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有气道弥漫滤泡样增生的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PIK3CD基因突变所致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湖南省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临床及基因诊断的1例APDS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患儿,男,4岁,因咳嗽1年余入院,反复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镜检查示气道黏膜弥漫滤泡样增生。采用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筛查,发现可疑致病基因,利用二代测序进行验证分析发现患儿PIK3CD基因存在c.3061G>A(E1021 K)杂合突变。经双亲验证,父母未存在该突变,表明患儿为新发基因突变。对该患儿予以积极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定期予以静脉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病情控制尚稳定。结论:APDS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呼吸道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以及气道弥漫滤泡样增生改变等,其中气道弥漫性滤泡样增生改变为APDS相对特异性改变。PIK3CD基因C.3061G>A(E1021 K)为常见的新生突变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调控Tfh亚群分化缓解哮喘气道炎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能否通过调控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的分化参与调节哮喘病理过程。方法:6~8周的雌性野生型(wild-type,WT)及SP-A基因敲除( Sp- a-/-)型C57BL/6J小鼠,利用鸡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和氢氧化铝免疫构建哮喘模型(WT哮喘小鼠:8只, Sp- a-/-哮喘小鼠:8只),并分别设立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处理的对照组(WT对照小鼠:6只, Sp- a-/-对照小鼠:4只)。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纵隔淋巴结中Tfh细胞及其亚群的组成,Tfh亚群根据其胞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和IL-4的表达情况,分别定义为IFN-γ +Tfh、IL-17 +Tfh和IL-4 +Tfh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的水平。将T-B细胞共培养,检测培养体系中IgE抗体的水平。在体外,给予人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human SP-A,hSP-A)处理并设立对照组,培养5 d后检测体系中Tfh亚群的分布情况。 结果:OVA激发后小鼠BALF中和肺组织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WT及 Sp- a-/-哮喘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其相对应对照组小鼠[(11.38±1.43)×10 4比(6.40±0.68)×10 4,(14.38±1.52)×10 4比(6.25±0.48)×10 4, t值分别为2.61和3.64, 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OVA激发后,WT和 Sp- a-/-哮喘小鼠BALF中IgE的水平明显高于其相应的对照组小鼠[(16.85±2.50)pg/mL比(4.94±2.01)pg/mL,(25.52±3.17)pg/mL比(8.05±2.90)pg/mL, t值分别为3.63和3.58, P值均<0.05)],且 Sp- a-/-哮喘小鼠BALF中IgE抗体的水平明显高于WT哮喘小鼠( t=2.20,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显示,Tfh亚群组成在哮喘模型的WT和 Sp- a-/-小鼠中存在不同,表现为 Sp- a-/-哮喘小鼠IL-4 +Tfh细胞比例高于WT哮喘小鼠,IFN-γ +Tfh细胞比例降低,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Tfh细胞的亚群组成发生变化,其中IL-4 +Tfh比例与肺泡灌洗液中IgE水平呈正相关( r=0.50, P<0.05),而IFN-γ +Tfh比例与肺泡灌洗液中IgE水平呈负相关( r=-0.56, P<0.05)。脾脏中IFN-γ +Tfh/IL-4 +Tfh的比值在 Sp- a-/-哮喘小鼠中显著低于WT小鼠( t=2.31, P<0.05),且与肺泡灌洗液中IgE呈负相关( r=-0.55, P<0.05)。T-B细胞共培养实验发现, Sp- a-/-小鼠脾脏来源Tfh细胞具有更强的辅助B细胞合成IgE抗体的能力( t=3.18, P<0.05)。后续的体外T细胞刺激实验证实,hSP-A处理可以上调培养体系中IFN-γ +Tfh细胞比例与IFN-γ +Tfh/IL-4 +Tfh的比值( t值分别为6.34和3.16, P值均<0.05),但并未明显改变IL-4 +Tfh细胞比例( P>0.05)。 结论:异常的Tfh细胞亚群分布与哮喘的发生相关,SP-A可能通过稳定Tfh细胞亚群的分布,从而缓解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麻醉诱导期不能插管不能通气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总结麻醉诱导期不能插管不能通气(CICV)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2014年12月-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诱导期发生CICV 5例.例1麻醉诱导后可视喉镜发现舌根淋巴滤泡明显增生,无法显露会厌和声门,顺序采用多种气管插管方法均未成功,随后发生面罩通气困难,立即插入喉上通气装置维持通气至自主呼吸和意识恢复.例2麻醉诱导后面罩通气可行,但直接喉镜显露声门困难和气管插管失败,面罩通气时气道阻力增加、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低,插入喉上通气装置后通气明显改善、SpO2逐渐升高,随后经喉上通气装置完成气管插管.例3麻醉诱导后可视喉镜无法显露声门和气管插管失败,行面罩通气、可视喉镜联合可曲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均失败,行紧急气管切开术.