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脊髓脊柱手术中采用经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技术重建椎管的6例脊髓脊柱疾病病例资料.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脊柱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I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分级及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采用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脊柱稳定性,分别测量手术前后颈、胸、腰椎使用双Y型钛板PLC回植的各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评估术后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 6例患者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2.9)个(1~8个),手术椎管共 24个节段,其中固定节段23个,包括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为15段,两孔微钛板固定节段为8段.除1例术后切口为Ⅰ类乙等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类甲等愈合,无感染、局部异常积液、脑脊液漏,未出现钛板置入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局部微钛板固定良好,无塌陷、移位、断板等情况发生,椎管无后凸、侧凸畸形.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4.1)个月(3~12个月).McCormick分级,术前:Ⅱ级5例,Ⅲ级1例;末次随访: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与术前相比,临床症状好转3例,不变1例,恶化2例.IJOA评分术前(16.33±1.97)分,末次随访升至(17.67±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P=0.01).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术后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均<5分,无1例出现脊柱失稳.与术前比较15个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脊髓脊柱手术采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椎板技术重建椎管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术后无脊柱失稳及椎管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急性早期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急性早期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ICVA)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9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非急性早期症状性ICV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63.4岁(范围:52~72岁)。术前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3分(范围:4~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3分(范围:8~18分)。其中2例患者行同期血管内治疗;7例患者行分期血管内治疗,即一期应用微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并球囊成形,使血流保持在脑血流灌注分级系统分级2b级及以上,随后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及自身纤溶系统溶解病变部位附壁血栓;二期于残余重度狭窄部位行支架植入术。采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记录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2例同期血管内治疗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通,但1例术中出现血栓移位,1例出现拉栓后血管再次闭塞;分期治疗的7例患者中6例血管再通,出院时NIHSS评分平均5.7分(范围:3~14分);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平均1.6分(范围:0~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0.9分(范围:0~2分),优于术前状态。结论:分期血管内治疗是非急性早期症状性ICVA闭塞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椎板回植成形术治疗脊柱椎管内肿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椎板回植成形术对于脊柱椎管内肿瘤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术式。与椎板全切术比较,椎板回植成形术理论上的优势包括骨量丢失少、术后脊柱畸形率低等。然而,早年部分文献报导其相较于椎板全切术的优势并不明显。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和手术理念的不断革新,改良的椎板回植成形术有效率显著增加、并发症显著减少。本文将介绍目前常用的椎板回植成形术治疗脊柱椎管内肿瘤的各类改良术式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后路矫形术(PSF)术中大量失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PSF的1 896例AIS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估计失血量(EBL)/估计血容量(EBV)≥30%]和非大量失血组[EBL/EBV<30%]。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1 896例行PSF的AIS患者中,男298例、女1 598例,年龄(14.5±1.7)岁,其中633例(33%)发生术中大量失血。与PSF术中大量失血相关的因素有:性别、术前体质指数(BMI)、术前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术前Cobb角、手术持续时间、固定融合节段数、置椎弓根螺钉数、术中是否行胸廓成形术、术中是否使用氨甲环酸、术中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长≥4 h( OR=4.311, P<0.001)、融合节段数≥10个( OR=4.044, P<0.001)、术中行胸廓成形术( OR=2.174, P=0.019)、术前BMI≤18.1 kg/m 2( OR=2.094, P<0.001)、术前PLT≤186.5×10 9/L( OR=1.480, P=0.009)、术前INR≥1( OR=1.531, P=0.003)和术前Cobb角≥53°( OR=1.306, P=0.036);而术中使用氨甲环酸( OR=0.770, P=0.047)和右美托咪定( OR=0.653, P=0.008)则是术中大量失血的保护性因素。此外,大量失血组在术后住院时间( P<0.001)、术后切口引流量( P<0.001)、术后异体血输血率(22.7% 比14.3%, P<0.001)、术后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90.3%比80.7%, P<0.001)和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次数( P=0.006)均高于非大量失血组。 结论:手术持续时间较长、融合节段数目较多、BMI较低、术前PLT较低、术前INR较大、术前Cobb角较大及术中行胸廓成形术均是AIS患者行PSF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和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术中大量失血的风险,术中大失血影响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椎体感染病灶清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椎体感染病灶清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3例PVP术后椎体感染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71.4±6.5)岁。术前将患者的CT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出脊柱的三维模型,通过在模型上观察骨水泥的分布以及其与椎板、椎弓根、关节突、脊髓的位置关系,设计椎管内手术的安全区域,术中操作按照术前规划进行。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的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等。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按术前规划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75.9±28.3)min,术中出血量为(865.4±183.0)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7±9.4)个月。术后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ESR、CRP、疼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X线及CT检查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融合充分。5例患者的ASIA分级由术前的D级恢复至E级。无切口感染、窦道形成、神经症状加重等,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等。 