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有新型防晒剂MCE的广谱防晒霜:体外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其增强对UVA1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日光紫外线辐射是对皮肤造成伤害的主要环境因素,可引起皮肤癌、光免疫抑制、皮肤过早老化和色素性疾病等。UVA1被证实可以引起光老化、光免疫抑制、多形性日光疹、单纯疱疹病毒活化、光致癌和色素沉着过度。全新的UVA1防晒剂甲氧基丙基氨基环己烯基亚乙基氧基乙基氰基乙酸酯(methoxypropylamino cyclohexenylidene ethoxye-thylcyanoacetate,MCE)能覆盖360 ~ 400 nm的波长范围,获得了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关于人体和环境安全性的审批,现已被列入欧盟批准的防晒剂名单附件Ⅵ中,在配方中的添加量可达3%。本研究从紫外线吸收曲线、对三维重建皮肤模型的生物学保护效应以及在人体研究中对色素沉着(持续性黑化)的防护作用等多个维度,探讨在防晒霜配方中添加MCE对光防护的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HIF-1α-糖酵解通路在丙泊酚减轻急性睡眠剥夺老龄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糖酵解通路在丙泊酚减轻急性睡眠剥夺老龄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20~22月龄,体质量500~6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对照组(Con组)、睡眠剥夺组(SD组)、睡眠剥夺+丙泊酚组(SP组)和睡眠剥夺+丙泊酚+二甲基乙二酰氨基乙酸(DMOG)组(SPD组)。采用睡眠剥夺仪建立睡眠剥夺模型。于睡眠剥夺前20和3 h时,SP组腹腔注射1%丙泊酚0.04 mg/g,SPD组腹腔注射1%丙泊酚0.04 mg/g和HIF-1α特异性激动剂DMOG 0.05 mg/g。采用条件恐惧实验、新旧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血液和脑组织标本,采用伊文思蓝(EB)染色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HE染色后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法确定海马神经元凋亡率,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NfL)、NSE浓度以及海马组织ROS、IL-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乳酸和丙酮酸含量,计算乳酸/丙酮酸比值;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HIF-1α、丙酮酸激酶M2 (PKM2)、己糖激酶2(HK2)、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以及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 结果:与Con组相比,SD组和SPD组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识别指数降低,血清NSE和NfL浓度、脑组织EB含量、海马组织ROS、IL-6、iNOS含量和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HIF-1α、PKM2、HK2、IBA1、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神经元凋亡率升高( P<0.05),海马区神经细胞发生病理学损伤。与SD组相比,SP组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识别指数升高,血清NSE和NfL浓度、脑组织EB含量、海马组织ROS、IL-6、iNOS含量和乳酸/丙酮酸比值降低,HIF-1α、PKM2、HK2、IBA1、cleaved caspase-3表达下调,神经元凋亡率降低( P<0.05),海马神经细胞病理学损伤减轻。与SP组相比,SPD组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识别指数降低,血清NSE和NfL浓度、脑组织EB含量、海马组织ROS、IL-6及iNOS含量、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HIF-1α、PKM2、HK2、IBA1、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神经元凋亡率升高( P<0.05),海马区神经细胞病理学损伤加重。 结论:丙泊酚可减轻急性睡眠剥夺诱导的老龄大鼠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糖酵解通路,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湖北省3~12岁汉族儿童神经递质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湖北省3~12岁汉族儿童神经递质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21年1月至8月在武汉儿童医院体检的3~12岁湖北省汉族健康儿童进行病史询问,排除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及感染、创伤、近2周用药史,收集324例儿童(男262例,女62例;3~7岁组217例,8~12岁组107例)血浆及391例儿童(男302例,女89例;3~7岁组266例,8~12岁组125例)随机尿液,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检测受试者血浆中多巴胺、肾上腺素、谷氨酸等10种神经递质及随机尿液中多巴胺、肾上腺素、5-羟基吲哚乙酸等8种神经递质的水平,建立湖北省3~12岁汉族儿童的神经递质正常参考范围。