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以发热待查为主要表现的脂膜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 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脂膜炎导致发热待查(FUO)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以FUO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503例患者,将其中临床最终诊断为脂膜炎的患者纳入研究,分析纳入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 结果:503例FUO患者中最终临床诊断为脂膜炎者占0.99%(5/503)。5例脂膜炎患者中3例为女性,年龄41~7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实验室检查均有血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 18F-FDG PET/CT显像在多个脂肪分布区发现局限性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其中位于皮下脂肪3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腹腔及腹膜后其他脂肪组织1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为0.8~5.0。5例中4例有脾脏弥漫性摄取增高,3例有骨髓弥漫性摄取增高,2例有多发反应性增生小淋巴结影;另外,在扫描野延长至小腿中段的2例患者中可见多关节滑膜FDG高摄取现象。 结论:脂膜炎在 18F-FDG PET/CT显像中具有一定特征, 18F-FDG PET/CT有助于脂膜炎所致FUO的病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感染科老年发热待查患者死亡焦虑情况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感染科老年发热待查(FUO)患者死亡焦虑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00例老年FU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死亡焦虑量表(T-DAS)对患者死亡焦虑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有39例患者判定为高死亡焦虑水平。高死亡焦虑水平患者中年龄60~70岁、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独居、合并冠心病、FUO病程≥3月、无宗教信仰、家庭中从不或偶尔谈论死亡、近一年内有亲友过世的比例均高于非高死亡焦虑水平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科老年FUO患者高死亡焦虑水平的出现与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冠心病、FUO病程、家庭谈论死亡情况具有相关性( P<0.05)。 结论:老年FUO患者的死亡焦虑水平受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基础疾病、发热病程、家庭中对死亡事件的沟通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感染科护理人员应对老年FUO患者的死亡焦虑水平和相关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对于死亡焦虑水平较高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以达到缓解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起病的生物素-硫胺素反应性基底节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女,31 d,因"间断呕吐10 d,哭闹2 d"于2019年10月24日收住入院。患儿于生后21 d无明确诱因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生后29 d剧烈哭闹,不易安抚,以"呕吐原因待查"收住。病程中无发热、咳嗽,无呕血、腹泻,无惊厥、昏迷,食欲可,二便正常,睡眠差。患儿系第3胎第2产,胎龄40周,自然分娩,出生体重2 850 g,生后无窒息,否认病理性黄疸史,按时接种疫苗。患儿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母亲第1胎为女孩,足月顺产,生后1个月出现哭闹,嗜睡,生后54 d死亡。死因不明。第2胎为男孩,孕5个月宫内超声发现晶状体缺失,孕6个月时行人工流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Q热引起高热、肝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回顾1例发热伴肝损伤患者的诊治经过,提高对Q热的认识,为类似患者的诊治思路提供借鉴。方法:报道1例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诊断的急性Q热。以"Q热"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50年1月到2021年10月。结果:共检索到133篇文献,筛选其中具有比较完整的临床资料的国内个案22例,加上本文报道1例,共23例,23例均为散发病例。男19例(82.6%)、女4例(17.4%),男女比例约为4.8∶1,年龄范围为12~73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头疼、肌肉酸痛、黄疸、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漏诊率极高,确诊需要依据血清学抗体,目前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能提高确诊率。多西环素治疗有效。确诊后23例Q热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在我国,Q热仍是一类被忽视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中针对发热待查伴肝损伤患者,需警惕Q热的可能,减少因漏诊导致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组织胞浆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真菌,存在于潮湿的自然环境中。组织胞浆菌感染后主要侵犯肺和网状内皮系统,严重时可入血并发展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该病较为罕见,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现报道1例发热待查患者,经骨髓细胞学及骨髓培养诊断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2周及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序贯治疗2个月后,病情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IM早期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46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起病情况、就诊情况以及误诊情况。结果:468例患儿中,临床诊断33例,确诊435例;男281例(60.04%),女187例(39.96%);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43.80%(205/468)],秋季发病率最高[33.12%(155/468)]。首发症状以发热[52.99%(248/468)]、眼睑水肿[15.38%(72/468)]和颈部包块[14.96%(70/468)]为主。发热率为90.38%(423/468),中位首次发热时间为病程第1(1,2)天,中位热程为6(4,8)d。中位首次就诊时间为病程第3(1,5)天,确诊时间为病程第7(5,9)天。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比例为51.92%(243/468),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比例为61.75%(289/468),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升高(≥10%)率为58.97%(276/468)。