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技术治疗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辅助下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al pull-through,LAARP)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在手术后的短期和长期预后,以及手术相关的经验和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8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行LAARP术治疗的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4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3.1±0.4)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8 d至14岁(38例患儿手术年龄<28 d);高位型174例,中位型126例;直肠膀胱瘘59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99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36例,直肠前庭瘘3例,直肠阴道瘘3例。对79例患儿行传统3孔LAARP术,221例患儿行经脐单孔LAARP术;对38例新生儿行1期LAARP术,余262例患儿行3期LAARP术。结果:所有患儿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的情况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52 h,住院时间为(11.6±1.7) d。所有患儿均无术后伤口感染、尿道损伤、瘘管复发或排尿困难等并发症,术后逆行尿路造影检查提示:1.0%(3/300)的患儿发生尿道憩室,不伴尿路感染、排尿困难、尿道黏膜外翻和尿路结石等并发症;7.7%(23/300)伴直肠黏膜脱垂,需行二次手术治疗;1.0%(3/300)有肛门狭窄,于LAARP术后5个月再次行肛门成形术;0.7%(2/300)有肛门回缩,于LAARP术后5~6 d再次行手术治疗。男性患儿中的高位型和中位型ARM患儿在手术时间(1.78 h比1.95 h)、肛门狭窄发生率(1.9%比1.6%)和尿道憩室发生率(0.7%比1.7%)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表电刺激肛穴中心提示:高位型ARM患儿中有27.6%(48/174)能观察到强烈收缩,中位型ARM患儿中有90.5%(114/126)的患儿能观察到强烈收缩,说明这部分ARM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是发育良好的,而其他收缩不明显且肛穴较浅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发育不良。高位型ARM患儿的电刺激阳性率明显低于中位型患儿( P<0.001),男女患儿的肛穴发育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5年。随访3年以上的228例患儿的中期预后年龄为5.8岁(范围为3.0~18.0岁),其中95.2%(217/228)的患儿有自发肠蠕动,88.6%(202/228)的患儿未出现污便或1级污便,10.1%(23/228)的患儿有2级污便,5.3%(12/228)的患儿有3级污便;13.2%(30/228)的患儿有1级便秘,11.0%(25/228)的患儿有2级便秘,无患儿伴发3级便秘(Krickenbeck评分)。 结论:腹腔镜对于肛门直肠成形术中游离和切除直肠、关闭瘘管、扩张横纹肌复合体隧道等操作有很大帮助,且LAARP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疗效较为确切,短期和长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输尿管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易发生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输尿管医源性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0例,女23例。中位年龄39(16,64)岁。损伤位于左侧26例(60.5%),右侧16例(37.2%),双侧1例(2.3%);输尿管上段8例(18.6%)、中段8例(18.6%)、下段27例(62.8%)。损伤长度(5.9±2.4)cm。7例于术中诊断,表现为输尿管管腔结构破损、离断或被结扎,术区出现广泛渗液,输尿管镜下可见脂肪组织。36例延迟诊断,表现为腰腹部疼痛13例,发热12例,腹膜刺激征9例,阴道流液9例,血尿5例;泌尿系增强CT或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示造影剂外溢10例,肾积水或输尿管扩张27例,发现患侧肾肿瘤1例;行引流液肌酐检查7例;行肾动态显像检查发现单侧肾无功能1例。妇科手术损伤13例均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12例,术中诊断7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5例延迟诊断,先行肾造瘘术,其中4例于6个月后完成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重吻合。泌尿外科手术损伤18例,其中10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2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自体肾移植术,1例行阑尾代输尿管手术,2例应用口腔黏膜补片修补。43例中,29例发生在7处易损伤部位,妇科手术损伤部位常见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分别为4、5、3例;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4例,输尿管与结肠毗邻处2例,输尿管与输精管交汇处3例;泌尿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各4例。其余14例损伤部位不具有规律性,与上述易损伤部位不重合。结果:本研究43例术后随访18(11,47)个月,其中41例能正常排尿,无血尿、尿外渗、胁腹疼等症状,尿常规、尿素氮、血肌酐检查均正常。泌尿系B超检查示轻度肾积水13例,随访中积水程度未见缓解或加重。1例自体肾移植术后出现输尿管膀胱吻合处再狭窄,行球囊扩张后积水缓解。1例先行肾穿刺造瘘,6个月后术中探查发现左输尿管末端被Hem-o-lok夹夹闭3/5管壁,右输尿管与乙状结肠形成内瘘,取左右侧膀胱皮瓣各3 cm行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易发生部位共7处,妇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结直肠外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与结肠毗邻处、与输精管交汇处;泌尿外科手术损伤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损伤的治疗需根据损伤原因、位置和长度综合考虑。对于长度较短而程度较重的输尿管损伤,行输尿管吻合或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对于长度较长的损伤,行自体肾移植、其他组织代输尿管手术或采用Boari皮瓣、颊/口腔黏膜移植等。