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瑞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致免疫性心肌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73岁。2020年4月,因进食后间断呕吐4个月,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5月7日入住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心肌梗死病史,日常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并规律服用治疗冠心病药物。入院CT检查示,食管下段-贲门区占位,纵隔内上腔静脉后-气管隆突区、主动脉弓下及食管下段旁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肝门区、胃小弯侧多发肿大、融合淋巴结。11日开始行紫杉醇+奈达铂一线化疗2个周期。7月2日开始行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60 Gy,分30次完成,同步奈达铂30 mg化疗,每周1次。2021年1月14日复查CT,提示肝转移,纵隔、腹腔淋巴结较前增大。23日开始行二线吉西他滨单药化疗2个周期。3月13日复查CT,示新发肺转移灶。完善心肌酶谱、高敏肌钙蛋白Ⅰ和脑利钠肽基线检查后,于22日开始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24日患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间断胸痛,当时射血分数为59%,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心电图检查未见急性心肌梗死异常改变。血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 770.60 ng/L。请心内科会诊后,给予硝酸异酸梨酯片含服,胸痛缓解。25日患者血高敏肌钙蛋白Ⅰ> 40 000 ng/L,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24日无明显变化。考虑患者免疫治疗基线筛查时高敏肌钙蛋白正常(<1.5 ng/L),目前明显升高,心内科医师暂不考虑心肌梗死可能,故高度怀疑免疫性心肌炎。根据患者体重(45 kg),予甲泼尼龙200 mg冲击治疗,复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1 990.60 ng/L,再次行甲泼尼龙200 mg冲击治疗。26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2 656.30 ng/L,较前明显下降,继续甲泼尼龙400 mg冲击治疗。当日下午患者再次出现间断胸痛,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 599.80 ng/L,予硝酸甘油对症治疗,胸痛缓解。27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31 859.70 ng/L,再次明显升高,脑利钠肽前体为14 044.0 ng/L,故将甲泼尼龙加量至1.0 g,并予吗替麦考酚酯0.5 g口服,2次/d。28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7 165.00 ng/L,N端-B型钠尿肽前体为10 434.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54 U/L,乳酸脱氢酶为454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为376 U/L。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射血分数为55%。继续行甲泼尼龙1.0 g冲击治疗,同时加用艾司奥美拉唑抑酸护胃,辅酶Q10、尼可地尔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和能量代谢,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甲泼尼龙1.0 g冲击治疗5 d后,按500、240、120 mg逐渐减量,各使用1周,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迅速回落。4月12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9.50 ng/L,N端-B型钠尿肽前体为2 148.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57 U/L,乳酸脱氢酶为371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为273 U/L,患者病情明显好转。2021年4月14日患者出院时,甲泼尼龙减量至80 mg,1次/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二氢卟吩e6的光动力疗法联合替硝唑对牙周炎大鼠协同治疗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生素替硝唑(tinidazole,TNZ)对牙周炎大鼠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正畸钢丝结扎法对18只SD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6组(每组3只):阳性对照组、Ce6 组、TNZ 组、混合物Ce6/TNZ 组、Ce6加光照(Ce6+L)组、Ce6/TNZ加光照(Ce6/TNZ+L)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考察Ce6(质量浓度为0~20 mg/L)、TNZ(质量浓度为0~16.6 mg/L)及其混合物Ce6/TNZ对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Ce6、TNZ和Ce6/TNZ及结合635 nm激光照射(功率0.5 W/cm 2,时间5 min)对牙周炎大鼠牙菌斑生物膜中活性氧生成的触发效应,评价Ce6的光动力性能;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和活菌/死菌染色法考察各种治疗的体外抗菌性能,并计算Ce6介导的PDT联合TNZ的合用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采用凋亡试剂盒流式检测各种治疗对鼠巨噬细胞RAW264.7凋亡的诱导效应。各组大鼠局部给药后行激光照射(功率0.5 W/cm 2,时间5 min),治疗结束后用显微CT评价PDT联合TNZ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吸收的抑制效应。 结果:Ce6、TNZ、Ce6/TNZ在预设浓度范围内L929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激光照射后,Ce6与Ce6/TNZ的牙菌斑生物膜中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绿色荧光,触发了菌斑内活性氧大量生成;但在不同浓度下,Ce6/TNZ的牙菌斑存活率分别为(85.4±5.5)%、(76.0±8.9)%、(61.7±0.6)%、(56.3±2.6)%、(43.5±0.6)%,均显著低于Ce6和TNZ组( P<0.01),且各药物浓度点对应的CI<1.0,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Ce6+L与Ce6/TNZ+L具有显著强于Ce6与Ce6/TNZ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 P<0.01)。牙周炎大鼠体内,Ce6/TNZ联合激光照射能有效抑制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体积、骨体积分数分别为(1.49±0.07)mm 3和(47.08±0.71)%,颊、腭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分别减小至(2.13±0.07)和(1.94±0.10)mm。 结论:基于Ce6的PDT联合抗生素TNZ对牙周炎大鼠有协同治疗作用,能有效杀伤牙菌斑,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抑制牙槽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经验性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MeSH Terms])AND( "Cephalosporins*" [MeSH Terms])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SH Terms])、腹腔感染、继发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头孢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8年5月。