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加索三叶草花蜜腺发育解剖及小花糖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摘 要[目的]高加索三叶草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了解其花蜜腺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及其发育规律对认识其小花糖分变化规律和合理利用该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取5个发育时期的高加索三叶草小花,石蜡切片观察细胞组织结构,毛细管法和生理试剂盒测定花蜜量和糖分含量.[结果](1)单个小花的花蜜量为(0.394±0.095)μL,每1 m2草地花蜜量为(4536.93±1319.34)μL.(2)蜜腺位于9枚合生雄蕊的花丝内侧基部,为雄蕊蜜腺.蜜腺组织在整个泌蜜过程中淀粉粒分布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属于淀粉型蜜腺.(3)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最高,为7.978 mg/g;可溶性糖各组分中果糖占比最大,超过50%,在小花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淀粉占全糖含量的81%~82%,其中盛花期最高,为35.173 mg/g.[结论]高加索三叶草花蜜腺属于雄蕊蜜腺,由分泌表皮和泌蜜组织构成.原蜜由花托维管束提供,经泌蜜组织加工成蜜汁,后由表皮的气孔泌出.小花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最高,其中果糖占比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毛竹种子形成过程中形态解剖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6/1
为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生长过程中胚、胚乳、果皮及种皮的发育规律,以桂林海洋山一带的开花毛竹为材料,采集并固定不同时期的开花毛竹种子,使用石蜡制片法制片,显微镜观察胚、胚乳、果皮与种皮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毛竹花后1 d完成受精并形成合子,合子休眠时长约为5 d.经过原胚阶段、胚芽鞘阶段、幼胚生长阶段及成熟胚阶段,花后40 d的胚发育基本成熟,其发育类型为禾本型.(2)胚乳发育早于胚的发育,其发育类型为核型胚乳,历经游离核、细胞化、细胞分化及成熟4个阶段.在细胞分化阶段胚乳细胞分化形成淀粉胚乳细胞以及糊粉层细胞,淀粉胚乳细胞主要积累淀粉粒,糊粉层细胞主要积累矿质元素、脂类及蛋白质等.(3)花后1 d的果皮细胞及珠被细胞形状规则、内含物丰富、结构完整;花后10~20 d,内、外果皮及珠被细胞层数递减,形状发生改变,中果皮细胞开始出现淀粉粒;花后20~60 d,随着胚乳细胞营养物质的积累及体积的增大,向外产生机械压力,中果皮细胞逐步消解仅剩残留的细胞壁;外果皮细胞呈长条形,细胞壁加厚,与残留的中果皮细胞壁组成保护结构;皮层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主要起到合成、运输营养物质以及保护胚和胚乳发育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完善毛竹生殖生物学相关内容以及了解竹类植物胚和胚乳的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NaCl胁迫对荒漠苔藓齿肋赤藓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苔藓结皮作为生物土壤结皮演替的最高阶段和生物量的最主要贡献者,对维持荒漠地表稳定和改善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 Mitt.作为荒漠苔藓结皮的优势种,是不可多得的开展抗逆性资源研究的重要材料.研究对齿肋赤藓进行不同NaCl浓度(0、200、300和400 mmol/L)和不同胁迫时间(处理1 d、2 d、3 d、5 d、7 d和14 d)处理,主要从结构特性和生理特性对其膜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齿肋赤藓在中浓度NaCl胁迫(200 mmol/L和300 mmol/L)下均未观察到电导率显著变化,而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特别在高浓度NaCl胁迫(400 mmol/L)下,细胞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叶肉细胞部分发生死亡,且出现大量泡状结构,而叶绿体大部分解体,片层结构消失,淀粉粒数量增加且体积变大,但这一过程中没有膜损坏的直接证据.据此关于齿肋赤藓耐受NaCl胁迫的膜结构稳定性有2种可能推测:(1)齿肋赤藓具有特殊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例如:细胞壁较厚,且存在角隅加厚现象,使其能够在恶劣的盐胁迫环境下生存,并保留细胞结构完好无损;(2)在NaCl胁迫过程中,快速且持续的增加可溶性糖("组成性"保护物质)和游离脯氨酸,有助于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荒漠苔藓齿肋赤藓虽然没有被定义为盐生植物,但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齿肋赤藓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物种展开关于盐胁迫方面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盐胁迫对红树植物红榄李幼苗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探讨红榄李幼苗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濒危红榄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红榄李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50、150、450、750 mmol·L-1)对红榄李植株叶片光合、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变化、抗氧化酶活性、叶绿体超微结构及气孔特征的影响.150 mmol·L-1 NaCl处理下红榄李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潜在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实际光能转换效率(ΦOSII)、总叶绿素(Chl)含量、类胡萝卜素(Car)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当NaCl浓度超过450 mmol·L-1时,上述指标值均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Ci)、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等显著上升,其中,750 mmol·L-1 NaCl处理下植株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较150 mmol·L-1 NaCl增加56.58%.此外,当NaCl浓度为750 mmol·L-1时,叶绿体的被膜界限逐渐模糊,淀粉粒和嗜锇颗粒增多膨大,基质、基粒片层逐渐松散变形,同时叶片气孔开张度变小,甚至关闭.以上结果表明,150 mmol·L-1NaCl是红榄李幼苗植株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浓度.