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 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 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32例,其中男68例、女64例,年龄39~79(58.6±8.8)岁,节段型31例、连续型40例、混合型61例,均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有C 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13例,非麻痹组11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测量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CI),并计算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分析颈椎骨化类型、C 3/4或C 4/5 MRI脊髓信号改变的组间差异。 结果: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化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术后1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和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值为5.02°±6.53°,高于非麻痹组的1.21°±6.58°;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CCI变化值为5.59%±7.38%,高于非麻痹组的1.35%±5.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8、-2.49, P值均<0.05)。非麻痹组患者术前C 3/4或C 4/5在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的患者比例(20/119)少于麻痹组(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4, P=0.005)。 结论:术前术后较大的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C 3/4或C 4/5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均可能对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产生C 5神经根麻痹造成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凹侧撑开术或凸侧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 7楔形椎1例,T 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 2半椎体2例,T 1-2后方小关节融合、椎板楔形变1例,均有不同程节段融合。2015年前采用凸侧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4例;2015年后采用凹侧撑开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松解、椎间隙和关节突间隙撑开、cage置入融合术)治疗4例,其中2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构弯Cobb角、头尾侧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平衡角及头部偏移距离。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201±100)min(范围113~300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294±153)ml(范围100~450 ml),住院时间(14±3)d(范围11~18 d),随访时间(51±11)个月(范围36~60个月)。凹侧撑开组单椎手术时间(117±14)min(范围101~129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119±36)ml(范围85~167 ml),住院时间(17±3)d(范围14~20 d),随访时间(28±21)个月(范围12~60个月)。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凹侧撑开组明显增加( t=1.66, P<0.001; t=2.22, P=0.041)。凸侧切除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45.1°±21.0°,术后2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53, P=0.038),矫正率54.8%±30.9%;头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22.1°±8.2°,术后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1, P=0.049),矫正率66.8%±15.1%;下颌倾斜角术前7.8°±3.1°,术后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2, P=0.018),矫正率51.0%±29.7%。凹侧撑开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32.2°±27.2°,术后16.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3, P=0.024),矫正率59.0%±24.7%;尾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18.9°(17.2°,32.1°),术后9.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00, P=0.049),矫正率64.0%±24.1%;肩平衡角术前3.9°±2.3°,末次随访时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5, P=0.040),矫正率97.0%(48.5%,99.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矫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凸侧切除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为凸侧症状,1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凹侧撑开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均予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肌力均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凸侧切除或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均安全、有效,凹侧撑开术具有更加安全、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和手术难度较低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后路双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十年以上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pinous process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SLAC)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共纳入病例165例。男115例,女50例;年龄(56.5±11.4)岁(范围26~84岁),随访时间(136.5±23.2)个月(范围108~182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指标为患者的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变化,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mJOA评分由术前的(11.4±2.9)分改善至术后早期(15.0±1.8)分,mJOA改善率为63.5%;但在末次随访时下降到(14.0±2.5)分( F=77.096, P<0.001),mJOA改善率降至50.8%。NDI由术前19.2%±14.4%,下降到术后早期的13.0%±15.0%,但末次随访时上升到14.0%±14.9%( F=6.915, P<0.001)。颈椎曲度方面,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4.8°±9.1°下降到11.1°±10.5°,至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1.0°±10.1°( F=1.083, P=0.342)。颈椎活动度术后下降明显,主要是前屈时颈椎活动明显受限,前屈位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9.8°±13.