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RIPC+RIPost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招募于本院手术室接受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年龄44~64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C组)和处理组(R组),每组40例。R组患者于CPB开始前30 min实施RIPC,并于CPB结束前30 min实施RIPostC。具体处理措施:患者下肢绑好充气式袖带,充气加压直至压力为200 mmHg(1 mmHg=0.133 kPa),保持5 min,随后袖带完全放气直至压力为0;5 min后再次充气加压,如此进行3个循环;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下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3天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测定血常规。术后3天内采用重症监护室(ICU)意识障碍评估法(CAM-ICU)进行POD的评估。神经认知测试在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个月进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痴呆症(AD)的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排除术前<24分的患者。记录术中及术后任何不良事件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记录住院时间及90天病死率。3个月后,使用问卷收集与睡眠有关的数据、生活质量、焦虑和疼痛。结果:两组术后第1、3天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术前1天时的均增高,但R组均显著低于C组( P<0.05)。C组共有13例患者(32.5%)在术后第3天内发生POD,27例患者(67.5%)未发生PO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组共有5例患者(12.5%)在术后3天内发生POD,35例患者(87.5%)未发生POD。术后90天随访时,MMSE评分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共有4例(10%)患者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两组间POC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90天的随访期内,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EQ-5D问卷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IPC+RIPostC可减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症反应,降低POD发生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卵巢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普通胃肠减压与肠梗阻导管在卵巢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效果。方法:总结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24例卵巢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护理经验,对照组14例患者给予经鼻型鼻胃管胃肠减压治疗,实验组10例患者给予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两种导管材质均为硅胶。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减压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疗效、留置深度、疼痛值、舒适度。结果:对照组14例鼻胃管胃肠减压患者,导管置入长度为(50±5)cm,治疗后9例可缓解肠梗阻症状,但症状反复出现,无法解除梗阻;实验组10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患者,导管置入长度(125±15)cm,护理后,6例效果显著,3例有效,1例无效,肿瘤进展死亡,无1例导管相关并发症和导管意外发生。实验组患者肠梗阻症状、疼痛、焦虑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卵巢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留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对解除梗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结合适宜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rastin对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海马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海马注射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对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其海马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Erastin低剂量(200 ng/μL)组、Erastin中剂量组(400 ng/μL)、Erastin高剂量组(600 ng/μ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LPS组,10 μg/L),每组8只大鼠。向各组大鼠双侧海马注射相应药物(每侧2.5 μL)后于第4天开始进行体质量及行为学检测,行为学测试包括糖水偏爱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观察大鼠的抑郁及焦虑样行为。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海马铁死亡相关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环氧化酶2 (cyclo-oxygenase 2,COX2)、铁蛋白重链1(ferritin heavy polypeptide 1,FTH1)、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 (long-chain fatty acyl-CoA synthetase 4,ACSL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 (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LSD检验。结果:(1)体质量及行为学检测结果:注射药物前,5组大鼠体质量和行为学检测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2~1.15,均 P>0.05)。