当NaCl浓度超过450 mmol·L-1时,植株叶片抗氧化系统失衡,光合色素降低,气孔关闭,叶绿体超微结构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三种丛菔属植物的生药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对藏药丛菔的主流基原植物线叶丛菔Solms-laubachia linearifolia、倒毛丛菔Solms-laubachia retropi-losa以及宽果丛菔Solms-laubachia eurycarpa进行生药学研究,建立分种鉴别的主要特征及方法.方法:采用原植物鉴定、药材性状鉴定、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鉴定、ITS序列和trnL-trnF序列聚类分析等方法,筛选出专属的特征.结果:三种丛菔植物形态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毛被形态、表面具光泽与否;药材性状的主要区别在于疣状凸起和叶柄残基颜色;根横切面组织特征的区别在于木质部占比和裂隙分布不同等;粉末显微特征的区别在于木薄壁细胞、木射线、石细胞及淀粉粒等.此外,三者的薄层色谱也有特异的斑点.基于ITS序列和trnL-trnF序列构建的NJ树三种丛菔都分别各自聚为一支.结论:三种丛菔属植物在原植物、药材性状、显微组织特征、薄层色谱、ITS序列和trnL-trnF序列分子标记等不同层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分类鉴别的依据,并为药材的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奠定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麸炒六神曲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优选麸炒六神曲的炮制工艺并制定其质量标准.方法 以颜色、气味为评价指标,浸出物为参考,通过炒制温度、炒制时间、麸皮加入量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麸炒六神曲炮制方法.通过对山西省内3家企业生产的15批生六神曲进行炮制,对15批麸炒六神曲的性状、显微鉴别、水分、灰分、酸不溶灰分、浸出物进行检测,通过对测定结果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结果 麸炒六神曲的最佳炮制工艺为麸炒温度为130 ℃、炒制时间为12 min、麸皮用量为10%,经过上述炮制工艺得到的麸炒六神曲性状表面浅棕色至黄棕色、质坚脆、有麸香气,浸出物为22.26%.建立了麸炒六神曲的质量标准,性状表面棕黄色,质坚脆,有麦麸香气;易断,断面不平整,可见褐色残渣及发酵后的空隙.显微鉴别为麦麸的果皮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呈不规则片状;淀粉粒呈球形,层纹明显;苦杏仁和赤小豆的石细胞黄色或白色,胞腔黑色;赤小豆的种皮栅状细胞胞腔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水分不得过10.0%;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灰分不得过2.0%;浸出物不得少于17%.结论 成功建立了麸炒六神曲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可为麸炒六神曲饮片生产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川贝母及其市场常见易混品的传统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将川贝母及其市场常见易混品进行鉴别区分,从而更好地对市场上川贝母药材的质量进行监控.方法 采用传统的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别方法.结果 川贝母、伊贝母、平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如表面颜色、外部鳞叶、气味,通过显微实验观察到的淀粉粒的形状、边缘形态,脐点大小、明显程度,层纹的明显程度以及螺纹或螺纹—环纹导管的大小,可将川贝母类与常见不同种类的贝母进行初步鉴别.结论 采用传统的性状、显微鉴别手段可对川贝母及其市场常见易混品进行粗略区分,初步减少川贝母市场药用混乱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性状-显微-指纹图谱的红芪搓条与未搓条样品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本文通过性状描述、扫描电镜、显微及HPLC等方法开展了搓条与未搓条红芪样品的差异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搓条与未搓条样品在性状特征(药材形状、皮部、豆腥味)、一级纹理及皮孔、淀粉粒、木栓细胞、指纹图谱相似度、芒柄花素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在二级纹理、导管、薄壁细胞、晶体(方晶)、晶鞘纤维的差异性较小或未观察到,指纹图谱相似度搓条样品均高于未搓条样品;芒柄花素含量二者差异显著,搓条样品均高于未搓条样品,野生搓条样品芒柄花素含量均值是未搓条样品的2.58倍,栽培搓条样品芒柄花素含量均值是未搓条样品的1.87倍.研究结果为搓条机制及其他药材的搓条加工研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小麦籽粒发育及淀粉晶体特性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选用2个品质类型和成熟期不同的新疆主栽小麦品种'新春11号'和'新春39号',分别进行花后灌浆早期高温(花后5~8 d,32 ℃,T1)和中期高温(花后15~18 d,38 ℃,T2)处理,分析花后高温对小麦籽粒发育及淀粉晶体的影响.结果显示:(1)T1处理明显降低了两品种籽粒长度和粒重,而 T2处理显著影响籽粒宽度和厚度;高温处理虽然降低了籽粒灌浆速率,但两品种灌浆最大峰值出现时间均在花后18 d.(2)T1处理对小麦籽粒A型淀粉粒形态的影响较大,中熟品种'新春11号'的A型淀粉粒表面在花后10 d时可观察到微孔,在花后15~20 d时其粒径明显小于同期对照,在花后20~25 d时淀粉粒表面压痕增多且A、B型淀粉粒表面出现明显缢缩;而早熟品种'新春39号'淀粉粒形态和粒径大小受花后高温的影响相对较小.(3)两品种在不同高温处理下,其淀粉粒晶体特性衍射峰出现的位置相同,但淀粉粒的尖峰强度不同,表明高温胁迫不影响淀粉粒的晶体类型,但可能改变了淀粉粒内部的层状结构.研究表明,花后早期高温不仅对小麦籽粒外部形态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籽粒内部淀粉粒的形态和晶体的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弯管列当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定弯管列当的性状及显微鉴别依据,以便安全、准确地使用弯管列当.方法 主要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别的方法,对弯管列当的性状,茎的组织构造及粉末的显微特征,进行鉴别.结果 弯管列当茎由表皮、皮层、中柱维管束、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组成.粉末包括网纹细胞、花粉粒、花萼表皮细胞、腺毛、导管、纤维、花冠细胞、淀粉粒等特征,其中网纹细胞和花粉粒的特征是弯管列当区别于其他列当药材的最主要特征.结论 弯管列当以上特征可为鉴别其真伪、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扩大药用范围提供依据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