修复手术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无张力吻合,不过度破坏输尿管的血供,输尿管应裁剪到血供较好的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芳樟醇对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通路的影响及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芳樟醇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通路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的影响,以及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方法:选择36只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级雌性Sprague-Dawley(SD)新生幼鼠,其中30只用于行为学实验,6只用于电生理实验。行为学实验:将30只SD新生幼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直肠内注射0.2 mL 0.9%氯化钠溶液),新生期结肠炎性刺激(NCI)组(结直肠内注射0.2 mL 0.5%的乙酸溶液),以及芳樟醇20、50、100 mg/kg组(NCI造模成功后,在5周龄时分别予以芳樟醇20、50、100 mg/kg灌胃);在6周龄时,通过结肠扩张试验评估各组大鼠的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和痛阈压力值(AWR评分为3分时的充气压力值);在行为学观察结束后1 h,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结直肠黏膜和脊髓中的TRPV1蛋白质表达水平。电生理实验:采用6~7周龄雌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每只大鼠随机选取5~8个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别记录芳樟醇、河豚毒素和抗辣椒素对胶状质区神经元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的作用。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配对 t检验。 结果:NCI组大鼠在4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下的AWR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2.5±0.2)分比(1.0±0.3)、(1.5±0.3)、(1.5±0.2)、(1.5±0.2)分],在60 mmHg压力下的AWR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3.8±0.2)分比(2.3±0.4)、(2.3±0.5)、(2.0±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9、2.45、3.16、3.16、3.31、2.88、5.97; P=0.001、0.034、0.010、0.010、0.008、0.028,<0.001)。NCI组大鼠的痛阈低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35.8±2.0) mmHg比(55.8±1.5)、(49.2±2.4)、(53.3±2.1)、(55.0±1.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91、-4.28、-6.01、-7.06, P<0.001、=0.002、<0.001、<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NCI组大鼠结直肠中的TRPV1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0.86±0.03比0.32±0.03、0.68±0.01、0.45±0.03、0.56±0.02),脊髓中的TRPV1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0.91±0.02比0.34±0.03、0.72±0.03、0.51±0.06、0.63±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44、5.14、9.68、7.69、19.14、5.13、6.72、5.60,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给予2 mmol/L芳樟醇灌注给药4 min时sEPSC的频率和外向电流与同一胶状质区神经元给予0.5 μmol/L河豚毒素和2 mmol/L芳樟醇联合灌注给药4 min时比较[ n=5,(23.84±4.81) Hz比(20.54±5.71) Hz、(7.60±0.35) pA比(7.62±0.75)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给予2 mmol/L芳樟醇灌注给药4 min时sEPSC的频率高于同一胶状质区神经元给予10 μmol/L抗辣椒素和2 mmol/L芳樟醇联合灌注给药4 min时[ n=5,(20.17±2.55) Hz比(14.09±2.98)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8、 P=0.021);外向电流比较[(7.42±0.78) pA比(7.03±1.32)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芳樟醇部分通过TRPV1通道缓解IBS内脏高敏感,这些效应可能与其引起胶状质区神经元细胞膜电位超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相关功能活动区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的控制区域是否存在功能性的活动异常。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的10例HSCR患儿作为HSCR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0岁;同期无排便功能障碍的同年龄段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两组患儿均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并记录直肠静息压力水平,引起患儿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及相应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随后使用fMRI技术来观察HSCR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能够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使用FSL(FMRIB Software Library,version 6.0.0)软件对所得的f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直肠静息压、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气囊注气容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体重、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刺激下,两组患儿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组患儿大脑内主要有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和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而在HSCR组患儿大脑内上述区域均未出现激活,仅枕叶、舌回及颞叶区域出现了少量激活。将正常组及HSCR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急迫便意的感觉刺激下,正常组大脑内的脑岛、额下回、丘脑、小脑以及扣带回(前部)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HSCR组,而HSCR组大脑内的枕叶、颞下回、胼胝体、海马回以及海马旁回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正常组。 