例4麻醉诱导后面罩通气时气道阻力较大,潮气量低,气道峰压高,可视喉镜联合可曲支气管镜插管失败,双人三手理想面罩通气后应用可视硬管镜气管插管成功.例5麻醉诱导后喉上通气装置插入顺利,但术中气道峰压反复升高,拔除喉上通气装置后应用可曲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喉水肿明显,无法显露声门和通过声门区,继续面罩通气时气道峰压高、潮气量不能维持稳定,改用可视喉镜联合可视硬管镜气管插管成功.结果 5例均成功建立有效气道.例1和例2气管插管中发生低氧血症(SpO2<70%);例1、例2、例3和例5尝试应用喉上通气装置,其中例1和例2通气成功,例3和例5通气失败后分别采用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成功通气;例4在双人三手理想面罩正压通气后成功唤醒,再次插管成功.5例均未发生脑损伤或死亡.结论 麻醉诱导期发生CICV时首选喉上通气装置等无创气道控制方法,同时积极寻求帮助和启动危急气道处理的准备工作,无创方法失败时应立即建立有创颈前气道,以避免发生脑损伤或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基于CIBERSORT算法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差异基因的免疫浸润及相关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数据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基因探针芯片数据进行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为深入了解LDH的免疫相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R语言及相关安装包程序对LDH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通过CIBERSORT反卷法对22类免疫细胞在LDH的含量及比例进行分析;利用COREMINE数据库对显著富集的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及核心靶基因进行中药预测.结果:LDH相关的蛋白网络互作(PPI)核心靶基因涉及PLP1、CD86、NRCAM、FCGR1A、MPO、KIF1A等15个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与Th17细胞分化、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及炎症相关途径密切相关.LDH免疫细胞的浸润矩阵分析结果表明,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与正常组存在差异.免疫细胞间相关性分析显示,γδ T细胞与滤泡辅助性T细胞呈正相关关系,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呈负相关关系.COREMINE预测显示,三七、人参、生地黄、枸杞与LDH相关免疫途径及核心靶基因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与LDH的免疫浸润关系密切,LDH相关的差异基因涉及多种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及通路,筛选出的补气养血药、益肝肾药、补骨髓药及活血化瘀药等中药可能作为其潜在的分子药物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哮喘表型中CD4+ T细胞亚群的研究综述:分子机制和生物治疗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主要由不同的CD4+ 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细胞)]驱动.CD4+ T细胞亚群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对各种抗原的免疫反应.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不同,CD4+ T细胞可以分为Th1、Th2、Th17、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等亚群,它们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生物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和途径的新治疗手段,为哮喘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生物制剂是一类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中和目标分子,从而干预相关的信号通路.该文回顾了各种CD4+ T细胞亚群在哮喘表型中的角色及分子机制,总结了嗜酸性粒细胞哮喘、中性粒细胞哮喘、混合性哮喘的免疫病理学特征和针对Th2、Th1、Th17、Tfh、Treg细胞相关因子的生物制剂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以及相应生物制剂的选择和发展方向;并讨论了Treg细胞受损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异常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细胞的免疫治疗潜力.该文旨在为哮喘生物治疗的个性化选择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上气道相关性手术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n air-waycough syndrome,UACS)是临床常见病,它和哮喘、胃食管返流性疾病是导致慢性咳嗽的三大主因,占到慢性咳嗽的85%~98%,其发病率高达22.0%~57.6%[1],在我国多中心研究中发现UACS在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中排第二位[2],在临床工作中常会遇见一些儿童UACS经规范内科药物等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且迁延不愈或容易复发,经检查发现,这些患儿多存在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肥大)、鼻息肉、咽舌根淋巴滤泡增生等明显局部病变因素,通过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鼻息肉摘除,咽、舌根淋巴滤泡消融以及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等治疗后很快治愈或好转.