海马给药后,与对照组相比,Erastin中剂量组大鼠表现出更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样行为,包括体质量减轻[(245.20±5.24)g,(267.45±13.16)],糖水偏爱率降低[(32.14±8.51)%,(68.17±13.67)%],强迫游泳不动时间[(37.00±7.58)s,(12.50±5.51)s]及高架闭合臂时间百分比[(89.43±4.77)%,(59.96±9.91)%]增加,旷场中心区停留时间[(6.01±2.57)s,(16.49±7.21)s]及高架开放臂时间百分比[(5.00±3.83)%,(19.63±5.91)%]减少,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给药后,5组大鼠海马组织FTH1、GPX4、SLC7A11、COX2和ACSL4的mRNA水平( F=2.23,8.37,2.91,7.60,3.16,均 P<0.05)和蛋白表达水平( F=3.31,40.13,8.52,3.70,70.79,均 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astin中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FTH1、GPX4和SLC7A11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COX2和ACSL4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海马微量注射Erastin(400 ng/μL)可诱发大鼠海马组织铁死亡,并可诱导大鼠出现焦虑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死亡焦虑研究现状和热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索并分析当前死亡焦虑研究的现状与热点,为进一步开展死亡焦虑相关研究提供方向。方法:系统检索CNKI自建库至2020年7月10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题目、关键词、摘要中涉及死亡焦虑的文献。运用书目信息共现分析系统(Bicomb)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包括发表年份、来源期刊、关键词、作者等。通过公式计算与自定义结合的方法截取高频词,导出词篇矩阵。将词篇矩阵用gCLUTO 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具体文献得出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结果:死亡焦虑相关文献共79篇,出现频次≥3次的关键词19个,通过分析获得死亡焦虑研究的4个研究热点:护理人员的死亡焦虑、临终患者的死亡焦虑、死亡焦虑量表的开发及调适、死亡焦虑与心理健康。结论:死亡焦虑研究已进入发展期;研究多见于样本易获得的老年人、护理人员;研究类型以经验性研究、横断面调查为主。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突破样本易获得性的限制,加强研究作者及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尝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有效的缓解死亡焦虑,提升照护质量的干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0~15岁儿童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2%,术前科学准确的麻醉评估是保障患儿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是以数字量化评价围手术期风险水平,对危险程度进行分层。为进一步规范儿童麻醉评估方法,识别危险因素,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了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的麻醉学专家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统计学专家共同撰写了《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其中麻醉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全身状况分级、困难气道评估、危重症患儿识别与评估等,围手术期风险预测包括术前焦虑、围手术期呼吸不良事件、反流误吸、苏醒期谵妄、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转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术后急性肾损伤、围手术期死亡、非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本共识共形成16条推荐意见,旨在推动麻醉医师熟悉儿童麻醉评估的内容,识别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切除预后与并发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切除患者的预后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采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局部切除;(2)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明显[MR检查肿瘤退缩分级(mrTRG)为1、2级];(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标准:(1)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2)既往5年内罹患其他恶性肿瘤者;(3)合并消化道梗阻、穿孔、出血等具有急诊手术指征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局部切除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无病生存期(DFS)、术后短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随访时肛门控气、控粪功能与生活质量(EORTC QLQ-CR29量表评估,症状性维度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为(66.7±12.3)岁。肿瘤位于前壁16例,侧壁和后壁各12例。新辅助治疗前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4.3±1.2)cm,新辅助治疗后为(5.1±0.9)cm。根据mrTRG退缩分级,mrTRG1级31例,2级9例。所有患者均完成TEM局部切除手术。术后1个月内共19例(47.5%)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Clavien-DindoⅠ级并发症14例,Ⅱ级3例,Ⅲ级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2例,其余均未发现严重的肛门功能障碍。EORTC QLQ-CR29生活质量评分显示,TEM术后1年除味觉( Z=-1.968, P=0.049)、焦虑( Z=-3.624, P<0.001)、皮肤疼痛( Z=-2.420, P=0.023)劣于新辅助治疗前,其余评估结果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完全退缩17例,中度缓解13例,轻度缓解10例。随访(49.1±29.6)个月,术后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4例(肝转移3例,肺转移后肝转移1例),无死亡病例,5年DFS为84.3%。 结论: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TEM局部切除,可作为精确判断临床完全缓解(cCR)的重要手段,对cCR或近cCR患者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同时对患者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但新辅助放化疗后TEM局部切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有复发转移的风险,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负性信息注意偏向在肺癌患者宿命观与死亡焦虑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负性信息注意偏向在肺癌患者宿命观与死亡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便利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进行治疗的312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宿命观量表、负性信息注意量表、死亡焦虑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基于自我调节执行功能模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312例肺癌患者宿命观总分为(61.68 ± 11.92)分,负性信息注意偏向总分为(39.57 ± 5.19)分,死亡焦虑总分为(61.23 ± 9.30)分。