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闭环管理模式下院外急救转运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感染者的研究,探讨闭环管理模式下急救转运的特点及对于我国疫情防控影响,为新冠肺炎防治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文按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其他利益相关方医疗防疫手册》要求,对北京急救中心2022年1月4日至3月13日转送的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闭环管理的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的人员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国籍、人员类别等。结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涉奥人员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及复检病例342人次,其中无症状患者为313人次,有症状患者为29人次;运动员64人次,院外急救人员"零感染"。结论:通过院外急救机构对新冠肺炎的科学防控,严格执行的闭环管理政策,合理高效的院外转运流程,筑牢疫情防控之墙,保障冬奥会和社会面安全平稳运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冠状病毒病与卒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传播范围广,重症率和病死率高,主要以呼吸系统受累为主,也可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卒中作为其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并发症而备受关注。尽管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但根据以往感染性疾病与卒中的关系、COVID-19的发病机制分析以及共同的危险因素,提示两者关系密切。文章对COVID-19与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型半胱氨酸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发生急性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1,2]。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比溶栓疗法能更快更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改善罪犯血管血流量并限制心肌梗死面积,保留左心室射血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PPCI已成为目前STEMI患者恢复冠脉再灌注的首选血运重建策略 [3,4],然而仍会有5%-50%的患者在PPCI后会出现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RP) [5]。NRP是一种与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的并发症,可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的风险并提高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6,7]。近几年发现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被认为是STEMI患者PPCI后冠脉发生NRP的独立危险因素 [8],有关证明二者相关性的研究在近几年逐渐增多,无不提示二者关系密切,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故本文围绕Hcy与NRP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为NRP的预测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湖南胸痛联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技术规范(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死率、致残率高,急诊PCI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早期心肌再灌注是救治的最有效方法。该技术规范复习了最新国内外相关文献、共识、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重点详细阐述STEMI急诊PCI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技术要点、常见并发症处理、围手术期抗血栓治疗及STEMI并发症处理等,以促进STEMI急诊PCI的规范化与同质化,降低病死率与病残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进展性冠心病伴Lp(a)升高患者血脂净化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脂蛋白(a)[Lp(a)]升高与冠心病残余风险及不良预后有关,血脂净化治疗可大幅降低Lp(a)水平,改善远期预后。本文报道1例进展性冠心病伴Lp(a)升高患者血脂净化治疗的经历,以期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经验和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患者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动态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至2月安徽省治愈出院的6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初诊时临床轻型5例、普通型53例、重型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达到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60例患者中发热(57例)、咳嗽(55例)为主要症状。5例轻型患者3例全程CT检查为阴性,2例首次CT阴性表现,第2次胸部CT发现异常。55例(53例普通型和2例重型)首次CT异常患者影像学特点为病变双肺受累为主(51例),病灶多发(33例),胸膜下多见(40例),磨玻璃影像最为常见(55例)。转归中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逐渐变淡,完全吸收(19例);肺内磨玻璃影范围扩大,进展为铺路石征、实变影,病灶再逐渐吸收后可见纤维条索影(27例);肺内磨玻璃影快速进展为实变影像,病灶吸收较慢,病灶大部分吸收后伴有较多纤维条索影残留(4例),2例重型患者肺内病灶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影缓慢吸收后可见较多纤维灶残留。结论:胸部CT在输入性COVID-19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T影像所见肺的受累程度与临床转归有较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纤维根管桩临床粘接技术操作规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纤维根管桩被广泛应用于根管治疗后残根残冠的保存修复,但临床粘接操作过程中诸多影响因素使纤维根管桩的长期使用寿命仍有待提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纤维根管桩临床粘接技术操作规范,标准化该技术的临床操作流程,提高纤维根管桩的粘接修复成功率,促进纤维根管桩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60岁及以上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60岁及以上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IA)患者的手术疗效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21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11例老年M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2个动脉瘤的患者95例,3个14例,4个1例,5个1例;责任动脉瘤111个,非责任动脉瘤130个。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101例患者行一期单侧翼点入路,7例行一期冠状入路,3例行翼点入路分期手术治疗夹闭动脉瘤。术后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11例患者的241个动脉瘤中,完全夹闭216个包括责任动脉瘤111个,非责任动脉瘤105个;其余25个非责任动脉瘤中自体筋膜包裹后生物胶固定2个,包裹后夹闭2个,术前血管内栓塞2个,未做特殊处理19个。22例(19.8%)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1.8%)重度残疾,3例(2.7%)植物生存状态,3例(2.7%)死亡。53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 M( Q1, Q3)]为8(3,15)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动脉瘤均未见复发。108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 M( Q1, Q3)]为23.5(8.0,56.5)个月,至末次随访,预后良好(GOS Ⅳ~Ⅴ级)103例;预后不良(GOS Ⅰ~Ⅲ级)5例,其中2例为重度残疾,3例为植物生存状态。 结论:选择合适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治疗老年MIA,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且致残、致死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畸附件或托槽的去除对牙釉质裂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性矫治矩形附件磨除和固定矫治金属托槽脱粘对附件及托槽粘接区域牙釉质裂纹的影响。方法:收集80颗离体恒牙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牙冠中心为中心,选择5 mm×5 mm的正方形粘接区域,并按照该区域内或通过该区域是否有裂纹分为无裂纹组和有裂纹组。其中无裂纹组随机分为附件A组和托槽B组,有裂纹组随机分为附件C组和托槽D组,每组各20例。比较各组实验前后粘接区域牙釉质裂纹特征测量值(裂纹数量、裂纹总长度及最长裂纹的长度和宽度)的差异;有裂纹组内C、D组间牙釉质裂纹变化的差异。结果:附件A组树脂附件和托槽B组金属托槽及残余粘接剂去除并进行牙面抛光后,粘接区域牙釉质裂纹特征测量值实验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附件C组实验后牙釉质裂纹数量的 M( Q1, Q3)为1.00(0.25,1.00)( P=0.007),裂纹总长度的均值为(1548.69±1230.37) μm( P<0.001),最长裂纹的长度均值为(1471.56±1163.87) μm( P<0.001),宽度均值为(7.34±5.62) μm( P=0.034),较实验前略有减小;托槽D组实验后裂纹总长度 M( Q1, Q3)为2184.00(849.80,3097.36) μm( P=0.023)、最长裂纹的长度 M( Q1, Q3)为1676.98(638.59,2493.69) μm( P=0.006),宽度均值为(7.74±4.89) μm( P=0.037),较实验前也略有减小。 结论:矩形附件和金属托槽的去除过程并不会导致粘接区域新裂纹的出现;原本粘接区域有裂纹的牙齿,在矩形附件或金属托槽去除并进行牙面抛光后,粘接区域原有的牙釉质裂纹特征测量值可能会略微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