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氮有效性对亚热带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代谢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以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的青冈、格氏栲、马尾松、闽楠、香樟林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0~10 cm表层土壤微生物呼吸对葡萄糖添加的代谢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葡萄糖添加使土壤微生物呼吸提高了 82.4%~349.5%,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对照中,土壤微生物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及真菌/细菌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在没有活性碳供应时,微生物代谢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调控,且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有关.在葡萄糖添加处理中,土壤微生物呼吸与土壤总氮、溶解性有机氮和矿质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当活性碳供应充足时,微生物代谢主要受土壤氮含量及其有效性制约.微生物呼吸的代谢响应,即葡萄糖添加处理与对照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比值,主要受土壤碳氮比的影响,呈现出微生物代谢响应随土壤碳氮比的下降而升高.此外,土壤pH也是影响微生物代谢响应的重要因素.土壤碳、氮含量及有效性对微生物呼吸的影响依赖于微生物是否受碳限制,土壤碳含量调控了碳限制时的微生物呼吸,而土壤氮含量及有效性调控了碳限制解除后的微生物呼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便携式一氧化氮救治仪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可用于NO吸入治疗的便携式NO救治仪。方法:NO救治仪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地调节各关键参数。其使用低强度、高频率的脉冲放电方式对大气压下干燥的空气进行脉冲放电,产生NO混合气体;采用Ca(OH) 2颗粒来过滤放电过程中产生的NO 2气体。基于该NO救治仪系统,研究气流方向、气体流量和输入电压对NO混合气体中的NO和NO 2水平的影响;研究NO 2去除装置对NO 2的过滤性能。 结果:当空气从反应舱的阴极流入,阳极流出,且气体流量为2 L/min、输入电压为4 V时,系统性能较好。此时,输出气体中NO的体积分数为3.25×10 -5,NO 2/NO为0.05。 结论:本研究提出的NO救治仪可满足医用NO气体需求,且系统性能稳定、体积便携、成本较低,在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等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卷首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如果说营养支持是现代临床医学的里程碑之一,那么热氮比在营养支持理论中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65年前,美国著名外科学家Francis Moore提出,因为含有lg氮的蛋白质(即6.25g蛋白质)进人组织原浆需要150ka非蛋白质能源,因此,为保证输人的氮能被用以合成蛋白质,每输入1g氮,需要同时提供628kJ ( 150kal)的热量。这就成为标准营养混合制剂中的热氮比,一直沿用至今。我国目前已步入小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营养支持的适用人群已经大大扩展,成为相关学科改善患者健康的利器。因此,当前肠外肠内营养领域仍然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一方面需要开展更加完善深入的临床研究,获得更多更有说服力的循证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进步 发展理论体系,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临床营养杂志》长期致力于学术平台建设,希望能够刊登更多的高质量论文,助力学科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120例ATTAD术后并发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6例(71.7%),女性患者34例(28.3%),年龄(55±5)岁。将患者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 n=60)和对照组( n=60),分别行CRRT和床旁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以血液净化指标状况、肾功能指标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炎性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输入液体量为评价指标,评价CRRT对ATTAD术后AKI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病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CRRT效果更显著。试验组患者,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乳酸(Lac)水平比对照组更低(均 P<0.05),住ICU时间、少尿期、肾替代治疗次数、初次透析至末次透析时间、总住院时间亦均较对照组少(均 P<0.05),输入液体量更少,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但两种方案的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IL-6、IL-8和CRP水平分别为(21.9±1.8)ng/L、(18.6±1.4)ng/L、(22.7±2.2)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3.2)ng/L、(28.3±1.4)ng/L、(60.1±2.5)mg/L ( t=14.527、13.255、11.247,均 P<0.05)。试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相比IHD疗法,CRRT治疗的ATTAD术后AKI患者尽管住院病死率未表现出显著降低,但表现出更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襞微循环与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特点及其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东华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185例规律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心血管事件76例(心血管事件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109例(无心血管事件组)。采用甲襞微循环检测仪检测左手无名指甲襞真皮乳头第一排毛细血管的甲襞微循环,记录甲襞微循环指标及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外周静脉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甲襞微循环总积分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价值。结果:心血管事件组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C反应蛋白(CRP)、碱性磷酸酶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58(44,69)岁比49(40,63)岁、97.4%(74/76)比83.5%(91/109)、43.4%(33/76)比24.8%(27/109)、9.02(2.73,11.70)mg/L比3.76(1.28,11.70)mg/L、82(75,97)U/L比72(59,82)U/L和2 652(1 020,5 359)ng/L比1 894(780,4 601)ng/L],肌酐、三酰甘油(TG)明显低于无心血管事件组[(961.95 ± 277.11)μmol/L比(1 058.93 ± 284.66)μmol/L和(1.73 ± 1.02)mmol/L比(2.27 ± 2.0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性别构成、透析龄、透析时间、透析通路、血常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血清钾、血清钙、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尿素氮、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红细胞聚集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血管袢数量、输入支管径、输出支管径、管袢长度、袢顶直径、血液流速、清晰度、交叉管袢情况、畸形管袢情况、乳头形态和乳头下静脉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血管事件组形态积分和总积分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1.8(1.1,3.1)分比1.4(0.8,2.5)分和4.2(2.4,6.1)分比3.1(1.8,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流态积分和袢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甲襞微循环总积分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590(95% CI 0.506~0.673),最佳截断值为2.85分,灵敏度为69.7%,特异度为45.9%。 