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下可直视脊髓、骨水泥、清创区域,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为PVP术后椎体感染病灶清除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规划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旋转椎弓法显露椎管并回植在椎管内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旋转椎弓法显露椎管并回植在椎管内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接受旋转椎弓法显露椎管并回植联合肿瘤切除的胸腰椎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58.59±13.57)岁(范围29~75岁)。胸椎椎管内肿瘤7例、胸腰段椎管内肿瘤2例、腰椎椎管内肿瘤8例;手术节段为单节段6例、双节段8例、三节段3例。病程(20.35±16.58)个月(范围3~60个月)。组织病理学: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5例、畸胎瘤2例、皮样囊肿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椎管容积、内固定稳定性及椎板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Cobb角、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5±2.4)个月(范围6~20个月)。手术时间(156.76±26.81)min(范围120~210 min),术中出血量(338.24±97.68)ml(范围200~600 ml)。术中无一例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1例因用力过度造成棘突不完全骨折,未特殊处理,术后随访愈合良好。术后引流量(147.06±31.58)ml(范围100~210 ml)。患者术前局部Cobb角为14.15°±6.58°,术后为14.73°±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10, P=0.089)。患者术前ODI为63.65%±6.57%,末次随访降低至23.8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359, P<0.001)。17例患者术前ASIA分级B级2例、C级9例、D级6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8例、E级4例,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87, P=0.010)。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脊柱三维CT示无一例发生椎板移位、内固定松动、感染及断裂。 结论:旋转椎弓法显露椎管并回植联合肿瘤切除治疗椎管内良性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椎管内良性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椎体:T 11 5例,T 12 9例,L 1 11例,L 2 3例;既往手术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1例。手术方法:后路切除棘突、椎板,经侧方切除关节突、横突,部分切除椎体、骨水泥及上下椎间盘,神经减压,椎体间人工椎体固定,后路钉棒矫形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96.2 mL。28例患者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9.8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的41.3°±10.3°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6.4°±2.5°,VAS评分由术前的(7.3±1.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1.0)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4±2.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3±2.5)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可一期进行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很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治疗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骨水泥移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76.5±8.6)岁;骨密度T值-3.3±0.6。依据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可分为4个类型:骨水泥原位松动4例,骨水泥松动前移6例,骨水泥前移伴椎体骨块后移2例,骨水泥后移1例;其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例,钉棒固定椎板切除联合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7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患者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畸形cobb角及观察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变化评估疗效,保守治疗患者观察症状评估疗效。结果:13例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7(5, 12)个月。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5.0(4.0, 5.0)分、3.0(2.0, 3.0)分、3.0(2.0, 3.0)分]均较术前[8.5(8.0, 9.0)分]显著改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也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DI(50.6%±4.2%、37.8%±4.5%、29.3%±5.6%)均较术前(93.2%±3.6%)显著持续改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10.0(9.0, 11.0)°、9.0(9.0, 11.0)°、10.0(9.0, 12.0)°]均较术前[12.5(11.0, 14.0)°]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恢复Frankel分级有显著改善。3例保守治疗患者,1例治愈,1例随访无变化,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 结论: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患者的疼痛、脊柱功能障碍及神经损伤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6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前路组(33例)和后路组(33例),前路组采用ACCF联合ACDF治疗,后路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2组患者脊髓功能,在手术前后颈椎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活动度(ROM)和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改善;前路组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较后路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ROM较术前下降,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下降;CCI较术前升高,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升高;前路组ROM、CCI变化程度较后路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联合ACDF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均有确切疗效,安全性相当;但ACCF联合ACDF在改善脊髓功能及影像学指标方面更具优势,手术创伤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技术进行经皮腰椎椎间盘减压术49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出现椎间隙感染,总感染率1.21%;均为男性,年龄20~61岁,平均33.7岁;接受单节段射频消融3例,双节段2例,3节段1例,共计10个椎间盘.1例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感染发生间隔时间21~65d.结果: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2例出现腰背痛伴发热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感染伴脓肿;另外4例出现腰背痛但无发热症状,MRI可见感染椎间隙终板或椎体异常信号.1例血液培养出沃氏葡萄球菌,其余5例细菌培养阴性.6例确诊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4例经过保守治疗感染控制,1例行腰椎后路感染病灶清理手术,1例行腰椎后路感染病灶清理+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论: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发生椎间隙感染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多节段反复穿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取得疗效的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