纳入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对比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对照组患者给予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结局指标: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R 3.6.2软件随机贝叶斯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轨迹图法、密度图法、杠杆图法对模型收敛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8篇。18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6 792例,其中试验组3 402例,对照组3 390例。(2)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临床治愈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 OR)=0.46,0.61,95%可信区间( CI)为0.26~0.81,0.38~0.97, 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临床治愈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03,95% CI为0.59~1.80, P>0.05)。②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OR=0.84,0.41,95% CI为0.73~0.98,0.23~0.74, 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微生物清除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76,95% CI为0.27~1.80, P>0.05)。③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甲硝唑、替加环素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喹诺酮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OR=0.13,0.13,0.14,0.13,0.15,0.13,95% CI为0.03~0.50,0.02~0.98,0.02~0.75,0.02~0.59,0.02~0.78,0.02~0.57, P<0.05)。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OR=0.96,1.00,1.10,95% CI为0.52~1.60,0.31~3.50,0.49~2.30, P>0.05)。(3)疗效与安全性等级排名:①临床治愈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临床治愈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51.73%、35.72%、22.57%、31.37%、24.98%、32.82%、34.69%、29.05%、72.36%。②微生物清除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微生物清除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89.62%、77.01%、38.60%、20.94%、26.26%、26.39%、22.22%、20.19%、62.55%。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96.21%、30.46%、21.09%、25.27%、27.26%、19.45%、31.69%。 结论:中、低危腹腔感染时,推荐经验性使用头孢菌素+甲硝唑替代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吗啉硝唑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吗啉硝唑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病例资料,共计387例。应用吗啉硝唑+依替米星二联抗生素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54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按照倾向评分匹配,另外54例使用奥硝唑+左氧氟沙星二联抗生素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三种炎症指标变化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和镇痛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吗啉硝唑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能够有效控制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造成的腹腔感染,体现了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透明质酸钠凝胶治疗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凝胶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杭州西溪医院就诊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患者给予替硝唑片治疗,观察组49例患者给予替硝唑片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及血清hs-CRP、IL-8和TNF-α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治疗4周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8%(46/49)比71.43%(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8.612, 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GI、SBI和PLI低于对照组(1.10 ± 0.23比1.63 ± 0.36、0.38 ± 0.10比0.71 ± 0.15、0.83 ± 0.29比1.36 ± 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血清hs-CRP、IL-8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4.53 ± 1.29)mg/L比(7.65 ± 1.82)mg/L、(6.17 ± 1.08)ng/L比(9.98 ± 1.56)ng/L、(2.27 ± 0.26)μg/L比(3.98 ± 0.3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透明质酸钠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清hs-CRP、IL-8和TNF-α水平,从而减轻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脓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55岁。主诉头痛8个月加重2周,于2022年3月21日17:35收入河北省中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有“风湿病”30余年,不规律口服糖皮质激素。于本次住院前8个月(2021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全头搏动性胀痛,较剧烈,伴有头晕、呕吐、视物旋转、视物模糊与闪光感,发热,体温波动在37.0~38.0 ℃,于当地针灸及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症状好转,仍遗留较轻头痛。2021年11月20日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提示:垂体体积增大,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未见异常。垂体MRI平扫:垂体囊性良性占位,考虑Rathke囊肿。当地发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结果不详)、低血钾(最低2.65 mmol/L)和低血钠(最低105.9 mmol/L),给“优甲乐”纠正电解质紊乱(具体不详),症状好转。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头痛加重,性质同前,伴呕吐、发热,体温最高38.0 ℃,自行口服“布洛芬”后体温下降至37.3 ℃。于当地对症治疗。入院查体:神清语利,精神差,双颞侧视野缩小。余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2022年1月2日查垂体MRI增强:垂体囊性变,周边环形强化。2022年3月10日头CT平扫:头颅CT垂体囊性病变。