结论:HSCR组患儿的额下回、脑岛、小脑、丘脑以及前扣带回等区域可能在排便反射的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及5-羟色胺、5-羟色胺转运体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1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20只)。采用母婴分离+束缚应激构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痛泻要方组,每组10只。痛泻要方组大鼠灌胃痛泻要方4.92 g/ml,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按2 ml/100 g大鼠体重灌胃,1次/d,连续灌胃14 d。采用电子恒压器测定结直肠扩张刺激下腹外斜肌肌电反应,评价内脏敏感性,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水平,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 SERT)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和下丘脑SERT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组在球囊扩张压力为60、80 mmHg时,肌电图积分变化率[(179.51±18.26)%比(226.42±25.78)%;(242.13±15.42)%比(306.02±51.51)%]降低( P<0.05或 P<0.01),结肠5-HT[(8.85±0.53)ng/mg比(12.25±1.95)ng/mg]水平降低( P<0.01),结肠SERT mRNA[(0.85±0.12)比(0.38±0.02)]、蛋白[(0.53±0.11)比(0.36±0.17)]表达升高( P<0.05或 P<0.01),下丘脑SERT蛋白[(0.88±0.12)比(0.36±0.13)]表达升高( P<0.05)。 结论:痛泻要方可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5-HT及SERT表达,从而降低内脏高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llium覆膜金属输尿管支架长期留置治疗放疗后输尿管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Allium覆膜金属输尿管支架长期留置治疗放疗后输尿管狭窄(RIU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Allium输尿管支架治疗的23例(34侧)RIUS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例(1侧),女22例(33侧)。平均年龄(57.4±11.5)岁。术前中位血肌酐96.0(47.0~421.0)μmol/L。单侧输尿管狭窄12例,双侧狭窄11例。排尿后肾脏超声或CT检查评估患侧肾积水程度,平均肾盂宽度(2.3±1.1)cm。原发疾病包括宫颈癌17例,直肠癌3例,子宫内膜癌2例和输尿管癌1例;肿瘤治疗方式包括根治性放疗2例,手术联合放化疗21例。术前留置肾造瘘管5例(7侧);留置双J管18例(27侧),中位留置时间18.0(2.0~84.0)个月,更换间隔时间5.0(1.0~12.0)个月/次。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USSQ)总分99.0(59.0~126.0)分。Allium输尿管支架置入手术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或全麻,患者取截石位,逆行尿路造影检查确定输尿管全长狭窄8侧,中下段狭窄20侧,中段狭窄1侧,下段狭窄5侧;平均狭窄长度(15.9±5.9)cm。先行输尿管球囊扩张狭窄段[球囊压力2 533.1kPa(25ATM),时间3 min],当狭窄长度>6 cm时由上至下依次扩张,根据狭窄长度置入1~3根Allium输尿管支架。单侧输尿管置入3根支架6侧、2根支架18侧、1根支架10侧。X线下放置支架到位后释放,行逆行造影观察输尿管通畅性,术毕留置导尿管。术后第1天复查血肌酐和腹平片,术后每6个月复查血肌酐、排尿后肾脏超声和腹平片,评估患者肾功能、支架位置和通畅性,记录患者USSQ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评估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2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00.7±37.2)min。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6个月血肌酐93.5(54.0~289.0)μmol/L,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5);肾盂宽度和USSQ总分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血肌酐89.0(45.0~342.0)μmol/L,肾盂宽度(1.6±0.6)cm,USSQ总分66.0(50.0~105.0)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5)。术后发生Clavien-Dindo Ⅰ级并发症3例(13.0%),为支架相关症状如腰腹痛、血尿和下尿路刺激症状,保守治疗后均好转;Clavien-Dindo Ⅲ级4例(17.4%),分别为支架移位2例和支架结壳2例,行内镜手术治疗后2例支架移位患者好转,余2例因反复结壳拔除Allium输尿管支架并留置双J管。术后中位随访16.5(11.0~24.0)个月,21例(32侧,94.1%)保持输尿管通畅。 结论:采用Allium覆膜金属输尿管支架长期留置治疗RIUS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可以较长期保持较高的输尿管通畅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内便意感受相关区域的功能活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索正常儿童及成人大脑内便意感受相关区域的功能活动情况。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无排便功能障碍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儿童组(儿童组),将招募的12例排便功能正常的青年志愿者作为正常成人组(成人组)。儿童组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年龄范围为2~6岁;平均体重为17.1 kg,体重范围为12.8~25.0 kg。成人组的受试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5.5岁,年龄范围为23~28岁;平均体重为64.25 kg,体重范围为58~76 kg。所有受试者均需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记录引起受试者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以及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随后使用fMRI技术观察所有受试者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在直肠内初始感觉的刺激下,所有受试者的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成人大脑内的额叶(包括额极区、额下回及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及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正常儿童大脑内的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前部及后部)及丘脑区域也出现了激活。