负性信息注意偏向与宿命观呈显著正相关( r = 0.594, P<0.01),死亡焦虑与宿命观、负性信息注意偏向均呈显著正相关( r = 0.494、0.558,均 P<0.01)。负性信息注意偏向在宿命观和死亡焦虑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7.7%。中介效应模型各适配度指标值均在可接受范围。 结论:负性信息注意偏向是肺癌患者宿命观与死亡焦虑间的中介变量,护理人员应关注肺癌患者的负性信息注意偏向水平,从情绪加工过程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降低肺癌患者的死亡焦虑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的心理症状群分组特征及预测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心理状态症状群分组特征,并分析不同症状群特征的预测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171例采用PD-1单抗联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癌因性疲乏调查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癌症患者体力活动测定量表、心理痛苦温度计、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调研。基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躯体疲乏、焦虑状况、抑郁状况、睡眠质量、心理痛苦程度的测评结果拟合潜类别模型。对量表结果进行潜类别模型分析建立类别组模型,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及疾病分期、分型、性格特点等,探索不同类别组间的预测指标。结果:依据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疲乏、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心理痛苦程度等症状群表现分为2种不同的类别,分别命名为高心理症状组占44.44%(76/171)和低心理症状组占55.56%(95/171)。低心理症状组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维度以及体力活动得分分别为(11.28 ± 5.62)、(17.57 ± 4.31)、(11.14 ± 3.27)、(14.83 ± 5.24)、(14.76 ± 4.03)、(88.61 ± 17.38),高于高心理症状组的(17.82 ± 4.43)、(10.76 ± 3.63)、(18.62 ± 6.06)、(9.34 ± 3.13)、(26.26 ± 3.23)、(58.04 ± 1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36~15.84,均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格特点[外向型( OR=0.08,95% CI 0.03~0.23, P<0.05),中间型( OR=0.16,95% CI 0.08~0.33, P<0.05)],癌症患者体力活动( OR=0.91,95% CI 0.88~0.93, P<0.05)为预测区分高心理症状组的预测指标。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者在进行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心理症状群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在进行治疗期间根据不同的心理症状特征,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和护理关怀,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科老年发热待查患者死亡焦虑情况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感染科老年发热待查(FUO)患者死亡焦虑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00例老年FU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死亡焦虑量表(T-DAS)对患者死亡焦虑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有39例患者判定为高死亡焦虑水平。高死亡焦虑水平患者中年龄60~70岁、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独居、合并冠心病、FUO病程≥3月、无宗教信仰、家庭中从不或偶尔谈论死亡、近一年内有亲友过世的比例均高于非高死亡焦虑水平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科老年FUO患者高死亡焦虑水平的出现与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冠心病、FUO病程、家庭谈论死亡情况具有相关性( P<0.05)。 结论:老年FUO患者的死亡焦虑水平受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基础疾病、发热病程、家庭中对死亡事件的沟通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感染科护理人员应对老年FUO患者的死亡焦虑水平和相关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对于死亡焦虑水平较高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以达到缓解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限制性探视制度与弹性探视制度对ICU患者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当前限制性探视制度,研究弹性制度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OvidSP,Wiley Online library,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CNKI,维普,CBM和万方)。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开始至2020年9月。对纳入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系统评价。结果:弹性探视制度可以减少ICU患者谵妄发生风险( RR=0.59,95% CI 0.36~0.96),缩短住院时间( MD=-0.21,95% CI-0.35~-0.06),改善患者焦虑症状( MD=-2.2,95% CI-3.80~-0.61),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以及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且不增加患者ICU获得性感染风险( RR=0.77,95% CI 0.51~1.16)和患者死亡率( RR=0.82,95% CI 0.53~1.26)。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 结论:相较于目前的限制性探视制度,弹性探视制度降低患者谵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焦虑症状和抑郁发生情况,得到家属和患者更多的满意度,可以尝试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