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窠囊理论的慢性肾脏病病机与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窠囊理论出自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是中医痰瘀互结学说的重要内容.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窠囊痰挟瘀血的病机特点高度契合.从窠囊理论切入,认为脾肾虚衰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瘀闭痰结,胶结不解,酿生窠囊,滞于肾络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机.故治疗上强调益肾健脾,正本清源;理气调枢,畅达气机;痰瘀同治,通透窠囊.这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中药石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药石斛基原复杂,其主流品种有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铁皮石斛D.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05 年版石斛项下增加了"及其近似种"的描述,难以确定具体物种,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正本清源.对石斛属的起源进行本草考证,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的本草起源进行梳理,为不同石斛属药材的应用提供参考.霍山石斛是最早作为中药石斛应用的品种,高效液相色谱法特征图谱等方法为《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录霍山石斛提供了技术支撑;铁皮石斛应为石斛药材中应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品种,其主要为浙江、云南、贵州,以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丹霞地貌上生长的种群,应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保护;D.nobile在历代文献中的中文名称混乱,应明确将其作为金钗石斛的拉丁学名.枫斗是我国名贵中药和传统保健品,起源于霍山石斛.古代名医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川石斛的用法各有特色,建议厘清品种来源、功效,加强现代研究,在修订《中国药典》时将其各自单列,充分发挥中药石斛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孟庆良基于浊瘀理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痛风的病因为外感风寒,内蕴痰湿,病理基础为痰浊和瘀血,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浊瘀痹阻为标,脾肾不足为本.临证从"浊瘀"立论,以泻浊化瘀为总法,将调益脾肾、培补正气贯穿治疗始终,注重内外配合增强疗效,辨证运用清热祛湿,补脾益肾等治法,方选自拟痛风汤.痛风急性期以标实为主,因湿热搏结于关节而致局部红肿、发热伴剧烈疼痛,故在治疗上主要选取泻化湿浊药物,配合活血行气之品,促进湿浊泻化,缓解疼痛;痛风缓解期虽少有疼痛症状,但由于瘀血阻络,湿浊瘀互结,深居筋骨关节,局部则出现肿胀畸形,因此治疗宜以扶正为主,兼化瘀之法,通过补益人体正气,推陈致新,促进瘀结之溶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痰涎本皆血气"认识痴呆补肾祛痰之治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肾虚与痰浊是痴呆形成的关键因素,痴呆患者肾虚不能生髓,元气不充不能化水,遂致痰实为标,阻滞气血、脑窍,发为痴呆.张景岳谓痰涎与血气本属一源,在元气未充之时,水饮化失其正,血气即成痰涎,故在治疗上应补肾与祛痰并举,因为痰涎与血气本属一源,只有正本清源,恢复肾主水的生理功能,痰涎才会化得其正.临床有医家在治疗痴呆患者的过程中谓补肾会助生痰涎,倡导先祛痰实,再补肾虚,实是未得痰涎本皆血气之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湿邪"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
编辑人员丨2024/6/8
糖尿病肾病病因多有饮食不洁、情志内伤、素体肾虚;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瘀浊毒为标,湿邪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根据湿邪在糖尿病肾病中不同的表现将糖尿病肾病分为四期进行论治:早期湿热内生,宜化湿清热养阴;中期湿瘀阻络,宜利湿化瘀通络;晚期湿浊泛滥,宜降浊解毒扶正;末期湿毒内聚,宜降浊解毒扶正.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邪正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当根据各期证候特点进一步研究不同化湿药的应用指征、用量及用法,正本清源,动态观察,提升用药精准性,使化湿不伤阴,补虚不滞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痰饮新解: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痰饮"合称,并提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但对痰饮的治疗莫衷一是.本文从痰饮的邪气特点及阴阳寒热标本属性入手,剖析痰、饮本质,提出痰与饮当分论,并进一步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历代医家治疗痰饮经验及对张仲景学说的继承运用,提出"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思路.笔者提出水液流溢成饮的饮邪形成特点,及饮邪本为阴邪的病理特性,结合各代医家经验提出饮邪临床治疗应注重温通.痰邪重浊,本寒标热,其治疗应以苦寒之品除其"标热"痰浊后,当回到痰性本为阴邪,其性属寒的特性,当以温药和之,正本清源,痰饮得去.笔者探求经旨、追本溯源,深入痰饮学说,结合临床实际及现代科学研究,以期为痰饮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履巉岩本草》穿心佛指草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确定《履巉岩本草》穿心佛指草之基原,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中药学、植物学比较研究,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植物形态特征、产地分布、本草名称、功效主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考证.结果表明穿心佛指草原植物当为今鸭跖草科杜若Pollia japonica Thunb.,该研究将Pollia japonica Thunb.的文献始载从 1784 年追溯到 1220年,建议《中国植物志》等在修订时可将其中文名"杜若"改为"穿心佛指草",区分古之杜若为姜科山姜属植物,正本清源,重续药史;并挖掘和利用药用资源,为守护生命健康,促进产业发展,复兴民族文化,提高综合国力注入新活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瓦楞子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瓦楞子为常用的多基原海洋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基原动物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在查阅历代本草书籍、文献的基础上,对瓦楞子的名称、基原、入药部位、产地分布、药性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正本清源,为其深入研究提供思路.经考证,瓦楞子以"魁蛤"之名首载于《名医别录》,瓦楞子一名首见于《本草备要》.在古代蚶科多种属动物均可入药,最早以肉入药,南北朝至唐代起壳与肉均可入药,其肉名"蚶",甘、平,为药食两用之品,清代至今所用瓦楞子多为其壳.其壳由单一药味"咸"发展为复合药味"甘、咸",《本草求真》首次记载其"专入肝",今认为其主入肝经,兼入肺胃二经.沿海广分布.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收载其壳为瓦楞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天竺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通过研读历代本草、医典古籍等资料,发现关于天竺黄的记载存在差异,为正本清源,该研究以本草古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始载古籍、品名、功效主治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考证.在早期记载中,天竺黄还有多个不同名称,例如竹黄、天竹黄、竹膏、竹糖、竺黄等,且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天竺黄为正名的是《日华子本草》;在历代古籍中,有关天竺黄的记载最早也是出现于《日华子本草》,而非《蜀本草》或其他古籍.《日华子本草》对其产地、功效主治也进行了相关描述,虽因其认知有限,存在错误,但为今后研究天竺黄提供思路,对以后形成成熟的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研究深入,天竺黄的功效主治从《日华子本草》开始也是一脉相承,古今变化不大且经历多年临床佐证,逐步完善;在考证过程中,笔者发现,古籍中关于天竺黄质量评价的记载不多,但也为今后天竺黄的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奠定相应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国医大师葛琳仪论胃心同源同治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归纳总结国医大师葛琳仪(以下尊称葛老)临床诊治胃心疾病的经验,从而完善葛老的胃心同源同治理论.[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结合相关古籍和文献资料查阅,从基本结构、生理联系、证候病理等方面总结葛老辨治胃心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结果]葛老根据胃心病患者特点及典型症状,结合学术理论,认为胃心解剖部位邻近,形态结构类似,经络联系密切,生理功能协同,证候表现相似,且病理产物相类,以痰饮、瘀血、痰瘀互结为主,而痰瘀互结又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影响胃心疾病发展.胃心病临床多见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证,因而葛老常采用异病同治的思路,治标以清,内寓清补;治本以养,辅以疏利,遵循"正本清源,疏补共用"的原则,以真正实现胃心同治.[结论]葛老在长期临床实践和学术创新过程中认识到了胃与心的相关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胃心同源同治学术理论,为临床诊治胃心疾病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