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市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臭氧(O 3)等大气气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和气象条件(包括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等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上述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的关系。 结果:研究发现,2015-2019年期间,广州市CO日均浓度每升高1 m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增加4.16倍(95% CI:1.49,6.90);NO 2、SO 2浓度每升高10 μ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分别增加8.13倍(95% CI:1.91,14.74)、2.17倍(95% CI:0.83,3.53)。 结论:CO、NO 2、SO 2日平均浓度的升高可能与儿童发生支气管肺炎住院风险的上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暴露窗口空气污染对体外受精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窗口期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与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患者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对空气污染物暴露敏感的时间窗。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首次新鲜卵裂期胚胎移植的2 071例40岁以下不孕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日是否供暖将患者分为供暖季组和非供暖季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妊娠结局。按IVF/ICSI治疗时间线划分为4个离散的暴露时间窗:暴露窗1,即Gn启动前75 d到Gn启动日;暴露窗2,即Gn启动日到取卵前一天;暴露窗3,即取卵日到第3天胚胎移植日;暴露窗4,即胚胎移植日到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日。分别计算每个患者在各个暴露窗口期6种空气污染物[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 2.5)、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 10)、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 2)、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 2)、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和臭氧(ozone,O 3)]的日平均水平。主要结局指标是持续妊娠率。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不同暴露窗口期的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联,并针对重要的混杂因素进行调整。 结果:供暖季组的生化妊娠率[51.7%(465/900)]、临床妊娠率[45.2%(407/900)]、持续妊娠率[38.2%(344/900)]和活产率[36.1%(325/900)]均显著低于非供暖季组[56.3%(659/1 171), P=0.037;51.2%(599/1 171), P=0.007;44.3%(519/1 171), P=0.005;41.3%(484/1 171), P=0.016]。在4个时间窗都可以观察到SO 2和NO 2暴露与持续妊娠呈显著负相关,SO 2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对应a OR和95% CI分别为0.92(0.85~0.99)、0.92(0.87~0.99)、0.93(0.87~0.99)和0.93(0.87~0.99)。对于NO 2,每个IQR增量的a OR和95% CI分别为0.83(0.72~0.95)、0.87(0.77~0.97)、0.90(0.81~1.00)和0.85(0.77~0.95)。在暴露窗1和4,PM 10暴露与持续妊娠可能性降低显著相关(a OR=0.86,95% CI:0.75~0.98;a OR=0.89,95% CI:0.80~1.00)。在暴露窗1,PM 2.5暴露与持续妊娠呈显著负关联(a OR=0.86,95% CI:0.75~0.99)。此外,在除暴露窗3之外的所有暴露窗口中都观察到NO 2 暴露与临床妊娠失败显著相关(暴露窗1:a OR=0.85,95% CI:0.74~0.97;暴露窗2:a OR=0.88,95% CI:0.79~0.99;暴露窗4:a OR=0.89,95% CI:0.81~0.99)。没有显示CO和O 3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论:空气污染物暴露会降低IVF/ICSI鲜胚移植周期持续妊娠的可能性,并且在IVF助孕之前的窦前卵泡到窦卵泡阶段,这种影响同样存在。在几乎所有暴露窗口中都观察到,NO 2暴露与临床妊娠和持续妊娠失败显著相关,提示NO 2可能是与IVF妊娠结局相关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气污染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广州市大气污染因素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市2017—2019年AHC发病数据和同期二氧化氮、二氧化硫、PM 10、一氧化碳、臭氧(O 3)和PM 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以及温度和湿度等气象因素资料,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2017—2019年广州市累计报告AHC病例47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 3与AHC发病呈正相关( RR=1.002,95% CI:1.000~1.004);日平均O 3达到366 μg/m 3时,AHC的 RR值最大,为1.404。 结论:大气污染的各类因素对AHC发病影响各有差异,O 3是影响AHC发病的主要大气污染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工作场所空气和环境空气及室内空气主要指标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大气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职业人群因作业场所存在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极可能受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大气污染物的双重危害,若居室中也存在类似污染物,职业人群的每日暴露浓度可能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工作场所空气、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中的相关标准都规定了上述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接触限值和检测方法,但相同指标的检测方法存在差异,为估算每日总暴露水平带来困难。本文旨在探讨空气中相关污染物指标检测方法的一致性问题,为以后估算不同人群每日污染物暴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锡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无锡地区不同行政区3~14岁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病情况及急性发作特点,并分析其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月至12月从江苏省无锡市5个行政区抽取3~14岁儿童共10 175人进行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回收完整问卷8 318份,回收率为81.70%,其中有效问卷6 734份。本次调查共筛查出哮喘患儿259例,患病率为3.84%,其中男163例,患病率为4.89%,女96例,患病率为2.82%;男女患病比例为1.7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72, P<0.01)。