采用 Kruskal- Wallis H检验对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神经递质分布水平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 Nemenyi检验进行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 结果:不同性别儿童中各种神经递质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血浆中多巴胺、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色氨酸、γ氨基丁酸在3~7岁组和8~12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机尿中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高香草酸、5羟基吲哚乙酸在3~7岁组和8~12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建立了湖北省3~12岁汉族儿童神经递质正常参考值范围,对临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对儿童神经递质相关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缺氧抑制胰岛β细胞中5-羟色胺生成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胰岛中5-羟色胺的表达水平及其调节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胰岛分为对照组和氯化钴(CoCl 2)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组,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人胰岛中的5-羟色胺表达水平。将β细胞系NIT-1细胞分为7组:对照组、CoCl 2处理组、缺氧(1% O 2)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激活剂二甲基乙二酰氨基乙酸(DMOG)组、小干扰RNA对照(sictrl)组、sictrl+CoCl 2组、siHif1α+CoCl 2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5-羟色胺合成限速酶色氨酸羟化酶(Tph1)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在人胰岛中,与对照组相比,CoCl 2处理组5-羟色胺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01)。在NIT-1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CoCl 2处理和缺氧处理(1% O 2)均显著抑制Tph1表达( P<0.05),且Hif1α激活剂DMOG提高Hif1α表达( P<0.05),同时显著抑制Tph1表达( P<0.05);与siCtrl组相比,siCtrl+CoCl 2组Tph1表达显著下调( P<0.05),而siHif1α+CoCl 2组较siCtrl+CoCl 2组Tph1表达显著上调( P<0.05)。 结论:在缺氧条件下,Hif1α抑制Tph1的表达,从而降低胰岛中5-羟色胺的表达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4例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特点及基因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例AADCD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均在婴儿早期起病,首发症状为喂养困难,分别于2~4月龄余出现伴眼动危象的阵发性运动障碍,并出现运动倒退,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如上睑下垂、出汗过多、鼻塞等。4例患儿为来自2个家庭的兄妹,他们的父母均身体健康。例1、例2的二羟基苯丙氨酸脱羧酶( DDC)基因突变分别来自母亲的错义突变c.1040G>A(p.Arg347Gln)和来自父亲的11和12号外显子的全部缺失。例3的 DDC基因突变分别来自母亲的突变c.419G>A(p.G140E)和来自父亲的突变c.1375C>T(p.H459Y);例4未进行基因检测。对3例患儿进行血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尿有机酸分析,均未见特异性异常;对例3用血干滤纸片筛查3-O-甲基多巴,结果明显增高;脑脊液神经递质检测结果示3-甲氧基4-羟基苯二醇、高香草酸和5-羟基吲哚乙酸浓度明显降低,5-羟色氨酸和3-O-甲基多巴水平升高;血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DC)活性明显降低。对例1、例3、例4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检查,其中例1头颅MRI正常,例3、例4头颅MRI提示髓鞘化稍落后,3例患儿脑电图检查均正常。例1、例2在1岁10个月时因肺炎、呼吸衰竭死亡。例3在4月龄确诊后口服氯硝西泮、盐酸苯海索片、维生素B6片,后加用盐酸司来吉兰片、盐酸普拉克索片治疗,1岁6月龄随访时眼动危象、运动障碍的发作频率减少,睡眠改善,自主神经症状减轻,但发育迟缓无改善。例4诊断脑瘫和癫痫,多种抗癫痫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无效,于10岁时因心脏衰竭、肾脏衰竭夭折。 结论:AADCD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对早发性肌张力低下、发育落后、眼动危象、运动障碍的婴儿应尽早进行干滤纸片筛查3-O-甲基多巴水平,对可疑病例进行脑脊液神经递质检测、血浆AADC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确诊AADCD患儿及基因变异携带者,可指导治疗及提供遗传咨询,降低后代的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剖腹探查术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剖腹探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老龄(16~17月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 n=24)和手术组( n=24)。手术组采用1.4%异氟醚诱导麻醉15 min后,继续用1.4%异氟醚+100%氧气维持麻醉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时间持续10 min,术后继续麻醉2 h;对照组不予手术及麻醉,置于含100%氧气的透明箱中2 h。术后48 h同时采集两组小鼠的粪便和外周血。