与儿童组的结果对比,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成人组大脑内的额极区、扣带回和小脑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儿童组,而儿童组大脑内没有活动强度明显高于成人组的区域。结论:正常人群大脑中的额叶(包括额极区、额上回及额下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及丘脑区域可能是参与便意感受的重要区域;在类似的便意感受下,正常儿童大脑内的额极区、扣带回及小脑区域的活动强度要稍弱于正常成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GF/PI3K/TRPV1通路介导针刺"上巨虚"调节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内脏痛敏模型大鼠内脏痛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磷脂酰肌醇 3-激酶(PI3K)/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 1(TRPV1)信号通路参与针刺"上巨虚"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机制.方法:8日龄SD幼鼠进行2周的结直肠扩张刺激后饲养至第8周,建立成年慢性内脏痛敏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上巨虚组、非穴组,每组6只,另取6只未造模大鼠作为正常组.模型评价次日,上巨虚组大鼠针刺右侧"上巨虚",非穴组大鼠针刺右胁下非经非穴点,均留针15 min,平补平泻,间隔5 min行手法捻针30 s,每日1次,共干预7 d.采用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评估大鼠的慢性内脏痛程度,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结肠NG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A(TrkA)、PI3K、TRPV1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结肠PI3K、TRPV1蛋白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20、40、60、80 mm Hg 4个压力等级相应的AWR评分,结肠组织NGF、TrkA、PI3K、TRPV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肠组织PI3K、TRPV1阳性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上巨虚组在20、40、60、80 mm Hg 4个压力等级相应的AWR评分,结肠组织NGF、TrkA、PI3K、TRPV1 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肠组织PI3K、TRPV1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而非穴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上巨虚"对IBS慢性内脏痛敏的镇痛作用,可能与调节NGF/PI3K/TRPV1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P2X3受体介导电针调节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大鼠结肠5-HT、SERT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嘌呤能配体门控离子通路3(purinergicligand-gatedionchannel 3,P2X3)受体介导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内脏痛大鼠结肠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5-HT再摄取转运蛋白(serotonnin transporter,SERT)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P2X3 受体激动剂组、P2X3 受体激动剂+电针组,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rnzen sulfonic acid,TNBS)灌肠液灌肠制备IBS内脏痛大鼠模型.模型制备3 周后运用电针、髓鞘内注射、电针和髓鞘内注射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干预.采用结肠组织病理染色、腹部回撤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观察IBS内脏痛模型是否制作成功,运用AWR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IBS大鼠内脏痛敏的变化及IBS大鼠结肠5-HT、SERT的表达变化.结果 (1)电针能降低IBS大鼠在40、80 mmHg压力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tion,CRD)刺激下的 AWR评分(P<0.05,P<0.01);(2)电针能够下调IBS大鼠结肠5-HT的表达(P<0.01),上调结肠SERT蛋白和mRNA的表达(P<0.01);(3)P2X3 受体被激活后,电针能够下调IBS大鼠结肠 5-HT的表达(P<0.05),上调结肠SERT蛋白和mRNA的表达(P>0.05).结论 P2X3 受体介导电针调节IBS内脏痛大鼠结肠中5-HT、SERT蛋白及mRNA的异常表达,可能是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外周敏化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电针刺激大肠俞对炎症性肠病小鼠内脏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炎症性肠病(IBD)模型小鼠双侧大肠俞治疗内脏痛的效果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直肠注射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模型.32只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造模组、电针组和假针刺组,根据分组给予各组小鼠相应治疗,一共治疗7d.造模24h后每天采用腹泻指数评分评估小鼠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共7d.治疗第7天,行结直肠扩张实验记录腹壁撤退反射评分;行旷场实验分别评估小鼠内脏痛觉过敏程度和焦虑情绪严重程度.完成行为学试验后,利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和背根神经节(DRGs)中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小鼠胸11~腰1节段DRGs内脏痛敏感神经细胞中iNOS表达.结果:治疗第7天,电针组小鼠腹泻指数评分较造模组降低(P<0.01),电针组小鼠的腹壁撤退反射评分较造模组和假针刺组显著降低(均P<0.01);电针组小鼠的中心区域停留时间较造模组和假针刺组小鼠显著增加(均P<0.05).WB结果显示,与造模组和假针刺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的结肠组织和DRGs中iNOS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提示电针组小鼠DRGs中iNOS表达较造模组和假针刺组均减少(均P<0.05).结论:电针刺激大肠俞能够改善IBD模型小鼠的炎性腹泻与内脏痛,并且能够改善内脏痛所致的焦虑,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结肠和DRGs组织内炎性因子iNOS的生成,从而缓解了 iNOS诱发的肠道炎症疼痛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