我们总结和分析了儿童UACS中鼻咽喉局部病变情况及开展相关性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上气道相关性手术治疗儿童UACS的效果和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滤泡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治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滤泡性细支气管炎(FB)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在细支气管周围出现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并累及细支气管壁.儿童FB根据病因可分为继发性及原发性两类,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胸部高分辨率CT对识别儿童FB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常见肺部结节影、支气管壁增厚和扩张以及淋巴结肿大,但最终确诊需要借助肺组织病理.FB需要与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结核及其他淋巴组织增生性肺疾病相鉴别.对于继发性FB的处理应主要针对原发病,原发性FB则通常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类固醇激素.尽管儿童FB总体预后良好,但仍需要积极地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淋巴瘤继发副肿瘤性天疱疮相关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淋巴瘤继发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相关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例淋巴瘤合并PNP继发B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通过万方医学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文献得到的病例报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44岁,主因“反复口腔溃疡2年,呼吸困难14个月”收入院.1年前口腔溃疡考虑为PNP.肺功能示严重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胸部CT示双肺细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B超引导下右腹股沟淋巴结、颈部淋巴结穿刺,病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合临床、影像、病理结果考虑诊断为淋巴瘤继发PNP和BO.予CHOP方案化疗10个周期,淋巴瘤和天疱疮缓解,但BO加重,死于呼吸衰竭.文献报道15例淋巴瘤继发PNP和BO,60% (10/15)女性患者,47% (7/15)患者的原发病是滤泡性淋巴瘤,47% (7/15)患者没有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BO.淋巴瘤—PNP—BO作为临床综合征,PNP为首发表现的占67% (10/15).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是7~60个月.结论 BO是继发淋巴瘤合并PNP的少见并发症,PNP是大部分患者的首发表现,BO是主要死亡原因.治疗以化疗、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淋巴瘤和PNP可缓解,但BO进行性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温等离子扁桃体部分切除术与全切除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低温等离子扁桃体部分切除术与全切除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的差异,探讨低温等离子扁桃体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3月,160例诊断为OSAHS的儿童随机分为低温等离子扁桃体部分切除术组(观察组)和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全切除术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术后出血、发热、疼痛等并发症和疗效差异.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失访6例,观察组术后发热率高于对照组(16.7% vs 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率低于观察组(2.6% vs 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值小于对照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起,两组疼痛评分值趋向一致(P>0.05);两组术后出血率及术后多道睡眠图监测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扁桃体部分切除术具有损伤轻,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少,可取得与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全切除术同样的临床疗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但有术后发热增多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的病因,临床、影像及肺功能特征,以提高对OB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1990年1月至2018年5月住院患者中确诊OB患者共16例.结果 女12例,男4例;年龄17~55岁(中位年龄33.5岁).症状包括活动后气促15例(94%),咳嗽10例(63%),咳痰8例(50%).合并疾病包括副肿瘤性天疱疮6例(合并Castleman病,淋巴系统肿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胸腺瘤2例,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重症肌无力、口腔扁平苔藓各1例.肺功能表现为重度和极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影像表现为淡磨玻璃影(10例)、肺透光度增加(9例)、马赛克征(8例)、支气管扩张(7例)及气体陷闭(3例).结论 OB是一组有多种病因导致的进行性加重的气流受限性疾病,其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明确的暴露因素或者相关疾病.结合典型的临床、影像、肺功能特征,通常可以临床诊断,必要时充分衡量风险效益比后进行外科肺活检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