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拉马尼治疗MDR/XDR-TB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治疗耗时长、方案复杂、药物毒性大、疗效差。MDR-TB治疗成功率低(52%)、病死率高(17%)、失访率高(15%),而XDR-TB治疗成功率仅26%,迫切需要开发新药和构建新化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德拉马尼(Delamanid,Dlm)在体内、外对处于复制、休眠期的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含Dlm的最佳背景方案(Optimised background regimen,OBR)治疗MDR-TB患者可增加2个月末的痰培养转阴率,并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本文主要对Dlm的药物特点、体外活性、动物实验、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组织学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黏膜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引发胃部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HP也被世界卫生组织等列为明确致癌物。目前临床常用的非侵入性法检测 HP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无法明确 HP定植位置,也可能因其处于休眠期而漏诊或误诊。相较而言,病理学方法检测 HP结果更为精准,可了解组织病变情况,并指导后续治疗与预后判断。组织学检测 HP方法众多,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病理医师在检测方法的选择上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病理学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此共识,旨在规范胃组织标本 HP感染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关胃黏膜 HP感染病理组织学的诊断治疗建议,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生长年限子洲黄芪休眠期的质量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子洲黄芪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有效成分含量,揭示子洲黄芪在休眠期各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确定子洲黄芪的最适采收期.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收集8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及休眠后期的子洲黄芪,以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为指标,结合聚类分析法分析其质量差异.结果:各指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各成分含量呈规律性动态变化.黄芪甲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均在生长5年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166%、0.079%;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在生长7年时达到最高值,为21.290%.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各成分含量进行对比发现,休眠后期黄芪甲苷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大,生长7年时下降幅度最大,为54.09%;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增加,生长5年时增幅最大,为145.83%;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生长7年时增幅最大,为18.40%.结论:子洲黄芪有效成分积累受生长年限及采收时间的影响,且变化趋势不一致,如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后期采收;如以黄芪甲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前期采收;若综合考虑黄芪甲苷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宜在生长6年休眠前期采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不同温度处理对珠芽魔芋球茎休眠调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为探究不同温度处理对珠芽魔芋球茎休眠调控的影响,以珠芽魔芋叶面球茎为材料,在球茎休眠期设置昼/夜变温(24 ℃/9 ℃、24 ℃/13 ℃、24 ℃/17 ℃)、恒温(9 ℃、13 ℃、17 ℃、21 ℃)及室温处理,萌发期设置 26 ℃、33 ℃催芽处理,分析不同温度处理后珠芽魔芋球茎在休眠Ⅰ期、休眠Ⅱ期以及萌发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生物表型变化、内源生理变化规律及其休眠调控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休眠期恒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珠芽魔芋球茎的出芽比,其中13 ℃恒温打破休眠和萌发期33 ℃催芽处理球茎的发芽率最先达到峰值,且其出芽比最高.(2)休眠Ⅱ期的球茎淀粉含量低于休眠Ⅰ期,而其可溶性糖含量高于休眠Ⅰ期,13 ℃恒温处理球茎淀粉含量下降最快,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前期恒温处理球茎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在萌发前期和萌发后期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前期昼夜变温处理球茎仅可溶性糖含量在萌发前期和萌发后期间差异显著.(3)珠芽魔芋球茎ABA含量在休眠Ⅰ期和休眠Ⅱ期逐渐增多,而其GA3含量逐渐减少,萌发期ABA含量均先升后降,同期GA3含量在26 ℃催芽处理下先升后降,在33 ℃催芽处理下整体上升.(4)珠芽魔芋NCED基因表达量随着休眠程度的加深逐渐增加,而在萌发期逐渐减少,CYP707A基因表达量随着休眠的加深逐渐减少,而在萌发期增加.研究发现,珠芽魔芋打破休眠的最佳温度为恒温13 ℃,促进萌发的最佳温度为33 ℃;随着珠芽魔芋打破休眠,球茎中的淀粉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ABA含量先升后降,GA3含量先降后升;NCED和CYP707A基因可能是珠芽魔芋休眠调控中的关键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海拔刺槐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为明确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典型流域-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刺槐生长过程及其与气候关系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利用树木年代学方法分别建立高、中、低3个海拔刺槐的标准年表,并分析不同海拔刺槐径向生长过程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中、低海拔刺槐径向生长与温度因素多为负相关,而高海拔刺槐径向生长与温度因素多呈正相关.高海拔刺槐生长与上一年生长季(6月)、休眠期(当年3-4月)和当年生长季(6月)均温、最低温和最高温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受最低温影响最显著;中、低海拔刺槐与上一年生长季和当年生长季的均温、最高温和最低温呈显著负相关,低海拔受均温影响显著.(2)随海拔升高,刺槐径向生长与降水和相对湿度的正相关呈降低趋势.低海拔刺槐生长与上一年生长季(7-9月)和当年生长季(6-9月)降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中海拔刺槐与当年生长季(6-9月)降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而高海拔刺槐生长与上一年生长季(6-7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3)低海拔刺槐与上一年6月—当年10月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中海拔刺槐与上一年6月和当年2-10月PDSI呈显著正相关;高海拔刺槐与上一年6-7月PDSI呈显著负相关.