结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血液透析患者甲襞微循环障碍更严重,甲襞微循环检测可能有助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解析东山湾表层水体硝态氮污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识别和量化海湾水体硝态氮污染,对管理海湾水体环境至关重要.东山湾是福建省东南沿海重要的半封闭海湾,湾头漳江河口和湾口分别存在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同时也伴随着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海湾表层水体理化参数、稳定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和δ15N-NH4+),结合Mix-SIAR同位素混合模型等统计方法,定量化分析漳州东山湾表层水体硝态氮污染.结果表明:东山湾表层水体叶绿素a和溶解无机氮浓度呈现较为明显的梯度变化,表现为由漳江河口向东山湾湾口方向逐渐下降,叶绿素 a、NH4+、NO3-和 NO2-浓度的最大值分别为 45.2 μg·L-1、52.67 μmol·L-1、379.2 μmol·L-1 和 3.93μmol·L-1;表层水体NH4+和NO3-的氮、氧同位素值则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MixSIAR模型结果显示,东山湾表层水体潜在氮源主要来源于漳江河口的淡水输入、养殖废水以及地下水等,其中漳江河口淡水输入的贡献最大,占25.2%,养殖废水、地下水以及城市污水分别占24.6%、19.0%和15.1%.可见,漳江河口淡水输入是东山湾表层水体硝酸盐最主要的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0年氮磷添加对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优势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包括淀粉和可溶性糖,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抵抗力.热带雨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缓解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大气氮磷沉降的热点区域.目前,热带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优势植物叶片NSCs对长期氮磷输入的响应尚不清楚.该研究基于海南尖峰岭原始林和次生林10年的氮磷添加实验,探究长期氮磷输入对两种森林各8个物种叶片NSCs的影响,并分析叶片性状、光合作用参数和土壤养分含量与NSCs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林优势植物叶片相对于原始林优势植物叶片有更高的可溶性糖和NSCs含量.低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原始林优势植物叶片淀粉的含量,磷添加显著增加了原始林优势植物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氮磷同时添加提高了原始林优势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而氮磷添加对次生林优势植物叶片NSCs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两种森林8个物种的叶片NSCs含量均与叶片pH和比叶面积负相关,而与叶片碳含量、光合速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正相关.次生林土壤有效氮含量、总磷含量与叶片NSCs含量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热带雨林优势植物叶片NSCs受到叶片性状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影响.该研究从叶片碳经济角度揭示了原始林优势植物相对于次生林优势植物对大气氮磷沉降的响应更敏感,并呼吁加强对热带原始雨林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北京东灵山白桦和蒙古栎的根际效应及其季节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为了探究木本植物根际效应的季节动态及其驱动因素,以北京市东灵山地区两种主要植被类型——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的春(5月)、夏(7月)、秋(9月)、冬(12月)4个季节分别测定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矿化速率及净氮矿化速率、胞外酶活性和矢量特征以及植物的根系、叶片功能性状,分析根际效应的季节变化动态.结果发现:(1)土壤pH及铵态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矿化速率、胞外酶活性和矢量特征指标在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际效应主要呈现为正效应,即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2)根际效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动态,表现为秋季的根际效应最强.(3)根际效应与植物根系和叶片功能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细根生物量与可提取有机碳、土壤总碳、总氮含量的根际效应显著正相关;叶干物质含量、叶碳氮比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碳矿化速率、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根际效应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功能性状对于植物的根际效应具有重要作用;在东灵山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可能由于秋季植物地下碳输入量最高,导致根际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增加,从而出现秋季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的根际效应高于其他季节的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外源氮输入对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CHCl3和CHBr3通量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氯仿(CHCl3)和溴仿(CHBr3)是两种重要的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hydrocarbon,VHCs),可通过光化学作用,引起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以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优势物种—盐地碱蓬(Suaeda glauca)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培养来探究不同浓度氮输入水平(CK,对照,6.0 g N m-2 a-1;1.5N0,低氮处理,9.0 g N m-2 a-1;3.0N0,高氮处理,18.0 g N m-2 a-1)对盐地碱蓬以及盆栽微生态系统CHCl3、CHBr3通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梯度下盐地碱蓬CHCl3和CHBr3排放通量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低浓度1.5N0下可以促进盐地碱蓬CHCl3的释放,高浓度3.0N0则抑制;盐地碱蓬CHCl3、CHBr3气体通量的峰值分别出现在枯萎期与苗期,其主要原因是不同氮梯度刺激了气体消耗与产生之间的平衡以及植物各生长期生长因子的改变.由相关性分析可知,盐地碱蓬CHCl3排放通量受多种因子相互作用,植物根长与CHBr3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根部越长,CHBr3的排放通量越低.不同氮梯度下盆栽微生态系统内CHCl3、CHBr3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不同,CHCl3通量为先升后降,CHBr3为先降后升,气体通量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在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盆栽微生态系统气体排放通量主要受土壤NH4+-N、NO3--N、以及植物凋落物等交互作用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喀斯特11种典型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6/1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 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 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 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