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锶同位素溯源植物遗存产区的研究进展及对清宫道地药材溯源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锶同位素(87 Sr/86 Sr)溯源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动物遗存与现代食品产地溯源研究,但由于样品的污染与清洗问题,仅有较少的植物遗存溯源工作中应用此技术.故宫博物院保存有 1 000 余件清宫药材文物,是研究道地药材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清宫药材得益于良好的保存环境,能够避免外源锶污染的问题,因此能够在其溯源研究中引入锶同位素技术.在此基础上,该文将论述锶同位素溯源技术的原理,并总结了目前锶同位素溯源植物遗存的研究进展.此外,该文讨论了锶同位素应用于清宫药材溯源研究时遇到的锶同位素比值地图的绘制、溯源结果区域范围大、样品的污染与清洗 3 个关键性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清代文献史料是了解清代道地药材的分布与应用的重要依据,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锶同位素溯源清宫药材产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文献史料与药材文物二重证据共同溯源清宫药材的来源产区,将为清代道地药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细石叶功能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细石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在古人类狩猎和动植物加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细石叶的功能开展研究是探索旧石器时代遗址功能、古人类生计模式和古人群迁徙扩散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细石叶功能研究的相关文献,从石器功能的研究方法入手,归纳总结典型案例,并概括这些研究对分析细石叶技术的起源和传播、遗址功能、古人类适应环境的行为及生计模式的改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目前,细石叶功能研究在实验考古、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等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提取到细石叶用于狩猎、加工肉类、采集和收割植物、钻孔、刻槽等活动的考古学证据.目前的相关研究存在标本抽样方法和分析手段有待细化、实验和研究案例较少以及研究方法有局限性等问题.未来对细石叶功能的研究仍需以考古学问题为导向,在模拟实验、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的定量化方面做出努力,在更多遗址和地区开展细石叶的功能研究,并结合遗址出土的其他材料和古环境背景做出有关人类行为的考古学阐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浙江诸暨楼家桥遗址文化间歇层成因的孢粉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随着距今8 000-7 000年跨湖桥文化和万年之久的上山文化的相继发现,浙江钱塘江流域新石器考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环境考古工作也随之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通过该区域诸暨楼家桥遗址文化层的AMS14C年代测定和孢粉详细分析,重建了遗址区距今约6 500年以来的植被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对文化层中间的间歇层成因进行了重点剖析.结果表明在楼家桥河姆渡文化早期阶段,研究区孢粉组合以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栎属(Quercus)为主,指示了遗址点附近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渔猎和采集的定居生活,同时水稻农业已具一定规模.此时受人类干扰作用较小,地带性植被并未发生改变.随后距今约6 100年文化层中断,形成了自然沉积的间歇层,其孢粉组合面貌显得十分“异常”,主要表现为松属(Pinus)骤增;少量的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和铁杉属(Tsuga)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植物首次出现;与海相相关的刺甲藻属(Spiniferites)、舌形藻属(Lingulodinium)首次集中出现;同时,淡水盘星藻属(Pediastrum)持续产出.结合钱塘江区域全新世环境演变特点,推断当时杭州湾已经形成,其强烈的海潮上涌顶托造成河水阻塞,受海水及河水淹没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文化层突然中断,不利的环境迫使古人类放弃遗址居住点.此后,随着水灾等环境改善,河姆渡文化晚期先民重返楼家桥.此时,孢粉组合发生了显著改变,以栎属为优势的次生阔叶林形成,说明随着人类稻作农业活动强度的增大,森林植被受到了较强的干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人类生业模式演变的生物考古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资源的获取方式.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心,关中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探索,将为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文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等热点问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关中地区史前不同文化、不同遗址人与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以及动植物遗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气候的演变等因素影响,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业模式呈现时空差异.老官台文化先民的生业模式中旱作农业与狩猎采集并重.仰韶文化早期,旱作农业成为先民生业模式的主体,但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另外,家畜饲养的发展速度要滞后于农作物.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水稻与小麦先后传入,形成以粟、黍旱作农业为主,兼营水稻、大豆等的多元化农业结构;水稻对仰韶文化中期先民的食谱产生影响,而同时期家畜饲养主要依赖于粟黍类农作物.龙山文化,黍、粟农业比重下降,水稻含量相对增加,并对先民与家畜的食谱产生影响;肉食获取方式以饲养活动为主,渔猎活动为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古代儿童断奶模式与喂养方式初探——以安徽薄阳城遗址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了解古代儿童的断奶模式和喂养方式,可望为揭示古代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以及其死亡原因提供有价值的重要信息.