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7°±10.6°( P< 0.001)。共72例(44.0%)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3.6%)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神经症状加重,mJOA评分下降3分以上。62例(37.6%)患者出现轴性症状,7例在术后6个月内得到缓解,余55例患者症状持续至末次随访,其中17例(10.3%)疼痛较为明显。术后出现C 5神经根麻痹者10例(6.1%),9例在术后2年内缓解,余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仍未恢复。 结论:改良SLAC手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神经症状,并长期维持疗效和颈椎前凸曲度。术后持续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前屈活动度的丢失是SLAC手术术后长期随访的主要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臂丛上干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臂丛上干阻滞(STB)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ISB+全麻组(IG组)和STB+全麻组(SG组)。IG组和SG组分别在颈5、6神经根之间和臂丛上干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药30 min后,记录SpO 2和膈肌活动度,记录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随后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瑞芬太尼或去氧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记录瑞芬太尼使用情况,患者清醒后进行VAS评分,术后24 h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结果:与IG组比较,SG组阻滞后SpO 2降低幅度减小,膈肌活动度升高,膈肌麻痹发生率和程度降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降低( P<0.05),瑞芬太尼使用率、术后VAS评分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ISB相比,ST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不仅提供更好的围术期镇痛,还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电图在颈后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功能恢复中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检查是否可以预判C5神经根麻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97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51例,其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59.3±8.2)岁。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时间、受损后三角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损伤后EMG的变化;结合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完全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和没有恢复组;并按损伤后不同的时间点(≤6周、6周至6个月及≥6个月)进行亚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共27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患者接受了连续的EMG检查。在损伤≤6周的EMG检查中出现≥+2的纤颤的患者,其肌力将不太可能恢复,阳性预测值(PPV)为89.3%。损伤后6周至6个月间进行的EMG检查,与部分恢复组的患者比较,完全恢复组的患者检测到正尖波(55.6%和0%)的可能性更小(Fisher精确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募集相异常(88.9%和0.0%)的可能性更低(Fisher精确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更少出现运动单位电位(MUAP)时限增宽(66.7%和0.0%,Fisher精确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损伤后6周至6个月在检查中的募集相检测为干扰相的患者有可能完全恢复的PPV为89.7%。 结论:EMG可早期识别并预判C5神经根麻痹后可能出现的完全、部分或没有恢复等情况,对于早期判定功能不可能恢复的C5麻痹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4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0~78岁[(59.7 ± 9.9)岁]。患者均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10.2 ± 3.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总分为(260.4 ± 47.5)分。将脊髓椎管占有率(SCOR)≥ 70%者归为脊髓-椎管不匹配组(不匹配组,21例),SCOR < 70%者归为脊髓-椎管匹配组(匹配组,2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ASIA上肢及下肢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JOA评分和手术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9.1 ± 2.3)个月]。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 0.05)。术后1周两组ASIA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总分为(307.6 ± 9.9)分,明显低于匹配组的(315.4 ± 8.7)分( P < 0.0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上肢运动评分分别为(29.1 ± 7.0)分、(36.6 ± 6.5)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42.0 ± 5.7)分、(47.4 ± 2.5)分( P < 0.01)。而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SIA下肢运动评分和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 0.05)。不匹配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1.5 ± 3.0)分和(12.5 ± 3.0)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13.5 ± 2.4)分和(15.0 ± 2.0)分( P < 0.01)。匹配组手术改善率为95%(20/21),不匹配组为85%(18/21)( P < 0.05)。两组各出现3例颈部轴性痛,匹配组出现2例C 5神经根麻痹,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改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部分神经功能,但脊髓-椎管不匹配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不如脊髓-椎管匹配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颈椎病于本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共168例(均包含颈4/5节段),其中10例(6%)术后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作为麻痹组,其余作为正常组。