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畸联合牙周治疗对伴错牙合畸形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正畸联合牙周治疗对伴错牙合畸形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 例伴错牙合畸形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9 例,对照组行单纯牙周治疗,观察组行正畸联合牙周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牙周指标[牙周袋深度(PD)、牙龈指数(GI)、牙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SBI)、牙周附着丧失(CAL)]、牙周致病菌[牙周伴放线聚集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F.n)]、牙周炎症因子(CRP、TNF-α、IL-4、IL-6)水平、龈沟液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ⅠNP)、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及降钙素原(PCT)]及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8%vs 79.59%,P=0.037).治疗后观察组 PD、GI、SBI、PLI、CAL,A.a、P.g、F.n,CRP、TNF-α、IL-4、IL-6 水平,龈沟液BGP、PⅠNP、CTX-Ⅰ、PCT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结论:正畸联合牙周治疗对伴错牙合畸形牙周炎临床疗效突出,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二氢卟吩e6的光动力疗法联合替硝唑对牙周炎大鼠协同治疗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生素替硝唑(tinidazole,TNZ)对牙周炎大鼠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正畸钢丝结扎法对18只SD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6组(每组3只):阳性对照组、Ce6 组、TNZ 组、混合物Ce6/TNZ 组、Ce6加光照(Ce6+L)组、Ce6/TNZ加光照(Ce6/TNZ+L)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考察Ce6(质量浓度为0~20 mg/L)、TNZ(质量浓度为0~16.6 mg/L)及其混合物Ce6/TNZ对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Ce6、TNZ和Ce6/TNZ及结合635 nm激光照射(功率0.5 W/cm 2,时间5 min)对牙周炎大鼠牙菌斑生物膜中活性氧生成的触发效应,评价Ce6的光动力性能;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和活菌/死菌染色法考察各种治疗的体外抗菌性能,并计算Ce6介导的PDT联合TNZ的合用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采用凋亡试剂盒流式检测各种治疗对鼠巨噬细胞RAW264.7凋亡的诱导效应。各组大鼠局部给药后行激光照射(功率0.5 W/cm 2,时间5 min),治疗结束后用显微CT评价PDT联合TNZ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吸收的抑制效应。 结果:Ce6、TNZ、Ce6/TNZ在预设浓度范围内L929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激光照射后,Ce6与Ce6/TNZ的牙菌斑生物膜中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绿色荧光,触发了菌斑内活性氧大量生成;但在不同浓度下,Ce6/TNZ的牙菌斑存活率分别为(85.4±5.5)%、(76.0±8.9)%、(61.7±0.6)%、(56.3±2.6)%、(43.5±0.6)%,均显著低于Ce6和TNZ组( P<0.01),且各药物浓度点对应的CI<1.0,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Ce6+L与Ce6/TNZ+L具有显著强于Ce6与Ce6/TNZ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 P<0.01)。牙周炎大鼠体内,Ce6/TNZ联合激光照射能有效抑制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体积、骨体积分数分别为(1.49±0.07)mm 3和(47.08±0.71)%,颊、腭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分别减小至(2.13±0.07)和(1.94±0.10)mm。 结论:基于Ce6的PDT联合抗生素TNZ对牙周炎大鼠有协同治疗作用,能有效杀伤牙菌斑,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抑制牙槽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用于骨性Ⅲ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牙周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与系统综述评价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用于骨性Ⅲ类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牙槽骨形态和牙周软组织的变化。方法:对六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筛选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术前正畸采用牙周辅助加速的成骨正畸(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 PAOO)并评价牙周软硬组织变化的纵向研究,对纳入的研究结果(牙槽骨厚度、高度和牙周软组织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本综述共纳入11篇研究。相比于未行PAOO的患者,PAOO治疗后患者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显著增加(根中部增加1.15 mm, P=0.02;根尖部增加1.57 mm, P<0.001,根颈部增加0.36 mm, P=0.26)。PAOO治疗后,患者下前牙唇侧牙槽骨高度无明显下降,但未行PAOO的患者正畸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出现降低,二组唇侧骨吸收高度差平均为2.88 mm( P<0.001)。软组织方面,PAOO术后角化龈宽度显著增加,探诊深度无显著差异,未发生显著的牙龈退缩。 结论:PAOO技术应用于骨性Ⅲ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可以增宽角化龈宽度,增加下前牙唇侧根中部和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较好地维持下前牙唇侧牙槽骨高度及根颈部骨厚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为正畸过程中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同时存在厚度不足情况时的手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就诊、需要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前或治疗中锥形束CT示下前牙唇舌侧骨板厚度均<0.5 mm的患者10例[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26.2±3.1)岁,共60颗患牙],使用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进行治疗。比较患牙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退缩情况、龈乳头指数差异,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60颗患牙唇舌侧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根方4、8 mm及根尖水平唇侧[(1.02±0.39)、(2.22±0.89)、(4.87±1.35)mm]及舌侧骨板厚度[(1.07±0.46)、(2.31±1.04)、(3.91±1.29)mm]均显著高于术前[唇侧:(0.02±0.09)、(0.06±0.21)、(2.71±1.33)mm;舌侧:(0.14±0.29)、(0.40±0.52)、(2.13±1.02)mm]( P<0.001)。其中在唇侧根尖水平及舌侧CEJ根方8 mm和根尖水平,中切牙[唇侧根尖水平:(2.53±1.20)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2.27±1.24)mm,舌侧根尖水平:(2.66±1.49)mm]及侧切牙[唇侧根尖水平:(2.42±1.30)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2.28±0.92)mm,舌侧根尖水平(1.94±1.15)mm]牙槽骨厚度增加量均显著高于尖牙[唇侧根尖水平:(1.52±1.47)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1.17±1.09)mm,舌侧根尖水平:(0.74±1.37)mm]( P<0.01)。