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清经散物质基准关键质量属性量值传递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建立经典名方清经散物质基准,并对其关键质量属性量值传递进行研究.方法:制备 15 批清经散对应实物,建立物质基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进行特征峰归属分析;建立物质基准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对指标成分从饮片到对应实物的转移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物质基准HPLC特征图谱共指认了6 个特征峰,峰 1、2(S)、3、5、9、11 分别为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东莨菪内酯、毛蕊花糖苷、丹皮酚和盐酸小檗碱;共归属了 12 个特征峰,分别来自白芍(峰 1),白芍、牡丹皮(峰 2、6),地骨皮(峰 3、8、10),牡丹皮(峰 4、9、12),熟地黄(峰 5),青蒿(峰 7),盐黄柏(峰 11),芍药苷、东莨菪内酯、丹皮酚从饮片到对应实物的转移率分别为 67.57%~79.69%、57.29%~77.57%、68.13%~73.11%.结论:采用HPLC特征图谱结合多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对清经散物质基准进行量值传递研究,该方法科学合理,可为清经散物质基准的建立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长爪沙鼠食物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长爪沙鼠食物进行调查,为进一步控制长爪沙鼠密度及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挖掘长爪沙鼠粮仓,对粮仓内容物进行分析鉴定,观察洞口食物残渣以及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等方式调查长爪沙鼠食物.结果 通过长爪沙鼠食物调查,获得植物种类:禾本科、亚麻科、蓼科、蒺藜科、菊科、茄科、车前科、十字花科、豆科、苋科、紫草科、唇形科、毛莨科、石蒜科、蔷薇科共15科28属30种.结论 长爪沙鼠主要以农作物的种子和植物种籽为食,根据长爪沙鼠的食性配置毒饵,选择合适的灭鼠时机进行灭鼠能收到良好效果.针对其储粮习性,在秋季农作物和草籽成熟时密切注意长爪沙鼠活动,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鼠密度,严防鼠疫疫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分布格局及区域相似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在各大植物数据库、物种名录和文献记录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有记载的药用植物中的中国特有种(维管植物)的总体情况、在各省及各个区域的数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为3 150种,分属于153科的785属,其中蕨类植物12科22属38种,裸子植物7科14属42种,被子植物134科749属3 070种;包含特有种数量前4位的是菊科(218种)、毛莨科(182种)、唇形科(151种);特有种总数前4位的是省级行政单位是四川省(1 808种)、云南省(1 533种)、贵州省(955种)和湖北省(930种);在区域尺度上,特有种最丰富的是西南地区(2 465种),其次是华中地区(1 226种)和西北地区(949种).药用的中国植物特有种分布范围局限,其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的区域特征更加突出,是各区域发展区域生物经济的特色潜在宝贵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科尔沁沙地毛茛科野生蒙药植物资源及其利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整理科尔沁沙地民间毛茛科野生蒙药植物,为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标本,进行统计整理.结果 科尔沁沙地民间毛莨科野生蒙药植物共9属17种,介绍了他们的药用部位、医疗用途、生境分布、资源状况等.结论 建议对其中药用价值高、资源丰富,具备开发潜力的6种药用植物进行合理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芍配伍川乌的增效与解毒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川乌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块根,《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下品,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但毒副作用大,应用严重受限;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植物,《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有解痉、镇痛、抗惊厥、抗炎、抗菌、免疫调节及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川乌与白芍是中医治疗风湿痹证的常用传统配伍药对,这一寒热药性相反的配伍最早见于东汉时代张仲景所编著的《金匮要略》中,至今在临床依然应用广泛.随着现代药理毒理的发展,二者配伍的功效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笔者对川乌白芍配伍可能产生的增效与解毒功效进行一个细致的归纳总结,为乌头碱的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晚中新世甘肃黑犀(Diceros gansuensis)的食性——基于牙结石淀粉粒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古动物食性研究是动物系统演化过程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牙结石中的微体植物化石如淀粉和植硅体等是揭示古代动物食性的重要依据.分析了中国甘肃晚中新世最早期郭泥沟动物群发现的甘肃黑犀(Dicros gansuensis)牙结石中淀粉粒的形态及组合特征,并结合现生植物嫩叶淀粉粒形态对比,探讨了黑犀的食性及其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晚中新世甘肃黑犀以进食灌木枝叶(如忍冬科的繁果忍冬和猥实)和一些乔木类嫩叶(如胡桃科的胡桃)为主,同时可能会涉及一些草本植物(如蓼科酸模和毛莨科耧斗菜),这一结论与之前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一致,并有所补充.首次将淀粉粒的形态数据前推至距今11.6 Ma的晚中新世,扩展了牙结石研究的对象和时间范围,为有关哺乳动物食性的研究打开了新视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檗碱调控炎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檗碱(Berberine),又称为黄连素,是一种从毛莨科植物黄连中提取的异喹啉生物碱.在黄连素及其衍生物中,小檗碱应用最广,是黄连活性成份中最有价值的单体.近年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小檗碱与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腹泻、炎症等有关文献.炎症是由一组蛋白复合体围绕几种蛋白质(LRP3、NLRC4,AIM2与NL-RP6),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通过机械应力和释放损伤信号诱导分泌强效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而引起细胞死亡.在越来越多的动物模型实验及其他试验系统中都发现小檗碱有较强的抗炎、镇痛、解热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小檗碱调控炎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五种白头翁药材混合样品的DNA分子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药白头翁应用历史悠久,药典收载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市场流通中易混淆种有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细叶白头翁、金县白头翁等,伪品众多,准确鉴定十分迫切.本研究采用宏基因组学的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种白头翁药材混合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测序.首先对药材混合粉末中的总DNA进行提取,并对总DNA中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再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DNA片段进行双端测序,最后采用FLASH、QIIME以及GraPhlAn等软件对序列进行整理分析并与本课题组前期上传至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样品中共得到53024条ITS2序列,有效序列52295条,白头翁属5种药材总计49 079条,其代表序列与本课题组前期上传至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后,5种白头翁分别聚为一支,呈单系性.结果表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对5种白头翁药材的混合粉末进行有效鉴定,为混合中药材的基原鉴定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唐松草属三新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莨科唐松草属三新种,康定唐松草、细茎唐松草和九龙唐松草,并给出其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乌头属二新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茛科乌头属二新种,细盔乌头和疏叶乌头,并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