统计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麻痹组术前颈椎曲率指数(CCI)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0±3.10)%比(10.12±2.61)%, t=1.766, P>0.05];麻痹组术后CCI高于正常组[(14.11±2.15)%比(12.73±1.76)%, t=2.360, P<0.05];麻痹组CCI变化值高于正常组[(6.29±1.55)%比(3.16±1.67)%, t=5.774, P<0.05];麻痹组C4/5水平脊髓旋转角度(SRA)高于正常组[(5.59±1.81)°比(2.12±0.87)°, t=11.258, P<0.05];麻痹组减压节段高于正常组[(2.60±0.52)个比(1.89±0.68)个, t=3.271, P<0.05];麻痹组C4/5节段椎间孔前后径小于正常组[(2.21±0.71) mm比(3.33±0.99) mm, t=3.549, P<0.05];麻痹组C4/5节段突出钙化比率高于正常组[5/10比30/158, χ2=3.765, P<0.05];麻痹组C3~5脊髓内高信号(HIZ)发生率高于正常组[4/10比12/158, χ2=3.765, P<0.05];麻痹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术前、术后12月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0±2.22)分比(8.12±1.55)分, t=0.999, P>0.05,术后12月(15.60±0.70)分比(16.01±0.71)分, t=1.758, P>0.05];麻痹组术后2周JOA评分低于正常组[(12.10±0.99)分比(15.12±0.89)分, t=10.340, P<0.05];麻痹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前、术后12月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24.61±3.16)%比(25.99±2.31)%, t=1.790, P>0.05;术后12月(4.80±0.92)%比(4.35±0.87)%, t=1.558, P>0.05];麻痹组术后2周NDI指数高于正常组[(15.67±1.23)%比(8.23±0.97)%, t=29.256, P<0.05]。 结论:颈椎曲度矫正过多、C4/5椎间孔狭窄、C4/5突出钙化、C3~5脊髓内HIZ、C4/5水平脊髓旋转,减压节段过长都是ADF术后出现C5P的危险因素,对C5P麻痹的预防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跳跃式与连续式Arch钛板内固定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式钛板固定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Arch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71例,年龄(62±8)岁,病程(18±7)个月(3~37个月)。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跳跃式固定组(A组, n=68,C 3、C 5、C 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和连续式固定组(B组, n=66,C 3、C 4、C 5、C 6、C 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内固定费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C 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C 3-7椎管矢状径、椎板开门角度、门轴骨愈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 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等)。 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0±8)个月(14~4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压迫节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内固定费用跳跃组为(34 970±1 325)元,连续组为(57 450±2 161)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 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C 3、C 4、C 5、C 6、C 7各节段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C 2-7 Cobb角与颈椎曲度指数均较术前减少(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减少( P<0.05);术后1年跳跃组颈椎活动度大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跳跃组C 4、C 6节段椎板开门角度均较连续组减小(均 P<0.05);术后3个月时连续组C 4及C 6门轴愈合显著优于跳跃组(均 P<0.05),术后1年时,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固定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可有效减少住院费用。跳跃组非固定节段存在开门角度丢失及早期门轴愈合率低的问题,但术后早期不会导致再关门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椎管扩大成型术手术范围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个统称,多指由于颈椎管狭窄、与年龄相关变化(后方骨赘、椎间盘压缩和后突出),以及颈椎不稳定或轻度创伤等一系列导致脊髓受压的疾病,严重时可致瘫痪.一般来说,颈髓受压静态因素包括狭窄和骨刺,动态因素包括不稳定和创伤,而动、静态因素相互影响又常同时存在的性质使多节段脊髓受压往往更为常见.颈椎管扩大成型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广泛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能够通过释放椎管容积而获得满意疗效.因其手术范围选择对各种术后并发症有一定影响,是医患双方对预后状态评估疗效主要困扰所在.因此本文就近年EOLP手术范围对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颈椎后凸畸形、颈椎活动度丧失等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C7倾斜角、C2-C7 SVA和颈椎曲度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观察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管成形术前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颈椎曲度)变化,分析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关系,为疗效预测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纳入行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并完成长期随访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4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颈椎X线片检查,测量中立位及动力位的矢状面参数[C7倾斜角(C7S,C7 Slope)、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C2-C7 SVA)和颈椎曲度(CL,C2-C7 Cobb角)];对患者进行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功能(NDI评分)评价.统计术后并发症(轴向症状、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根据颈椎X线片检查中测量的动力位矢状面参数值及手术前后变化值的中位数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高值组与低值组.比较高值组与低值组手术后JOA评分、NDI评分.结果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中立位矢状面参数CL无明显变化,C2-C7 SVA数值与C4椎体前后径比值(rSVA)、C7S升高;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SVA、C7S升高.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JOA评分升高,NDI评分降低(t分别为-8.124、-7.089,3.084、2.551,P均<0.05).术后有22例(50%)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有5例(11.36%)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术前较小的过屈位CL、术前较大的过伸位CL、术前较小的过伸位rSVA、以及术后较大的过伸位CL和rSVA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更高,NDI评分更低(P均<0.05).与术后未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比较,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术前中立位C7S、术前过伸位Cobb角及术前过伸位C7S均较小(P均<0.05).结论 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CL减低,rSVA、C7S升高;术前颈椎动力位矢状面参数与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脊髓功能、颈椎功能的恢复以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