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丰度、多样性和差异性,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代谢组技术检测粪便代谢谱的改变,并分析差异代谢物功能,采用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在术后3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 结果:对照组与手术组小鼠术后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2.0±4.9)、(35.0±5.1)s,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分别为(26.0±3.7)、(16.0±2.9)s;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小鼠术后逃避潜伏期延长( P=0.03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 P=0.006)。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差异变化具有可比性,手术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和梭杆菌的菌群表达水平上调,瘤胃菌和丁酸菌的菌群表达水平下调。LC/MS获得对照组和手术组小鼠粪便代谢谱,在正、负离子模式分别筛选出14种和21种差异代谢物,正离子模式差异代谢物为谷氨酸、2-吲哚甲酸、犬尿酸、甘油醛等,负离子模式差异代谢物为甲硫氨酸、天冬氨酸、L-苏氨酸、酪氨酰-苏氨酸、5-羟基吲哚-3-乙酸等。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的路径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肪酸和色氨酸代谢以及核苷酸合成。两组小鼠血清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与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相关。麻醉手术不仅改变了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而且改变了代谢稳态和粪便代谢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芹黄素对肾癌A498细胞凋亡及HIF-1α/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芹黄素对肾癌A498细胞凋亡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肾癌A498细胞,分为不同浓度芹黄素(10、20、40 μmol/L)组、芹黄素(40 μmol/L)+HIF-1α激动剂二甲基二酰氨基乙酸(DMOG)组、HIF-1α抑制剂利非西呱(YC-1)组、对照组。采用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蛋白及HIF-1α/NF-κB通路蛋白表达。结果:芹黄素显著抑制A498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P<0.001)。与对照组比较,10、20、40 μmol/L芹黄素组和YC-1组A498细胞凋亡率[(4.35±1.04)% vs (10.06±1.13)%、(18.52±2.58)%、(32.17±2.63)%、(26.94±2.41)%]、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ax)和切割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B淋巴细胞瘤2(Bcl-2)均显著降低(均 P<0.001)。与对照组比较,10、20、40 μmol/L芹黄素组A498细胞HIF-1α蛋白表达量(0.85±0.08 vs 0.63±0.06、0.31±0.03、0.16±0.02)、p-NF-κB p65/NF-κB p65比值(0.82±0.08 vs 0.51±0.05、0.30±0.03、0.13±0.01)均显著降低(均 P<0.001)。与芹黄素组比较,芹黄素+DMOG组A498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32.17±2.63)% vs (14.85±1.6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Bcl-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均 P<0.001)。 结论:芹黄素可能通过抑制HIF-1α/NF-κB信号通路活化促进肾癌A498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尿有机酸代谢异常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水平变化及其对ROP的影响,初步分析其可能参与ROP发生的氨基酸代谢途径。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出生胎龄<32周的重度ROP患儿65例(ROP组)纳入研究。选取性别、孕周匹配且眼底无ROP的早产儿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尿液中尿氨基酸及衍生物。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尿氨基酸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分值>1提示该物质为两组差异表达氨基酸。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比较尿氨基酸对重度ROP的预测价值。对 t检验及代谢组学分析两组差异较大的氨基酸归一化后进行对比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富集分析差异表达氨基酸参与ROP发生的代谢通路。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尿代谢产物中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浓度明显降低,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36、0.005、0.038、0.032、0.022、0.011, P<0.05)。OPLS-DA分析结果显示,ROP组、对照组受检儿尿代谢产物氨基酸分布于散点图的左右两个区域,两组之间呈现满意分离趋势(R 2Ycum=0.057 4,Q2cum=0.025 7, P<0.05);S-plot图显示偏向两极的氨基酸分别是乙醇酸-2、磷酸-3、草酸-2、亚硫基二乙酸-2、4-羟基丁酸-2、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3-甲基戊烯二酸-2(1)、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筛选出VIP分值>1的差异表达氨基酸11个,其中VIP分值最高的是草酸-2、甘油酸-3、磷酸-3、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1、尿黑酸-3、亚硫基二乙酸-2。