哮喘发作频率以换季时最高(87/259例,33.59%),6-8月份最低(9/259例,3.47%)。患儿急性发作特点为发作时间无明显规律者所占比例最高(88/244例,36.07%),其次为睡前发作(64/244例,26.23%)。无锡地区不同行政区哮喘患病率滨湖区最低(50/1 830例,2.73%),新吴区最高(71/1 502例,4.72%),不同行政区之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19, P<0.05)。无锡市不同行政区空气质量中,滨湖区二氧化氮(NO 2)、一氧化碳(CO)、PM 10、PM 2.5均低于其他行政区。不同月份中,无锡市6-8月份二氧化硫(SO 2)、NO 2、CO、PM 10、PM 2.5均为最优,显著低于其他季节。不同行政区儿童哮喘患病率与SO 2浓度及NO 2浓度呈弱正相关( r=0.10, P<0.01; r=0.22, P<0.01),哮喘患病率与PM 10亦呈弱正相关( r=0.06, P<0.01),臭氧(O 3)浓度与哮喘患病率呈弱负相关( r=-0.06, P<0.01)。哮喘急性发作与SO 2( r=0.22, P<0.01)、NO 2( r=0.28, P<0.01)、CO( r=0.23, P<0.01)、PM 10( r=0.18, P<0.01)及PM 2.5( r=0.18, P<0.01)均呈弱正相关,与O 3呈弱负相关( r=-0.40, P<0.01)。 结论:无锡地区哮喘患病率男童高于女童,哮喘发作频率与季节有关,SO 2、NO 2、CO、PM 10,PM 2.5及O 3对哮喘患病率及急性发作均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硫的离子色谱无衍生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三乙醇胺水溶液吸收采集、离子色谱无衍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硫(SO 2)的方法。 方法:用多孔玻板吸收管盛装3%的三乙醇胺水溶液10 ml,以0.5 L/min流量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SO 2 15 min,吸收液经IonPacAS14A分析柱(4 mm×250 mm)和IonPacAG14保护柱(4 mm×50 mm),在30 ℃柱温下,用Na 2CO 3(c=3.0 mmol/L)-NaHCO 3(c=1.0 mmol/L)混合液为流动相,以1.2 ml/min的流速洗脱,电导检测器检测。 结果:SO 2的三乙醇胺水溶液吸收样在室温(25 ℃)和37 ℃下至少可保存7 d,在0~8.00 μg/ml的测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 r=0.999 9,采样效率为98.1%~100.0%,方法的检出限为0.018 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024 mg/m 3(以 V0=7.5L计),方法回收率为99.22%~101.69%,批内精密度为0.41%~1.36%,批间精密度为0.73%~1.77%。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防止SO 2被氧化,实现对工作场所空气中SO 2的无衍生直接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根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指标及特征图谱,对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17批大血藤药材进行水分、总灰分、二氧化硫残留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浸出物、总酚含量、红景天苷含量、绿原酸含量、特征图谱测定,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大血藤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7批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浸出物、绿原酸、红景天苷含量均存在差异,其中以安徽产地含量较高。特征图谱共有8个共有峰。结论:多个指标综合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大血藤药材的质量,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质量存在差异,以安徽产大血藤药材质量为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某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验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某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验场所(以下简称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与监测,为高校职业卫生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某高校46处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处场所检测了室内气温、湿度、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6处场所检测了二甲苯、氢氟酸浓度,18处场所检测了菌落总数,23处场所测量了工频电场强度,4处场所测量了X线辐射剂量,检测结果均合格。噪声测量21处场所,7处超标占33.3%(7/21);照度测量21处场所,10处不合格占47.6%(10/21);微波辐射测量10处,3处超标占30%(3/10);室内新风量、风速测量25处,18处不合格占72%(18/25),其中风速在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结论:高校教学科研场所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应予以关注,建议加强实验过程中的工程防护和个体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前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子代尿道下裂关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孕妇暴露于空气污染物(如空气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等)增加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缺、唇腭裂以及尿道下裂等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其中尿道下裂不仅会损害新生儿性功能,且在新生儿成长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儿尿道下裂防治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然而,产前空气污染暴露与子代尿道下裂之间关联仍有争议。本文综述产前母体暴露于空气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与子代尿道下裂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以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总结既往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孕产妇营造健康生活环境,降低子代尿道下裂发生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燃煤发电排放污染物对人群心肺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我国低碳燃煤发电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实现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的大幅度下降,但同时伴随着某些污染物如三氧化硫、氨、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的相对升高,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和比例改变。本文梳理汇总国内外燃煤发电的技术改进,以及不同燃煤发电模式排放污染物种类与占比的情况;综述燃煤发电排放污染物对人群心肺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从不同煤电模式角度阐述其环境影响,分析低碳煤电排放的人群暴露负荷变化和心肺健康收益,旨在为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和保障人群健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