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了探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切除肿瘤。记录每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站立位胸椎后凸角以及术后胸背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了解成形椎板愈合情况,同时末次随访通过MRI了解后方韧带愈合情况。15例患者肿瘤均顺利完整切除,手术时间(91±15)min,出血量(117±56)ml。其中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加压包扎后均顺利愈合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3 d胸背切口疼痛VAS评分为(3.0±1.3)分,术后3个月为(1.3±0.9)分( P<0.001);术前JOA评分为(11.9±2.4)分,术后3个月为(14.0±1.6)分,末次随访为(16.1±0.7)分,术后均优于术前(均 P<0.001);术前Cobb角为10.1°±5.3°,末次随访时为10.4°±6.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420)。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CT显示椎板门轴侧(带肌蒂侧)均见部分骨痂形成甚至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椎板门轴侧均完全愈合,开门侧见不同程度硬化或愈合表现,椎板均未出现坏死、明显移位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可见通过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在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治疗的46例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于出院后第1、3、6及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第2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White-Panjabi影像学评分标准评估脊柱稳定性,以评分≥5分为脊柱失稳。分别测量手术前、后的颈、胸、腰椎各手术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并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以评估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46例患儿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1.1)个(2~7个),手术椎管共184个节段,包括61个颈椎节段、91个胸椎节段以及32个腰椎节段,手术时长为(102.4±15.2)min(60~130 min)。术后均无感染、脑脊液漏、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46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24.7±5.3)个月(12~36个月)。术后1年改良McCormick分级Ⅰ级30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1例,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脊柱失稳。184个手术节段的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少,术后脊柱稳定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致椎体后壁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转移瘤致椎体后壁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的65例转移瘤致椎体后壁骨折患者的资料。男21例、女44例;年龄(70.3±10.8)岁(范围46~90岁);原发肿瘤:肺癌25例,乳腺癌14例,消化系统癌症11例,泌尿系统癌症13例,淋巴瘤1例,卵巢癌1例;部位:T 2椎体2例,T 5椎体1例,T 6椎体1例,T 8椎体2例,T 9椎体1例,T 10椎体5例,T 11椎体4例,T 12椎体15例,L 1椎体12例,L 2椎体8例,L 3椎体8例,L 4椎体4例,L 5椎体2例。根据术前CT影像测量椎体后壁破损的面积为 s,测量完整椎体后壁的面积为 S,后壁破坏率 R= s/ S,根据 R值的大小将椎体后壁破损程度分为:Ⅰ型( R≤25%)21例、Ⅱ型(25%< R≤50%)22例、Ⅲ型(50%< R≤75%)14例、Ⅳ型( R>75%)8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骨填充网袋成形术的疗效。观察骨水泥渗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3.8个月。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32±0.99)分、(4.14±1.06)分、(4.11±0.97)分、(4.3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9.20, P<0.001);ODI评分分别为69.45%±4.15%、36.65%±3.72%、36.84%±3.38%、37.78%±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40.88, P<0.001);ADL评分分别为(71.31±12.81)分、(79.85±9.14)分、(78.92±8.95)分、(78.31±8.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9.20, P<0.001)。Ⅰ~Ⅳ型VAS、ODI、ADL评分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1例发生渗漏,渗漏率为17%(11/65)。随 R值的增大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相应增加,其中Ⅰ、Ⅱ型渗漏率为0、Ⅲ型为7.1%(1/14)、Ⅳ型为38%(3/8)。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感染、神经根症状或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 结论:骨填充网袋成形术能改善伴椎体后壁破损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恢复一定的功能。椎体后壁破损的程度对手术的疗效无影响,但随着椎体后壁破损程度加大,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风险相应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跨椎间孔生长的脑胶质母细胞瘤椎管内转移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脑胶质母细胞瘤(GB)椎管内转移是指GB转移脊柱间室,包括硬脊膜、软脊膜和蛛网膜,或者转移至髓内。