两组氨基酸浓度差异最大的为4-羟基丁酸-2和亚硫基二乙酸-2;草酸-2与甘油酸-3之间相关性最大( r=0.830, P<0.001),多数氨基酸之间表现为正相关。ROC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联合预测RO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16),截断值为0.531,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1%和70.0%。富集分析提示,11个差异表达的氨基酸涉及的主要通路途径包括丁酯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硫辛酸代谢。 结论:4-羟基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1)、亚硫基二乙酸-2、2-酮戊二酸-OX-2 (2)、3,6-环氧-十二烷二酸-2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对ROP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鼠肩袖撕裂重建过程中色氨酸代谢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骨重塑能力正常和骨重塑能力缺陷大鼠肩袖撕裂(RCT)修复术后色氨酸代谢的差异,探讨色氨酸代谢是否与骨长入有关。方法:共选取5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进行研究,随机选择18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手术(OVX),设为OVX组;余32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假手术,设为假手术组。术后3个月,OVX组和假手术组各自随机选择4只大鼠,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鉴定肱骨头的骨量流失情况。OVX组剩余大鼠进行RCT造模,并接受急性冈上肌横断修复术,设为OVX+RCT组( n=14);假手术组剩余大鼠分别选取14只接受急性冈上肌横断修复术和RCT假手术,分别设为RCT组( n=14)和SO组( n=14)。修复手术后2周检测大鼠抓力,并取出冈上肌腱骨复合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IHC)染色评估新骨生成和骨长入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检测色氨酸代谢。 结果:抓力测试结果表明,SO组大鼠抓力最大,RCT组次之,OVX+RCT组抓力最小,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qPCR分析结果表明,SO组腱骨复合体的骨硬化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OVX+RCT组和RCT组,IHC染色显示RCT组的骨织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O组和OVX+RCT组,以上项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PLC检测结果表明,SO组、RCT组、OVX+RCT组肩袖腱骨复合体色氨酸含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qPCR结果表明,犬尿酸代谢途径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2的表达量在SO组、RCT组、OVX+RCT组呈递增趋势:OVX+RCT组显著高于SO组,OVX+RCT组的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4-双加氧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RCT组和SO组,5-羟色胺代谢途径的单胺氧化酶A亚型和B亚型在SO、RCT、OVX+RCT三组间递增,OVX+RCT组吲哚代谢途径的多巴脱羧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O组,而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的表达量在SO、RCT、OVX+RCT三组间递增,以上项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大鼠正常肩袖和RCT后修复的肌腱复合体中色氨酸代谢以犬尿酸代谢为主,5-羟色胺代谢次之;在RCT骨重塑中,5-羟色胺代谢途径改变最大,吲哚途径次之。犬尿酸代谢途径的烟酸、黄尿酸含量和5-羟色胺代谢途径的5-羟色氨酸、5-羟色胺、羟基吲哚乙酸、褪黑素及吲哚代谢途径的色氨醇、吲哚乳酸均与骨长入有关。因此,色氨酸代谢与骨长入有关,为RCT寻找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代谢组学方法对近视机制研究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探索近视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有利于获知关于其致病机制的新线索。代谢组学对构成生物系统的所有小分子代谢物(相对分子质量<1 000)进行整体分析,是一种发现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有效工具。通过对近视人群的代谢组学研究可以发现与近视相关的代谢变化,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学意义的标志物,用于近视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目前已发现与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的代谢产物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能量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异常也与近视眼底改变相关。此外,近视相关经典代谢物,如视黄酸、多巴胺及维生素D,其他代谢物,如褪黑素、环磷酸腺苷和5-羟吲哚乙酸,以及包括脂肪酸代谢和线粒体内新陈代谢相关的多种代谢途径,与近视密切相关。本文对近视相关的代谢组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近视防治研究和应用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