经会诊转入院,入院诊断:鞍区占位性病变,垂体脓肿?垂体功能减低症。经术前准备于2022年3月24日在全身麻醉下经鼻蝶内镜手术。术中发现:鞍底薄弱并有膜性不规则突起凸向蝶窦腔,局部质地软缺乏鞍底骨质,表面覆盖黏膜。试用穿刺针经过该薄弱区向垂体方向穿刺,抽吸出淡黄绿色脓性液约2.5 mL。拔除穿刺针并保留标本准备送检。刮除蝶窦黏膜,鞍底前下部骨质约1 cm区域骨质不完整,鞍底光滑包膜凸向蝶窦腔。碘伏冲洗、浸泡消毒,并依次用过氧化氢、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术区无活动出血。切开鞍底硬脑膜,切口约0.8 cm长,见内为黄色脓苔及红黄间杂炎性组织。用取瘤钳切取脓苔样组织及炎性组织标本,质地脆,标本准备送病理。并用吸引器吸除蝶安内视野下脓苔,清理炎性腐败组织,周边显露出粉红色垂体组织,鞍内脓性组织内镜下刮除完全。用稀碘伏液冲洗、浸泡消毒脓腔及术区,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至冲洗液清。未见明显脑脊液外溢,清理术区,创面无明显活动性出血,结束手术。术后CT:垂体囊性占位消失。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抗感染;(2)激素替代: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片口服;(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后轻度嗅觉减退,无脑脊液鼻漏,无视力视野障碍,未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脓腔壁组织病理提示垂体组织并炎细胞浸润,脓液涂片及培养均为阴性。患者头痛及发热消失,电解质紊乱纠正,垂体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垂体MRI显示术后改变,垂体脓腔消失,对比剂增强提示垂体均匀强化。患者血常规、激素水平及电解质水平及变化趋势见表1, 2, 3,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半夏泻心汤联合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小儿胃炎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联合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小儿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胃炎患儿1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上腹饱胀、上腹疼痛、反酸消失时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胃炎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对照组胃炎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27±0.22)分、(80.22±4.45)分,观察组分别为(0.56±0.11)分、(90.53±4.11)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824、7.825,均 P<0.05)。对照组上腹饱胀、上腹疼痛、反酸消失时间分别为(5.42±2.51)d、(4.47±2.24)d、(4.68±1.51)d,观察组分别为(4.11±1.12)d、(3.25±1.21)d、(3.21±0.24)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21、5.167、5.121,均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χ 2=8.201, 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χ 2=6.278, 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小儿胃炎,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胃功能及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效果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阴道毛滴虫病诊治指南(2021修订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阴道毛滴虫病系由阴道毛滴虫所致的性传播感染,可同时累及生殖道及泌尿道,引起阴道炎、尿道炎、膀胱炎或无症状,常与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淋病并存。阴道毛滴虫病可导致不良生殖健康结局。持续性阴道毛滴虫病已经在我国出现,并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阴道分泌物悬液显微镜检查或核酸扩增等诊断。治疗方案包括甲硝唑2 g顿服或替硝唑2 g顿服,需要对患者的性伴同时治疗,对持续性阴道毛滴虫病需要应用高剂量或超高剂量替硝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感染性结石患者尿液细菌的菌谱及耐药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感染性结石患者中段尿细菌谱特点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54例感染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1例,女153例。年龄(51.5±12.3)岁。合并高血压病58例(22.8%),糖尿病17例(6.7%),肾积水195例(76.8%)。结石负荷1 443.5(660.8,2 837.5)mm 2。收集中段尿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肾镜取石术。 结果:本研究254例,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89例(35.0%),阴性165例(65.0%)。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尿白细胞阳性例数分别为77例(86.5%)和83例(50.3%),尿亚硝酸盐阳性例数分别为57例(64.0%)和24例(14.5%),术后发热分别为23例(25.8%)和24例(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段尿细菌培养检出14种细菌,检出率最高的3种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8.2%(34/89)]、奇异变形杆菌[15.7%(14/89)]和铜绿假单胞菌[11.2%(10/8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上述3种细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40.0%;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40.0%;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等的耐药率均<10.0%;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以及奇异变形杆菌对妥布霉素、氨曲南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1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氨曲南等药物的耐药率均<10%。 结论:感染性结石患者中段尿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部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重症破伤风五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5例成人重型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9~65岁。发病前5~30 d有外伤史,发病后1~11 d就诊,主要表现为颈痛伴活动受限、张口困难就诊,住院期间出现颈部、双上肢阵发性抽搐、全身阵发性痉挛发作或腹肌紧张、腹痛等;就诊时2例外伤已愈合。入院后均予局部清创,甲硝唑联合青霉素/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3 000 U于臀大肌及三角肌深部肌内注射中和体内游离毒素,咪达唑仑联合硫酸镁持续静脉泵入控制和解除骨骼肌痉挛。3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因严重骨骼肌痉挛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行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治疗后5例均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