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羧甲基纤维素钠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波形蛋白及锌指蛋白的表达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联合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角质形成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体外建立大鼠毛囊角质形成细胞系,实验分组:A组(空白对照)、B 组(2%CMC)、C 组(5%pAD)、D 组(5%pADM+2%CMC).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凝胶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活力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能力.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D组角质形成细胞活力最强(A:100.00±8.70、B:124.10±8.10、C:130.40±7.30、D:152.30±5.5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2,P<0.01).Transwell实验中,各组迁移的角质形成细胞数分别为,A组为(95.889±8.638)个、B 组为(149.556±7.091)个、C 组为(172.778±7.710)个、D 组为(236.667±9.695个;与A组比较,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9,P<0.01),其中D组角质形成细胞迁移数最多.PCR结果显示,D组角蛋白10(CK10)、波形蛋白(Vim)及锌指蛋白(Snail)表达量最多,分别为4.69、4.25、4.52(F=125.3、146.8、100.3,P<0.05),而 CK14 表达量最低(0.18,F=96.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stem blot结果显示,D组CK10、Vim及Snail蛋白表达量最多,分别为 0.43、0.54、0.69(F=187.5、168.9、151.3,P<0.05),而 CK14 蛋白表达量最低(0.10,F=16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ADM及CMC均可改善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活性,pPADM联合CMC可促进CK10、Vim及Snail的表达,并抑制CK14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促进皮肤细胞迁移修复小鼠创面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对小鼠创面的修复作用及皮肤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对20只C57BL/6鼠(购自中国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背部用8 mm的皮肤活检器制作直径8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直径8 mm、高3 mm一侧下端剪开45度,高1 mm窗口的柱状硅胶支撑架缝合于创面处形成创面窗。完全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创面窗中敷入pADM为pADM组,一组以纱布覆盖创面窗为对照组,给予及时护理。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对4周愈合创面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离培养出生后2~3 d的乳鼠背部全皮层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pADM对皮肤细胞迁移的影响。4周创面组织进行毛囊干细胞标志物LGR5和角质形成细胞标志物角蛋白(K17)的免疫荧光染色。应用统计软件GraphPad Prism6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建模4周后,pADM组创面愈合率为(76.94±2.93)%,对照组创面愈合率为(57.59±4.08)%,与对照组比较,pADM可促进创面愈合( t=6.666, P<0.05)。4周创面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pADM组在创面窗近窗口处有新生的毛囊生成,而对照组未见新生毛囊。Transwell结果显示对照组迁移细胞数为(52.67±1.45)个,pADM组迁移细胞数为(73.67±2.03)个,pADM可促进分离培养的皮肤细胞迁移( t=8.419, P<0.05)。4周创面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ADM组创面窗组织中有毛囊干细胞的激活和角蛋白K17的表达。 结论:pADM可促进创面愈合,并通过激活毛囊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促进皮肤细胞迁移修复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白细胞介素36受体拮抗剂缺陷与皮肤无菌性脓疱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皮肤无菌性脓疱病系非感染性、非毛囊性脓疱病,发病率低且治疗困难。白细胞介素(IL)36受体拮抗剂缺陷(DITRA)是由 IL36 RN突变所致的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活性下降的自身炎症性疾病,IL-36Ra功能或结构缺陷会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和促炎因子增加,上调的IL-36受体激动剂可诱导17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IL-17,而IL-17是多种无菌性脓疱病的发病基础。研究DITRA与皮肤无菌性脓疱病的关系对于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治疗性皮肤创伤诱导白癜风皮损复色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用皮肤磨削术、中医梅花针或皮肤微针,甚至剥脱性点阵CO 2激光等对常规中波紫外线光疗抵抗的白癜风皮损可有效诱导复色。这些治疗除了因创伤增加药物透皮吸收外,还启动了创伤修复以及对毛囊或表皮黑素细胞的活化。伤口周围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趋化因子12以招募毛囊隆突区或皮损周围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4/CXCR7的黑素细胞或黑素干细胞向白斑区移行。本文综述治疗性皮肤创伤诱导白癜风皮损复色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调控肿瘤坏死因子-α对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淋巴增强因子1和细胞核增殖抗原表达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在体外培养中对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培养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按照干预措施不同分为6组,A组为单纯毛囊角质形成细胞组;B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pADM组(20 mg/L);C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10 μg/L);D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TNF-α抑制剂组(Lenalidomide);E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TNF-α(10 μg/L)+pADM组(20 mg/L);F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TNF-α抑制剂+pADM组(20 mg/L)。