近些年来,通过对古代儿童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古代儿童的断奶模式和喂养方式,成为国际生物考古界的研究前沿,但在我国尚无任何相关报道.为此,本文以安徽滁州薄阳城遗址人骨(包含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和成年人)样品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同一个体肋骨和肢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比较,重点探讨了我国西周时期儿童的断奶模式及喂养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2岁已有辅食的摄入,大多数儿童在3-4岁已经完成断奶;断奶后的儿童,其食物中包含更多的植物作为辅食.本研究,印证了我国历史文献中有关儿童喂养模式的最早记载(唐代孙思邈的医书《千金方》),也为系统探索我国古代儿童的断奶模式和喂养方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稻驯化与长江文明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水稻(即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有超过半数以上人口以稻米为食.关于水稻是何时、何地、在什么环境下开始驯化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得益于分析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在水稻驯化起源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简要综述了有关长江流域的水稻驯化起源的遗传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水稻驯化与稻作文化及长江文明的关系.遗传学研究结果认为水稻(粳稻)最早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珠江流域),考古学证据则表明水稻最先于10,000-8,000 BP在中国长江流域被驯化,水稻驯化和稻作农业的发展催生了长江文明.这些进展促进了我们对水稻驯化、稻作文化和长江文明的认识,对长江流域重要植物资源的保护也有启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虫媒传粉植物荞麦的生物学特性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荞麦是禾本科之外的谷物类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栽培荞麦有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和苦荞(F.tartaricum),这两种一年生草本分别为自交不亲和的二型花柱、自交亲和的同型花柱植物;前者结实依赖昆虫传粉.根据国内外调查研究,前人对蓼科荞麦属(Fagopyrum)记录了30个物种名,已有形态学和遗传多样性的调查表明该属的物种多样性中心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上游的三江并流区域;甜荞和苦荞的起源地和祖先物种也认为在该区域.本文在论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对荞麦属的分类修订、野生种质资源的分布、种间关系的调查、优良品种的选育亟待研究.孢粉学和考古学的证据显示在我国长江流域,人们在4,500年前就开始种植荞麦.荞麦可能曾经是山区人民的主粮,为孕育长江流域文明提供了食物资源.加强对荞麦基础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运用现代基因组学的方法有望澄清栽培荞麦的起源并探究产量不高的原因,挖掘和利用其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性状,为荞麦成为一类优良的粮食作物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栽培茶树的驯化起源与传播
编辑人员丨2023/8/6
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其栽培类型的驯化起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相关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分布有众多栽培茶树的野生近缘种,特别集中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一方面南方各族语言中“茶”发音的相似,暗示了茶知识起源的单一性,最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巴蜀或云南,另一方面遗传分析揭示栽培的茶存在多个起源中心,即使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的几个栽培变种也可能起源于不同的地区;文献记载,茶的栽培中心曾经从西向东再向南迁移,遗传多样性的变化也揭示了这一可能性,但考古发现却提示最早的栽培茶可能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最东部.我们推测在茶知识及栽培品种的传播过程中,各地野生近缘植物的基因渗入栽培类型中,或各地居民直接用当地野生茶培育出新的栽培茶类型,从而导致遗传上的复杂性和语言上的一致性并存.茶树的祖先类型、起源地点、起源时间以及栽培品种的演变历程都还需要更为明确的证据,未来应该以整个茶组植物为对象,将茶文化、群体遗传学、谱系地理、人类学、气候变化、考古等多学科研究进行整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形态学的金钗、金钗石斛名实续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金钗石斛简称金钗,是复杂的石斛类药材中较早被明确记载的名称,可追溯至唐·卢道元之《太上肘后玉经方》,并被其后历代医药学家所推崇.形态学特征是中药命名的规律之一,该文从形态学角度,采用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字学等多学科证据,考证“金钗”“金钗石斛”植物基原.结果表明,“单股为簪,双股为钗”,金质发钗(金钗)具有2根钗股是其显著特征,钗股通常为圆柱形,中上部粗细均匀,钗脚渐尖.金质发钗由钗股和钗头2部分组成,钗股装饰简单,钗头样式较多.根据本草记载,“金钗”“金钗石斛”具有“色黄如金、茎如钗股、无歧、旁枝如钗、股短中实”的形态特点.通过10种石斛属植物形态对比结果表明,本草所述“金钗”“金钗石斛”的植物基原应为曲茎石斛Dendrobium flexicaule,而曲茎石斛独特的人字形生长特性可能是其被称为金钗的主要原因.同时,明代出现“金钗花”可能源于花钗钗头花朵装饰的缘故,即“金钗”“金钗石斛”源于钗股,“金钗花”源于钗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典名方的中药基原考证方法与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探讨了经典名方中中药基原的考证方法.对于经典名方中药物基原的考证首先要获得研究所需文献,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整理文献和选择文献3个关键步骤来完成.其次是对文献进行分析考证,通过文献中原植物的形态描述、药图、实物考古发现、实地调研、药物的产地分布等14种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再运用横向对比法,众向分析法进行综合考证以判断中药的基原.同时,与单纯的本草考证不同,经典名方的中药基原考证一点要注意方剂的时代性和校正医书局整理后所改写的方剂中的药物考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