唇舌侧牙龈退缩程度[术前唇侧:(0.72±0.88)mm,舌侧:(0.80±1.09)mm;术后6个月唇侧(0.72±0.81)mm,舌侧:(0.89±0.21)mm]及龈乳头指数[术前:1.00(0.75,2.00);术后6个月:1.00(1.00,2.00)]术前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0例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本组病例采用的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安全可行,该术式对下前牙唇舌侧骨板厚度均<0.5 mm患者正畸治疗中下前牙牙周组织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在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绍兴市中医院收治的因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无法保留或缺失多年无法实行种植的正畸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正畸对照组(A组)15例、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实验组(B组)15例。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PD)、角化牙龈宽度(WKG)、牙龈萎缩(GR)、临床附着丧失(CAL)、下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测量从下切牙的中心点到颏部前缘距离,即LM-AC距离)、下颌骨高度(测量牙根远中面或近中面至牙槽骨缘距离,即CEJ-AC距离)、矫正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第4、6、8、12周,B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分别为(0.86±0.13)mm、(2.75±0.24)mm、(3.54±0.24)mm、(4.67±0.13)mm,均大于A组的(0.43±0.06)mm、(1.27±0.14)mm、(1.85±0.53)mm、(2.65±0.06)mm( t=6.83、14.13、18.24、23.78,均 P < 0.001)。治疗前,两组PI、GI、PPD、WKG、GR、C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A组PI、GI、WKG、GR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PD、CAL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7、-7.50,均 P < 0.05);B组PPD、WKG、GR、CAL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66、-5.57、-45.33、-9.72,均 P < 0.001);且B组PPD、WKG、GR、CAL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8、-3.18、10.00、10.69,均 P < 0.001)。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4, P < 0.001)。治疗后两组LM-AC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能够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能维护牙周组织健康,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促进正畸治疗的牙周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正畸移动牙齿与牙周支持组织的健康密切相关,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模式已日趋常态化。炎症控制是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的前提,疗程长以及牙周组织在正畸过程中受损的风险已逐渐引起重视。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术是选择性牙槽骨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移植材料促进正畸治疗的手术策略之一,它旨在通过骨皮质切开加速牙齿移动,缩短疗程,骨增量重塑牙槽基骨拓展牙齿移动范围,降低正畸过程中牙齿移出牙槽骨边界的风险。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阐述如何设计实施以使PAOO术的效用最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的风险因素及防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牙周炎患者在接受种植治疗时,若存在余留牙牙周感染、软硬组织缺损等问题,可能导致种植部位感染、龈乳头缺失、软组织退缩、与邻牙协调性差等风险。对于这类患者在种植治疗前应积极控制牙周感染;针对软硬组织不足问题,可通过牙槽嵴保存及软组织增量手术,尽可能改善软硬组织条件;针对咬合及邻牙协调性问题,常常需要牙周、正畸和修复等多学科联合治疗;种植治疗后还应做好种植体和天然牙的定期健康维护。本文对这些风险因素及防控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牙周炎患者种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牙周炎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比较两组牙周功能、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附着丧失(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PLI、BI、PD、BOP、AL分别为(0.85±0.27)分、(0.64±0.25)分、(2.25±0.24)mm、(34.30±0.48)%、(3.70±0.55)mm,对照组分别为(1.36±0.30)分、(1.24±0.53)分、(3.49±0.38)mm、(57.88±0.75)%、(4.61±0.9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286、6.714、18.092、173.648、5.567,均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1)(χ 2=5.108,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43),低于对照组的16.28%(7/43)(χ 2=4.962, 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满意度评分为(91.17±3.52)分,高于对照组的(84.43±2.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237, P<0.05)。 结论: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应用在牙周炎患者中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口腔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矫治成人骨性牙颌面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矫治成人骨性牙颌面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用手术优先方案矫治217例(男97例,女120例,年龄18~38岁,平均23.6岁)骨性牙颌面畸形患者。术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头颅三维CT,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根据畸形情况分别用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上颌前牙根尖下截骨、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颏部截骨等手术矫正颌骨畸形,术后2周进行正畸治疗。结果:术中下颌骨折5例(2.3%)术中行坚强内固定后愈合良好,术后下唇麻木124例(57.1%), 98例在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26例麻木范围减小,症状缓解。9例(4.1%)患者术后出现暂时开 现象,经颌间牵引1个月后开 消失。所有患者均无骨坏死、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其他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手术后均完成正畸治疗,治疗周期6~15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较为满意的面形和咬合关系,效果满意。 结论: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方案矫治治成人骨性牙颌面畸形可行,能更快获得面部轮廓和咬合功能改善,降低正畸治疗难度、缩短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满意,患者更易接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度牙周炎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修复美学区软硬组织缺陷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支持组织破坏严重,往往在治疗后出现牙龈退缩现象。目前针对前牙美学区“黑三角”问题,常规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重度牙周炎合并美学区软硬组织缺陷的病例,通过个性化牙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获得了稳定的牙槽骨再生及良好的根面覆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