获取海榄雌瘤斑螟成虫图像,构建两种不同图像大小的数据集,采用旋转、增噪等方式增强图像数据集;对比了不同训练模型对采集图像的检测性能和不同图像大小对数据集识别结果的影响,用精确率、召回率、F1值、平均精度评估各模型的差异.测试结果表明,模型YOLO V5s对海榄雌瘤斑螟识别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96.13%、92.06%和0.93,并且能够很好的识别原始尺寸的图像.基于YOLO V5网络模型设计的海榄雌瘤斑螟识别计数模型识别准确率高,可满足海榄雌瘤斑螟种群监测与预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东北地区是中国野生茶藨子属(Ribes L.)重要的分布区之一,很多资料对该区茶藨子属的记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急需对该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中国植物志》《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维管束植物考》等志书,相关论文和植物名录,以及植物智、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等网站,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共有6个亚属22种(含8个变种).黑龙江省野生茶藨子属种类最多,有12种2变种,吉林省有8种4变种,辽宁省有5种4变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有7种2变种.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区和辽东半岛沿岸及岛屿;东北地区该属种类和亚属的数量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小兴安岭地区的野生茶藨子属无论在种数上还是在亚属的数量上都是最多的,是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东北北部地区的茶藨子属以两性花类群为主,而东北南部地区多为单性花类群.该属从低海拔(≤200 m)到高海拔(1 800~2 100 m)均有分布,且多数种类集中分布于海拔300~800 m.该属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国内区域特有种多达15种(含6变种),占比68%.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且发展潜力巨大,但其生存环境面临威胁,应当密切关注其种群数量及分布区域的动态变化,以便采取措施及时予以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基于质谱成像技术发展而来的空间分辨代谢组学,能够直接对动植物组织或细胞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原位定性、定量,以及借力图像整体或局部特征对代谢物进行结构、含量、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布定位分析,识别潜在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可视化性以及无需标记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临床疾病诊断与研究中.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空间分辨代谢组学的技术发展,阐述其在肿瘤、神经精神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