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菊质量标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雪菊的质量检验方法,评价不同产地雪菊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对12批雪菊进行性状及显微鉴别;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测定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雪菊总黄酮含量;测定12批雪菊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对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浓度的影响;采用层次分析-变异系数法结合优劣解距离法评价不同产地雪菊抗氧化活性.结果:12批雪菊性状稳定,水分、总灰分为(6.92±0.02)%~(9.71±0.12)%、(5.90±0.03)%~(7.46±0.21)%,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分别为(38.63±0.30)%~(45.78±0.07)%、(40.77±0.14)%~(46.55±0.24)%,雪菊总黄酮含量为(168.44±1.27)~(289.42±0.25)mg/g;12批雪菊抗氧化活性排序为S1(新疆克里阳)>S8(云南丽江)>S6(青海都兰)>S2(新疆库尔勒)>S7(云南昆明)>S12(西藏拉萨)>S5(青海西宁)>S9(云南丽江)>S3(新疆克里阳)>S4(青海西宁)>S11(西藏林芝)>S10(西藏林芝).结论:初步拟定雪菊中水分、总灰分不超过12%、8%,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均不少于30%,雪菊总黄酮含量不低于160mg/g.S1(新疆克里阳)、S8(云南丽江)和S6(青海都兰)的雪菊抗氧化活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藏药川西小黄菊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提升藏药川西小黄菊的质量标准.方法 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以7批不同来源的川西小黄菊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及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 川西小黄菊在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鉴别方面均具有专属性特征;水分含量为9.18%~12.00%,总灰分含量为6.48%~7.98%,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1.28%~1.62%,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25.32%~34.05%,建议暂定药材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分别不得过13.0%、8.0%、1.8%,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24.0%.川西小黄菊中总黄酮在18.892~113.352 mg·L-1(r=1.000)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为97.6%(RSD=2.4%),方法准确度良好;建议暂定川西小黄菊含总黄酮以芦丁(C27H30O16)计不得少于2.5%.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为川西小黄菊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提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采收时间黄芪质量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含量测定指标修订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时间的黄芪质量,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黄芪含量测定指标。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以乙腈-纯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60 ℃,气压30 psi,增益800 ℃,流速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20 μl检测黄芪皂苷类成分含量;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检测黄芪黄酮类成分含量。考察黄芪皂苷Ⅰ的提取方式和提取时间,并检测12批不同产地黄芪中黄芪皂苷Ⅰ含量,确定其作为黄芪含量测定指标的限定范围。依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中的烘干法、总灰分测定法、冷浸法测定黄芪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结果:不同产地春、秋采收的黄芪总皂苷含量差异不明显,总黄酮含量有明显差异。除H11外,其余各批次黄芪中黄芪皂苷Ⅰ含量≥0.05%,故拟定黄芪皂苷Ⅰ含量限定范围为≥0.05%。12批黄芪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的结果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黄芪项下的相关规定。结论:以在秋季采收的黄芪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质量较佳。建议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可将黄芪项下含量测定指标中的黄芪甲苷修订为黄芪皂苷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生产适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明确太子参新品种的生产适应性,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结合区域生产试验,在贵州省选取9个试验点对3个太子参品种的生长、抗病性、产量、品质进行考察.结果:与'施太1号'和农家种相比,'贵参1号'在株高、叶片大小、花朵数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上有明显优势;病毒病病株率和病叶率显著降低,仅为2.53%和9.09%;药材平均亩产达到389 kg,多个试验点较农家种平均增产120%左右;药材形状近纺锤形,单个药材重量显著高于农家种,一、二等药材比例较'施太1号'和农家种均显著增加,统货比例显著降低.药材质量均符合规定,水溶性浸出物含量45%、灰分2.6%均显著低于'施太1号';水分8.9%、环肽B含量0.0127%、多糖含量27%,均与'施太1号'及农家种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考虑生长、抗病性、产量和品质,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在贵州省东部到西部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建议作为优良品种在贵州省推广种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镁螯合肥对万寿菊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镁螯合肥对万寿菊花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筛选最适施用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清水为对照,设置5个浓度处理进行叶面喷施.结果:喷施1 200倍液镁螯合肥对花直径影响显著;喷施1 000倍液花鲜产量最高,为21 973.3 kg/hm2,较CK高49.5%,第一茬和第二茬花中黄酮、多酚和叶黄素含量分别为50.09、54.54、6.86 mg/g和58.48、60.09、7.82 mg/g,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分别为5.97%、0.48%、29.19%、25.82%和5.74%、0.44%、28.33%、26.94%.