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测定各组的淋巴增强因子1(LEF-1) mRNA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B、E、F组的毛囊角质形成细胞,观察pADM对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A组(LEF-1,1.093±0.121,Ki-67,1.100±0.089)毛囊角质形成细胞中LEF-1 mRNA及Ki-67 mRNA的表达低于B组(LEF-1,2.973±0.234,Ki-67,2.577±0.067)和D组(LEF-1,1.867±0.045,Ki-67,1.967±0.136),但高于C组(LEF-1,0.450±0.090,Ki-67,0.490±0.026)。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比B, tLEF-1=14.280, P<0.05; tKi-67=15.390, P<0.05;A比C, tLEF-1=4.887, P<0.05; tKi-67= 6.356, P<0.05;A比D, tLEF-1=5.875, P<0.05; tKi-67=9.030, P<0.05);B组(LEF-1,2.973±0.234,Ki-67,2.577±0.067)毛囊角质形成细胞中LEF-1 mRNA及Ki-67 mRNA的表达高于E组(LEF-1,1.793±0.078,Ki-67,1.940±0.165),而低于F组(LEF-1,4.257±0.266,Ki-67,3.193±0.155),B组与E组,B组与F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比E, tLEF-1=8.964, P<0.05; tKi-67=6.634, P<0.05;B比F, tLEF-1=9.749, P<0.05; tKi-67=-6.425, 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组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数量高于E组而低于F组。 结论:在体外培养中,pADM可能通过下调TNF-α促进LEF-1和Ki-67的表达,从而促进毛囊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悬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雄性5~6周龄C57BL/6J小鼠触须毛的DPC以及1 d龄C57BL/6J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前者第3代细胞稳定表达DPC标志物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碱性磷酸酶(ALP)、β连环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后者原代细胞稳定表达KC标志物角蛋白15。取第8代DPC,用GelMA重新悬浮并接种至Transwell孔板插件底面,光交联后倒置培养,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0(即刻)、3 d GelMA悬滴中DPC聚集情况(聚集成球即仿生毛乳头球),采用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培养3 d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将传统二维培养的原代DPC、第8代DPC以及按前述方法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每组培养3 d的3个样本中DPC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OmicShare Tool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似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对具有特定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同前进行细胞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差异表达基因中抽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8( SOX8)、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 9)、26型胶原纤维α1( COL26A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6( Wn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样本数为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DPC生物功能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Wnt10a、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的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9)。取3只5~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将原代DPC、第8代DPC、仿生毛乳头球分别与原代KC以2∶1细胞数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至相应组别裸鼠皮下,每只注射6个区域。注射后2周,取注射区域全厚皮,计数再生毛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生毛囊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培养3 d,DPC在GelMA悬滴中由培养0 d的分散状态聚集成仿生毛乳头球,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良好。培养3 d,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比于第8代DPC组,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组内样本间变异程度较低,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组间样本变异程度最低,3组DPC样本超过90%的基因谱数据变异可由第1个和第2个主要成分来解释;Pearson相似性分析显示,组内样本重复性好,原代DPC组和仿生毛乳头球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95,原代DPC组和第8代DPC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72~0.87;3组DPC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42个组间交集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表达模式聚类显示有2种基因表达模式有显著趋势( P<0.05),分别为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共包含411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41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Wnt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 P<0.05),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经典Wnt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等GO术语被显著富集( P<0.05)。