临床上,GB椎管内转移较罕见,本例较特殊的是肿瘤跨L5~S1右侧椎间孔生长,这在之前的文献中较少报道。本文通过分析一例GB腰椎椎管内转移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8F-FDG PET/CT如何诊断原发灶隐匿的肿瘤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6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1个月就诊。胸、腹、盆部CT平扫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及斑片影,右侧腋窝、纵隔、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多发颈胸腰椎椎体及双侧多根肋骨密度不均;血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患者既往有子宫肌瘤及甲状腺功能减低病史,目前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中。因发现肺、淋巴结、骨多发病变,临床怀疑恶性肿瘤可能,遂行 18F-FDG PET/CT显像以明确病变性质及分期。 18F-FDG PET/CT显像( 图1)见双肺多发代谢轻度增高的磨玻璃及斑片影,边界不清,SUV max 4.0;全身多发代谢增高淋巴结,累及左颈根部、双侧锁骨上、右腋下及胸肌深面、纵隔及双肺门、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淋巴结最大者短径1.6 cm,SUV max 15.9;扫描野内骨骼大量代谢增高灶,CT上密度不均,SUV max 12.6,累及脊柱、骨盆、肋骨、胸骨、双侧肱骨、双侧肩胛骨、双侧锁骨、双侧股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椎板回植成形术治疗脊柱椎管内肿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椎板回植成形术对于脊柱椎管内肿瘤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术式。与椎板全切术比较,椎板回植成形术理论上的优势包括骨量丢失少、术后脊柱畸形率低等。然而,早年部分文献报导其相较于椎板全切术的优势并不明显。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和手术理念的不断革新,改良的椎板回植成形术有效率显著增加、并发症显著减少。本文将介绍目前常用的椎板回植成形术治疗脊柱椎管内肿瘤的各类改良术式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尤因肉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尤因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2022年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尤因肉瘤6例,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男女比例2∶1,发病年龄17~40岁,中位年龄23岁,6例均位于脊柱椎管内(颈椎2例、胸椎1例、腰椎2例、骶椎1例),临床表现多为腰痛、肢体乏力麻木疼痛,其中1例术后肿瘤复发转移至鞍上区及第三脑室内。镜下观察: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部分病例肿瘤与脊膜关系密切,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小叶状、细条索、巢团结构,可见Homer-Wright菊形团;肿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大多数细胞胞质稀少,少数细胞胞质透亮,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细胞核形规则,局灶轻度多形性,染色质均匀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间质见宽窄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可伴黏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均表达CD99、NKX2.2、Fli1、ERG;H3K27me3、ATRX、INI1、BRG1均保留;不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等;Ki-67阳性指数30%~7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均存在EWSR1基因断裂重组。结论:尤因肉瘤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少见,需与多种具有原始未分化小细胞形态的肿瘤鉴别,确诊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第四脑室及全椎管纤维脂肪性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男,8个月18天,因“发现坐立不稳2个月”2018年3月8日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查体:脊柱以腰部为中心向左凸起,躯体代偿性偏向右侧。既往于2017年11月6日颈椎正侧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发现脊柱以第12胸椎为中心向左侧凸弯。2018年3月8日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示右侧股骨位置略偏外,头颅MR平扫+增强示四脑室占位、颈段椎管内脊髓后外侧脂肪性占位(良性可能性大);2018年3月10日颈胸椎MR平扫+增强显示第四脑室和整个椎管内存在异常的呈短T 1和长T 2信号,其内见线状低信号,压脂序列示病灶呈低信号,DWI未见明显异常高信号,病灶未见明显强化,邻近脑干呈明显受压改变(图1),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临床诊断为第四脑室及全椎管脂肪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癌累及肝后下腔静脉的外科处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后下腔静脉(RIVC)起始于肾静脉根部,终于右心房。左、中、右肝静脉、肝右后下静脉等汇入其中。RIVC大部包裹于肝尾状叶,紧邻腹腔干、脊柱椎体,具有重要的解剖学意义。RIVC癌栓包括腔静脉内癌栓形成和肿瘤直接侵犯腔静脉壁两种,对应不同的外科处理方式。腔静脉内的癌栓可以通过取栓进行处理,而肿瘤侵犯腔静脉壁则需要切除受侵血管壁并进行血管重建,无论何种类型,外科处理不当均易造成损伤出血,后果严重。本文介绍了不同类型RIVC癌栓的外科处理要点,为RIVC癌栓的处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