结论:喷施镁螯合肥可促进万寿菊的生长,提高其产量和品质,1 000倍液镁螯合肥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甘草汁制灵芝炮制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抗炎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优化甘草汁制灵芝炮制工艺,评价炮制前后体外抗氧化、抗炎活性变化.方法 基于响应面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最佳炮制工艺;采用ABTS+、DPPH、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方法,评价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α及NO的含量,评价三萜及甾醇组分的抗炎活性.结果 最佳炮制工艺为 1∶13 的甘草汁比例、4.4%的甘草用量以及 33 min的浸泡时间,炮制后总三萜及甾醇、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升高(P<0.01,P<0.05);炮制后的抗氧化活性增强(P<0.01);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也优于生品.结论 所得炮制工艺稳定、可行;甘草汁制可促进灵芝成分溶出,协同其抗氧化、抗炎作用,且其抗炎活性的增强可能与麦角甾醇的溶出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CRITIC-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综合评价益智药材的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采用CRITIC-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多指标综合评价益智药材的质量.方法 选取益智药材中的圆柚酮含量、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水分、灰分等质量评价指标,以CRITIC法获得权重系数,采用TOPSIS法进行分析,构建益智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结果26批样品综合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对接近度最大值为0.7359,最小值为0.4152;来自道地产区海南省琼中县乌石镇的S7、S9样品的排序靠前.结论 不同产地益智药材的质量存在差异,综合评价指标显示采集于海南省的样品质量较好.CRITIC-TOPSIS法结合多指标成分的综合分析适用于益智药材的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酒蒸桑寄生的炮制工艺优化及质量表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优化桑寄生酒蒸炮制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表征.方法 以扁蓄苷、槲皮苷、槲皮素含量和外观性状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以各指标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料液比(g/mL)、闷润时间、蒸制时间对酒蒸桑寄生炮制工艺的影响,优化最佳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将15批不同产地桑寄生饮片按最佳炮制工艺制备酒蒸桑寄生,并对其质量进行表征.结果 酒蒸桑寄生最佳炮制工艺为取桑寄生饮片100 g,加入黄酒20 mL密封闷润2 h,常压蒸制1 h,取出,于50℃条件下干燥即得.以最佳炮制工艺制得的酒蒸桑寄生表面呈红褐色或棕褐色,其粉末呈深棕色,质地坚硬或脆,易折断,略有酒香气,味涩;茎横切面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同生桑寄生;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分别为3.92%~8.75%、2.27%~5.08%、0.19%~0.8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11.28%~18.56%,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3.36%~8.58%,扁蓄苷、槲皮苷和槲皮素的含量分别为0.22~1.64、0.26~2.45、0.01~0.38 mg/g.结论 本研究成功优化了酒蒸桑寄生的炮制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了表征,可为该饮片的规范化炮制及质量标准建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不同生长年限子洲黄芪休眠期的质量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子洲黄芪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有效成分含量,揭示子洲黄芪在休眠期各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确定子洲黄芪的最适采收期.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收集8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及休眠后期的子洲黄芪,以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为指标,结合聚类分析法分析其质量差异.结果:各指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各成分含量呈规律性动态变化.黄芪甲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均在生长5年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166%、0.079%;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在生长7年时达到最高值,为21.290%.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各成分含量进行对比发现,休眠后期黄芪甲苷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大,生长7年时下降幅度最大,为54.09%;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增加,生长5年时增幅最大,为145.83%;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生长7年时增幅最大,为18.40%.结论:子洲黄芪有效成分积累受生长年限及采收时间的影响,且变化趋势不一致,如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后期采收;如以黄芪甲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前期采收;若综合考虑黄芪甲苷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宜在生长6年休眠前期采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白芍等级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通过对白芍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的多指标综合分析,挖掘两者间的关联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药材等级质量标准.方法 首先按药材直径大小进行初步分级,再对水分、水溶性浸出物、8 种成分含量、芍药苷(PF)与芍药内酯苷(AF)的含量比例进行多维分析,并将直径与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制定药材等级标准.结果 药材直径与芍药苷、水溶性浸出物以及PF/AF均呈显著正相关.一等直径≥18 mm,芍药苷≥2.0%,PF/AF≥6.0,浸出物≥24%;二等直径≥13 mm,芍药苷≥1.8%,PF/AF≥4.5,浸出物≥22%;统货直径≥10 mm,芍药苷≥1.6%,PF/AF≥2.0,浸出物≥22%.结论 所建立的等级质量评价策略科学合理,可为白芍的市场规范和优质优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