中、低海拔刺槐遭受干旱胁迫,限制树木生长.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罗玉沟流域中、低海拔刺槐受水分胁迫更加严重.在黄土丘陵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生物措施经营管理过程中,须注意刺槐林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海拔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川赤芍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川赤芍与芍药共同作为《中国药典》著名药材赤芍的基原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且在花卉市场的潜力巨大.筛选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是开展川赤芍分子研究的必要前提.该研究从川赤芍的转录组数据中选取Actin和GAPDH 2 个内参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qRT-PCR)检测 2 个候选基因在川赤芍的不同组织(韧皮部、木质部、茎、叶、叶柄、子房)和不同生长时期(萌动期、开花期、休眠期)的表达水平,然后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ΔCT和RefFinder综合分析 2 个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ctin和GAPDH在川赤芍不同组织和不同生长时期中的表达模式均稳定.该研究进一步检测川赤芍转录组数据中 8 个基因(Pv-TPS01、Pv-TPS02、Pv-CYP01、Pv-CYP02、Pv-CYP03、Pv-BAHD01、Pv-UGT01、Pv-UGT02)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以Actin和GAPDH 分别作为内参基因,8 个基因在川赤芍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趋势均一致,验证了Actin和GAPDH作为川赤芍内参基因的可靠性.综上,该研究发现Actin和GAPDH可作为川赤芍不同组织和不同生长时期中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的内参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扁桃休眠期前后结果枝内碳水化合物 代谢特征及其与坐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选取连续3年持续低产和高产的2个果园作为研究对象,以新疆主栽品种'纸皮'扁桃为试材,分析在休眠期前后结果枝韧皮部和花芽中碳水化合物组分及代谢过程中的相关酶活性变化差异,同时统计2个果园当年坐果和产量情况,探讨扁桃结果枝休眠期前后碳水化合物及相关酶活性代谢变化及其对坐果、产量的影响,为低产果园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休眠期扁桃结果枝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以蔗糖和山梨醇为主.(2)休眠期前后高产和低产果园内扁桃结果枝中的碳水化合物与其代谢相关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等)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扁桃休眠期结果枝韧皮部和花芽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代谢相关酶活性基本表现为高产园大于低产园.研究表明,扁桃休眠期结果枝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以蔗糖和山梨醇为主,其含量与相关代谢酶活性密切相关,其积累水平直接影响着翌年扁桃的座果和产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扎龙湿地保护区异质生境芦苇种群分株构件的数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单位面积取样,计数和测量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对扎龙湿地保护区4个生境单优群落芦苇种群分株构件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生境芦苇种群从5月10日左右返青后进入营养生长期,分株高度和分株密度均持续增加到生殖生长初期的8月份,其中6-8月份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8-10月份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芦苇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分株便停止高度生长,地下芽的输出也不再形成分株补充现实种群;分株生物量和种群生物量均持续增加到生殖生长旺盛期的9月份,至休眠期的10月份均有所降低,各月份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芦苇种群在生长季末期,具有将生产的物质分配转移到地下储藏与营养繁殖器官的形成与生长上的特性.芦苇种群分株数量特征与返青后实际生长时间之间均较好地符合对数函数关系,R2在0.818-0.994之间,拟合方程均达到了P<0.05的显著水平.4个生境芦苇种群分株密度以湿生生境最大,依次为水生生境、旱生生境,盐碱生境最小,分株高度、分株生物量和种群生物量均以水生生境最大,依次为湿生生境、旱生生境,盐碱生境最小.因此,4个生境芦苇种群分株构件数量特征均表现出基本一致的生育期节律性,同时,芦苇种群的个体生长和种群动态存在明显的环境效应,土壤含水量、pH是影响该地区芦苇分株数量特征的主要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凤丹’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动态及其受株龄和遮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物量分配动态研究对了解作物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凤丹’是以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T.Hong et J.X.Zhang)为原种形成的新型木本油料作物,其产量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取破坏性取样策略,研究不同株龄‘凤丹’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动态以及遮荫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凤丹’生物量在果熟期达到最大值,总生物量随株龄增大而增加,但其增长速率趋势则相反.‘凤丹’根和茎的生物量分配在休眠期最大,而叶生物量分配最大值出现在果熟期;繁殖分配仅为3.24%~6.85%,但随株龄增大而增加(4年生果实生物量为(7.74±0.31)g/株,8年生果实生物量为(26.81±0.44)g/株).‘凤丹’单株年同化总量为161.21~232.34 9,种子收获指数为2.71%~6.87%,收获指数与株龄呈正相关(R2=0.8178).‘凤丹’营养生长和总生物量在遮荫条件下有所降低,但繁殖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在30%遮阳处理中显著增加(种子增产3.66 g/株,产量提高389.36%).本研究表明‘凤丹’年周期内的源与库结构呈动态变化,株龄对‘凤丹’的生物量分配及产量有明显效应,适度遮荫可提高‘凤丹’的产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科学引文数据库的高压氧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方法 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检索2006-2015年收录的HBO相关文献,对文献发表年份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探索HBO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结果 检索获得2 865篇HBO相关文献.2006-2015年HBO累积发文量呈线性增长趋势.研究热点呈现如下特点:从内容上看,热点主题有氧化应激、凋亡等关于HBO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一氧化碳中毒、脑缺血、坏死性筋膜炎、放射性坏死、减压病、糖尿病足部溃疡和伤口等关于HBO实际应用的临床研究;从时间上看,研究在2006-2011年处于热点涌现期,2011-2013年进入热点休眠期,2013-2015年为平稳发展期.结论 HBO研究处于成熟期,HBO在伤口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的基础研究将是HBO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