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基因 SOX8、MMP- 9、COL26A1、Wnt6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5.950、8.854、11.890、11.050,9.851、5.884、7.418、4.870, P<0.01),与测序数据一致。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生物功能标志物FGF7、Wnt10a、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1.470、9.795、4.165、9.242、10.970、10.570、8.005,7.472、4.976、3.651、4.784、5.236、6.825、5.214, P<0.05或 P<0.01)。注射后2周,第8代DPC组裸鼠无毛发再生,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再生毛发数量相近( q=1.852, P>0.05)且均显著高于第8代DPC组( q=18.980、17.130, P<0.01);第8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仅形成了坏死灶,而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均观察到再生毛囊且毛囊横断切面有黑色素沉着。 结论:基于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培养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恢复高传代DPC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能力,且其生物特性更加类似于原代DPC,可实现DPC的扩增后特性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伴毛囊黏蛋白沉积的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全身丘疹、斑块、剧痒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于躯干、四肢等处出现丘疹、斑块,剧烈瘙痒,挤压后部分皮疹可见脓性分泌物.曾被诊断为"毛囊炎、皮炎",先后口服异维 A酸、糖皮质激素、雷公藤等治疗未好转.3年来皮疹逐渐增多.无发热、关节痛等不适,一般情况好.既往有痛风病史.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额面部潮红、浸润,以眉毛部位为显著并形成浸润性肿块,眉毛脱落;颈、躯干、四肢及手足弥漫性分布淡褐色、黑褐色与毛囊一致的丘疹、大小不等结节,少数为暗红色,部分表面结痂,其间夹杂几个丘脓疱,下肢可见多个核桃大肿块(图1).皮损组织病理(图2):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可见毛囊变性和破坏,似有黏蛋白沉积.真皮灶状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明显异形,并见淋巴样细胞侵犯毛囊.部分切片内可见表皮囊肿,并见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和散在多核巨细胞,可见残余角质物,呈异物肉芽肿反应.免疫组化:Pautrier微脓肿中异常淋巴细胞表达CD20(-),CD3(+),CD2(+),CD4 (+),CD8(-),CD5(-/+,抗原部分丢失),CD7(-,抗原全部丢失),CD56(-),GrB(-),Ki67增殖指数<10%.AB-PAS染色(+).真皮浅层中结节状淋巴细胞中含有少量反应性B细胞、CD8+T细胞和CD56+细胞以及CD68+巨噬细胞.结合临床和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生小鼠皮肤发育与毛囊发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分期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虽然小鼠皮肤在胚胎期的形态学形成和生长发育的规律己有较多报道,但对出生后小鼠皮肤发育与毛囊发生的组织形态学演变过程的差异性尚未被完全揭示.目的:分析新生小鼠皮肤发育与毛囊发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分析小鼠出生后第1-12天背部皮肤厚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毛囊的组织形态结构,统计毛囊及“囊泡样”结构的数量;根据毛囊发生特点分为4期,并与Ralf Paus分期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第1-4天为毛囊形成早期,小鼠出生后当天皮肤最薄为(405.36±26.60) μm,皮下无脂肪组织,表皮层可见少许基板毛球;②第2天皮肤明显增厚为(927.11±27.25) μm,真皮成纤维细胞增多,基板角质细胞从表皮基底膜下移,形成毛乳头;③第3,4天皮肤变薄(738.60±82.07)μm,毛囊增多,毛球膨大,真皮根鞘覆盖真皮层;④第5-7天毛囊形成中期,第5天皮肤再次增厚,第7天达峰值(2 369.57±34.06) μm,毛囊及“囊泡样”结构数量增多,毛球增多,其近端部分突出,真皮内根鞘伸入表皮层形成毛根,真皮根鞘分化形成外根鞘,内根鞘延伸到深层,形成完全封闭的毛发矩阵;⑤第8,9天毛囊形成后期,皮肤厚度分别下降至(1 743.37±75.05) μm和(1 987.07±18.65) μm,毛乳头被毛母质所包围,毛管、毛干逐渐形成,毛干顶端通过毛管长出内根鞘,内根鞘进入毛发深层,形成更多毛根;⑥第10-12天毛囊成熟期,皮肤厚度增加至(2 399.33±27.00) μm,毛囊及“囊泡样”结构数量均达到近30个,毛干长度加大,达到皮下肌肉层,毛干通过毛管向上生长并穿过表皮层形成肉眼可见的完整毛发;⑦结果表明,新生小鼠背部皮肤发育与毛囊发生存在同步性和非同步性,呈向上的曲线形.毛囊发生分化过程存在非均衡性和差异性,毛囊分期对观察毛囊发生分化过程有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间叶组织免疫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CD10、CD31、CD34、上皮膜抗原(EMA)、P63、S100、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FSCH)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石蜡包埋的5例FSCH皮损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仪对5例FSCH进行上述标记物检测.结果 CD10在皮脂腺中胞核和胞膜阳性表达;CD31主要在间质内血管,而CD34阳性表达主要位于毛囊皮脂腺单位中周围基质梭形细胞等纤维成分;EMA在皮脂腺、汗腺呈阳性,角质形成细胞染成阴性;P63核染色强阳性位于表皮、漏斗部基底层及以上表皮,在皮脂腺中呈胞核阳性表达;S100阳性染色在异位脂肪细胞和皮下脂肪中表达无差别;ER及PR均为阴性.结论 毛囊周围基质的不同,可能影响囊壁的分化,FSCH实际是毛囊瘤分化的晚期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诱导多能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皮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组织工程皮肤在各种皮肤缺损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的临床治疗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种子细胞来源不足及其功能完善是目前该领域面临的主要难题.现有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由于获取、增殖及老化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出现,为组织工程皮肤提供了安全高效种子细胞新来源.本文主要论述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向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神经元、毛囊分化等特性,并展望其在组织工程皮肤构建与创面修复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