364例患儿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比例降低率为80.22%(292/364),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比例升高率为99.45%(362/364),Th细胞/Ts细胞0.24(0.16,0.40)、降低率为100.00%(364/364),B淋巴细胞比例降低率为93.96%(342/364),自然杀伤细胞比例降低率为35.16%(128/364)、升高率为0.55%(2/364)。误诊发生率为55.13%(258/468),误诊时间为5(4,7)d;258例误诊患儿中,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105例(40.70%),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65例(25.19%),急性颈部淋巴结炎或颈部包块待查27例(10.47%)。结论:儿童I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早期容易误诊。临床医师需掌握儿童IM的临床特点,不断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第515例 间断发热—乏力—下肢水肿—小肠穿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以间断发热、乏力起病,后期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查多种免疫指标异常,初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的中年男性患者,经足量糖皮质激素及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后发热改善,但低蛋白血症难以纠正,住院期间患者突发急腹症,后证实为小肠穿孔,术后病理提示为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终诊断为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模拟结缔组织病。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如出现不能用本病来解释的病情,要高度警惕淋巴瘤可能。原发于小肠的淋巴瘤发生率较低,临床症状具有隐匿性,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支气管腔内超声在儿童中应用四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腔内超声(EBUS)技术在儿童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例气道EBUS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和3例经EBUS检查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结果和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男2例、女2例)年龄为7.4~9.2岁。EBUS-TBNA患儿(例1)术前诊断发热、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术后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经EBUS探查患儿为原发性气道肿瘤,术前CT未见气管腔外浸润,经支气管镜介入切除气道内肿瘤后病理诊断黏液表皮样癌2例、支气管平滑肌瘤1例。病灶部位分别为右主支气管开口1例、主气道2例。EBUS下依次可显示气管壁最内层强回声区(水囊和黏膜层)、较低回声区(黏膜下平滑肌层)、强回声区(软骨内层)、低回声区(软骨层)、强回声区(软骨外缘层)。1例患儿(例3)病灶处气管壁黏膜下平滑肌层结构紊乱,软骨层部分中断,其余2例未见气管壁受累。4例患儿术后均无气胸、咯血等并发症。结论:EBUS对儿童原因不明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和原发性气道肿瘤气管壁浸润程度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带状疱疹样皮疹的播散性隐球菌病合并艾滋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38岁,因头痛、发热1周,加重3 d就诊。患者起病前1周着凉后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自觉发热(当时未测体温),当地医院治疗3 d,症状稍好转。3 d前头痛加重,呈搏动性;外院脑脊液涂片隐球菌阳性,HIV抗体待查转我院。入院后第7天,患者右前臂伸侧、右手掌、右胸背逐渐出现红斑、簇状小水疱,伴阵发性、烧灼样痛,无痒感。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水痘病史。否认皮损部位外伤史及鸽粪接触史。2014年有静脉吸毒史,曾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曾发生无保护措施的男男性行为。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检:一般状况可,慢性病容,神清,检查配合。肺部和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余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皮肤科检查:右前臂伸侧、右手掌、右胸背部可见红斑、斑丘疹、丘疱疹,簇状小水疱,疱液多混浊,部分皮损中间干涸、结痂(图1)。初诊为带状疱疹,予伐昔洛韦、膦甲酸钠等治疗2周,皮损仍增加,疼痛无改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中性粒细胞比例0.889(参考值:0.5 ~ 0.7,下同);CD4 + T细胞计数4个/μl(500 ~ 1 600个/μl),辅助性与抑制性T细胞比值0.02(1.4 ~ 2.0),HIV抗体阳性,HIV核酸定量1.38 × 10 2/ml;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人巨细胞病毒阴性;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血、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真菌培养发现新型隐球菌。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64 × 10 6/L,脑脊液墨汁染色:隐球菌阳性。肺泡灌洗液人巨细胞病毒检测:阳性;骨髓细菌、真菌培养:阴性。肺部CT示双肺上叶感染;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右前臂伸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鳞状上皮局部增生,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图2)。皮肤浅表过碘酸希夫染色及六胺银染色均见散在隐球菌菌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结节性多动脉炎并发双肾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以发热、大量血尿为主要症状的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男,58岁,因发热、头痛、乏力等多系统症状就诊,诊断为发热原因待查、肺部感染、胆囊炎、低白蛋白血症,予抗感染、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3周后出现严重血尿,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肾盂积血、心包、胸腔积液,增强CT检查示:腹主动脉分支、双肾和胰腺动脉多发小动脉瘤,明确结节性多动脉炎诊断。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行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术后血尿有效控制,全身状况改善。随访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