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演变特征及气象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江西省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省之一,探明气象条件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MODIS数据、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逐月气象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土壤流失方程等模型,对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4种调节服务功能进行测算,并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4种调节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和释氧量年均值分别为178.8和130.0g·m-2,年均增加值分别为0.4和0.3 g·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一致,全省有77.3%区域的固碳释氧年均值呈上升趋势.江西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均值分别为591.8 mm和723.8 t·h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两者年均增加值分别为5.6 mm和3.7t·hm-2,全省分别有73.3%、69.3%区域的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稳步提升.植被的固碳释氧功能在月尺度、季节尺度与气温呈显著相关,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也高于其他因子,是影响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的重要气象因子.无论在月尺度、季尺度还是年尺度上,降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其最重要的气象影响因素.本研究揭示了 2000-2022年间气候变化对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可为切实保障江西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提供科技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依托国家林草局六盘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于2019年生长季(5月17日—10月12日)对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象条件与土壤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析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的综合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液流速率大小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雨天均呈多峰变化趋势.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早于阴、雨天,持续时间多于阴、雨天.不同天气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晴天和阴天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1.1%和27.4%,而雨天液流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贡献率为40.1%.主成分分析表明,晴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水热复合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水汽蒸腾因子(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因子(太阳辐射);阴、雨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蒸腾驱动因子(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综合热量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量).晴天液流分别滞后于水热复合因子、水汽蒸腾因子和辐射因子110、80和70 min到达峰值;阴天和雨天液流分别提前于蒸腾驱动因子、综合热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10、20、30 min和140、60、150 min到达峰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海市宝山区高温中暑病例发生情况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上海市宝山区近年高温中暑病例的发生情况,探究其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13-2022年每年6月15日—9月30日逐日的高温中暑病例信息和对应时间的相关气象信息,使用等级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中暑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强度,并计算用于中暑预警的气温参考值.结果 2013-2022年宝山区中暑病例共计173例,男女比例6.2∶1,中暑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5.08±17.85)岁,有114例(占65.9%)中暑病例发生在7月.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湿度每升高1%,出现中暑的风险降低至原来的0.901倍;相较于不发生降雨,发生降雨时出现中暑的风险降低至0.340倍;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出现中暑的风险分别升高至原来的2.005倍、1.736倍和1.906倍;热浪和高温日时发生中暑的风险相较于非热浪和非高温日分别升高至11.896倍和15.819倍;移动3 d平均气温(即当日和前两日气温均值)中,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出现中暑的风险分别升高至原来的1.926倍、1.699倍和1.957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暑超高风险气温预警值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3种气温分别为35.55 ℃、40.58℃、31.07 ℃,中暑高风险气温预警值的3种气温气象条件分别为28.87℃、33.31℃、25.21℃.结论 宝山区每年7月是高温中暑的高发时期,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升高均会增加高温中暑发生的可能性,持续3 d的相对较高的日最低气温更易发生中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覆盖UVA1的新型防晒剂MCE对色素和老化体征的影响:一项在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进行的为期8周、随机、自身对照、前瞻性户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不同的紫外线(UV)波段中,长波UVA(UVA1,340 ~ 400 nm)具有更高的皮肤穿透力,并且受气象条件和臭氧层厚度等环境参数的影响较小,因此更容易到达皮肤深部的真皮层,对细胞成分(如DNA、脂质和蛋白质)造成氧化损伤。UVA1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与衰老、致癌作用、多种皮肤疾病和色素问题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州市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市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臭氧(O 3)等大气气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和气象条件(包括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等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上述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的关系。 结果:研究发现,2015-2019年期间,广州市CO日均浓度每升高1 m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增加4.16倍(95% CI:1.49,6.90);NO 2、SO 2浓度每升高10 μ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分别增加8.13倍(95% CI:1.91,14.74)、2.17倍(95% CI:0.83,3.53)。 结论:CO、NO 2、SO 2日平均浓度的升高可能与儿童发生支气管肺炎住院风险的上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象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影响:基于实验室及流行病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感染超过6亿人,并造成超过600万人死亡,不断出现的新型变异株使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态势在多地出现反弹。气象因素可通过改变病毒活性、传播动力学条件和宿主易感性等,影响疫情传播,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气象因素对疫情影响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气象因素与疾病传播之间的关联,以期为未来疫情防控及开发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昼夜温差和相对湿度与汕头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汕头市气象条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影响和人群易感性,为当地医疗卫生系统提供防治AMI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汕头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库中因AMI死亡的人群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昼夜温差和相对湿度对AMI死亡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研究期间汕头市因AMI死亡13 932人,男女性别比为1.3∶1,高昼夜温差暴露和低相对湿度暴露与AMI死亡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单日滞后效应均在滞后2 d时出现并达到最大( RR=1.019,95% CI:1.000~1.039; RR=1.018,95% CI:1.003~1.034);累计滞后效应均在滞后0~14 d时达到最大( RR=1.199,95% CI:1.025~1.401; RR=1.279,95% CI:1.117~1.465)。≥75岁老年人和女性是高昼夜温差暴露和低相对湿度暴露条件下的易感人群。 结论:昼夜温差和相对湿度与汕头市AMI死亡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其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女性和≥75岁老年人均为高昼夜温差和低相对湿度暴露条件下的易感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象因素对云南省西南地区恙虫病流行的影响与滞后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对云南省西南部地区恙虫病流行的影响与滞后效应,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8年云南省西南部保山、临沧、德宏地区恙虫病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湿度和降雨对恙虫病发病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2007-2018年云南省西南部地区共报告恙虫病19 975例;周平均气温、周平均相对湿度与恙虫病发病风险均呈J形曲线,周平均气温>23 ℃、周平均相对湿度>80%以及周平均降雨量在20~60 mm之间和>100 mm时,恙虫病累积发病风险增加;以 M为参考,较低气温(11.22 ℃,14.83 ℃)、较低湿度(53.18%,65.36%)、较低降雨(0.00 mm,0.55 mm)可降低发病风险,较高气温(22.27 ℃,23.45 ℃)、较高湿度(80.14%,84.38%)以及较高降雨(37.17 mm,74.42 mm)都可增加发病风险,气温滞后效应可分别持续10、16周,在暴露当周发病风险最大;湿度滞后效应可分别持续10、17周;降雨滞后效应可持续25周,第4周发病风险最大。 结论:气温、湿度和降雨对恙虫病发病具有非线性影响和滞后效应,高温、高湿及强降雨会增加恙虫病的发病风险,提示有关部门应根据气象条件实施干预和防控,提高防控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气象因素与季节性流感活动度相关性及滞后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北京市气象因素与季节性流感活动水平的关联性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北京市2014—2019年5个流感季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对流感活动度及气象因素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流感活动水平与气象因素的关联。结果:2014—2019年北京市季节性流感活动度与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和日均风速均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日均气温在-14.3 ℃时累积风险最大, RR值为25.42(95% CI:11.84~54.57)。日均相对温度在8.0%时累积风险最大, RR值为36.61(95% CI:24.72~54.22)。日均风速在0.5 m/s时累积风险最大, RR值为3.24(95% CI:1.75~6.00)。 结论:低温、低相对湿度和风速较小的气候条件与北京市季节性流感活动度水平增强有关,能够增加流感的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上联合搜救装备体系建设浅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海上联合搜救装备是执行海上联合搜救行动的硬件基础,其先进水平客观上对联合搜救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笔者介绍了美国、英国等海上搜救强国的海上搜救装备体系建设情况,剖析了我国海上联合搜救装备体系建设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海上搜救装备体系未来建设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研发新型搜救装备,提升中远海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搜救能力等具体建议,为我国海上联合搜救装备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